第八十四章 救灾之议
通过对东云楼的些许了解,王鹤知道,沈其音喜欢拿新作物来做文章。番茄,番瓜都卖得有声有色。
而这红薯,也就是番薯之名,王鹤于那日骚乱之前,在东云楼外排队时就听别的食提起过。那时候只听到几个菜名,夸赞了味道,至于别的,王鹤几乎是一无所知。
眼前的烤红薯倒是很香,被掰开的红薯肉冒着热气,看着就很诱人。
吹吹气咬下去,先是烫,烫得直哈气。但这种缠绵着香甜的烫口,却让人产生了由衷的欣喜和急切。等热潮退散,被火热的绵软抚慰着舌头,细细品尝着红薯的甜蜜滋味,的确是幸福满满。
王鹤不由得想到,若是把红薯带回京城,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烤上一块,趁热享用,岂不是乐似神仙?
王鹤半个红薯吃下肚,很是心满意足。但他没忘了留下来的理由,马上问道:
“这烤红薯的确美味,沈姑娘说它能救旱灾,能使我成国再无饥馑之忧,可是因其产量较高?”
“确实如此!红薯耐旱易活,无地不宜,产量更是可达一亩数十石,胜稻谷二十倍!”
“亩产多少?数十石!二十倍!”
王鹤一下子站了起来。要知道,哪怕是最肥沃的上等田里,种米种麦,也不过四五石的亩产。普通田地,大多在两三石,甚至一两石之间徘徊。红薯的产量有一亩数十石?那的确是能超稻谷二十倍了。
王鹤从头到脚止不住地颤抖着:若是大成的粮食产量能翻二十倍,那么这个天下,一定会大不相同。
沈其音看着王鹤的样子,心里暗自庆幸。她报的是历史上明清两朝红薯的亩产,要是按现代的报,亩产上万斤,也就是上百石,要么能把王鹤吓死,要么会把钦差气死……觉得自己在戏耍于他。
其实,只要她的西雨书院以后能顺利发展,在农业科技上有所突破,把这红薯产量再提高些也是不成问题的。不过沈其音现在需要的不是放卫星,相反地,他还得主动给王鹤降降温。免得在红薯推广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产量不足的话,还要追究到她的头上来。
想要办学的沈其音,现在最重视自家的名声。
“王大人,红薯只能算是辅粮,虽能充饥,却也不能完全代替米麦,更不宜占用大量耕地。这外来作物,我成国百姓不熟悉其特性,刚开始种时,产量还会低一些,未必能丰收。在下等荒地里种上一些,挖窖储存可保一年不坏,足以应对灾荒即可。”
王鹤还没说什么,一旁的蒋成济先发话了,他捧着一个红薯啃得香甜,边吃边说:
“丫头你就是顾虑太多!想当年军中缺粮的时候,树皮都扒下来啃。这红薯又大又香,已经是难得的好粮食了。丫头啊,你要是早跟我说这红薯高产,本将肯定早就让水师的那帮小子屯田种下了!若是让天下军屯都种上红薯,军中就再也不会缺粮了!”
沈其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
“这个真不行,红薯吃多了胀气……还是别当军粮用的好。其实还有比红薯更合适的的高产作物,等咱们拿到手里,您再带兵去种也不迟。”
“是什么作物?现在何处?这等军国大事如何能等?”蒋成济十分急切。
沈其音叹一口气,说道:
“玉米和土豆,原产地在遥远的新大陆,现在应该是由佛朗机人掌控着。佛朗机人很重视对高产粮食作物的监管,不像番茄番瓜,可以随意买卖。就说这红薯吧,也是一个商人冒死偷运回国内的,根本没那么容易得到。”
又是佛朗机人!
王鹤在一旁听得也是直皱眉头。没想到向来不被重视的番邦蛮夷,不但拥有更加精良的舰船火炮,还掌握着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若是不予重视的话,还真可能成为大成国的一大威胁。
此事他记在了心里,却无暇分心了。眼下,还是闽州的旱灾更为急迫。他不得不出声打断蒋成济的追问,把沈其音拉回到正题上来:
“其他的作物暂且不管,沈姑娘的意思是,要用这红薯做救灾粮?不知沈姑娘手头有多少红薯?”
“十万斤。”
“十万斤……这也不多啊。”王鹤愁眉不展。
“大人容禀,这十万斤红薯,并不是给灾民吃的,而是让他们种的。筹措救灾粮,民女有心无力。但有了这十万斤可在荒地种植,产量颇高的红薯作种薯,却可以给灾民一个希望。”
“希望?”
“是的大人!救济灾民,并不是给他们发点粮食,让他们不至于饿死便好。每每发生灾害,常有流民致乱,乃是由于心中惶恐,即便今天能吃上饭,也不知明天的口粮在哪。眼前看不到希望,也就不愿再遵守法度,靠抢夺,靠偷窃,无所不用其极,来确保自己能够活下去。”
“闽州旱灾,朝廷自会发放赈灾口粮。但除此之外,若是能同时将红薯推广开来,让灾民们可以自己动手,种出下一季旱涝保收的粮食。同时再派遣工匠,甚至士兵,指导帮助大家打井挖渠,让每个灾民都忙碌起来。那么只要赈灾粮食不断,闽州就不会生乱。甚至能借着此次旱灾,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防控体系。每家每户都打上深井,种上红薯,从此以后,这一州百姓都不会再惧怕干旱了。而当验证了闽州防旱举措行之有效,更可以推广全国,顺势将红薯普及。相信用不了多久,成国百姓将不会再有饥馑之苦!”
“好啊!此乃谋国良策!”
王鹤激动不已。沈其音思虑周密,走一步看三步,井井有条,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现在是打心眼里觉得惋惜,若沈其音是个男儿,只要入朝为官,必能位极人臣,成为国之鼎重。
不过现在的沈家,不是还有一个男丁吗?
沈其羽!
王鹤方才已经见过那个孩子了。琴弹得很好,可惜有些痴痴傻傻的,怕是考不了科举的。
但若是不走科举之路,先给沈渠昆追复国公之位,再顺势给沈其羽一个荫补的官职,弟弟在明面为官,姐姐在暗中辅佐,是否可行呢?
这个念头一兴起来,便深深印在了王鹤的脑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