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44节
嬴小政冷笑的脸一垮。不想给吕不韦送功劳!
“让李斯、蒙恬或者韩非不行吗?”嬴小政嘟囔,“为什么非得便宜吕不韦?”
朱襄道:“术业有专攻,在这件事上,李斯、蒙恬、韩非不如吕不韦。”
朱襄深深叹了口气,轻轻敲了一下终于擦干的嬴小政的脑袋:“你让韩非那个小结巴去和东瓯王讨价还价?你是想让东瓯王现在就举兵与秦国反目吗?”
“噗……”嬴小政坏笑,“那样也不错。”
朱襄收起帮嬴小政擦头的棉布:“如果你不想让吕不韦去,自己要不要去试试?”
嬴小政抬起下巴:“东瓯王不配和朕商谈!”
“那吕不韦?”朱襄问道。
嬴小政冷哼了一声:“便宜他了。”
虽然讨厌吕不韦,但需要用上吕不韦的时候,嬴小政还是很听劝。
朱襄道:“虽然你不愿意和东瓯王直接商谈,但也应该想一想秦国在这次商谈中获得什么利益,好让吕不韦去实现。”
嬴小政问道:“舅父认为我们应该获得什么利益?”
朱襄笑道:“一起想,然后我们交换纸条。要不要让李牧也写一张纸条?”
嬴小政点头:“好!”
舅甥二人找到李牧一同玩这个“游戏”。
李牧在纸条上写了要在港口附近划一片地方安营扎寨,进行固定补给。
嬴小政摊开纸条,除了李牧写的,还有要一笔秦军耕种的劳务费。
朱襄摊开纸条,上面写着“李牧将军和公子政说得对!俺也这么认为!”。
李牧和嬴小政:“……”
李牧对嬴小政道:“政儿,我帮你制住朱襄,你揍他。”
嬴小政握紧拳头:“好!”
朱襄立刻逃跑:“喂喂,你们至于吗?哎哟!你们还来真的啊!”
李牧把朱襄按住,嬴小政给了朱襄的背几下拳击,朱襄“嗷嗷嗷”叫着嬴小政不孝。
三人闹了一阵子,嬴小政刚洗好的身上又冒出了汗珠,李牧和嬴小政才放过朱襄。
朱襄被揍之后才拿出另一张纸条,上面除了前一张纸条上写的话之外,还有一个建议,让东瓯王将协同秦军耕种时,与秦军有过交流的奴隶送给秦军。
嬴小政和李牧都很疑惑,不明白朱襄此举的用意。
朱襄道:“当东瓯王将秦军从田地中送走之后,这些与秦军交流过,出现心思浮动的奴隶大约是会被杀死的。我们向东瓯王索要这些奴隶,他很大概率将人送给我们,做个人情。”
嬴小政叹气:“舅父,你又滥发善心。”
朱襄笑道:“不是滥发善心。要攻打东瓯,还得用东瓯的人。”
嬴小政皱眉思索,李牧这个身经百战的人已经反应过来。
“我在雁门郡的时候,就曾收编青壮胡人为骑兵。胡人善骑射,熟悉地形,通晓草原语言,若能完全收服,用处极大。”李牧道,“那些奴隶本来会被处死,朱襄……秦军将其救下,他们一定会效忠秦国。”
嬴小政眉头舒展:“听说越人好勇斗狠,说不定能练成一支强军。”
朱襄道:“这群奴隶心思灵活,如果能好好培养,说不定能取代东瓯旧贵族成为这一片地区新的贵族。”
想短时间内将东瓯收服是可能的事。就像是现有土司制度之后才有改土归流一样。现在百越绝大部分底层民众都十分愚昧,他们已经习惯自己被剥削的生活,在宗教和习俗双重压迫下视“族长”为神灵的代言人,不敢也不愿意归服秦国。
这一点,朱襄前世刚建国的时候铲除少数民族地区农奴制时已经有足够多的先例。
要改变这一切,首先要从物理上将旧贵族打服,然后一边让底层民众接受新的思想,一边给底层民众分田。
现在朱襄还不敢涉及分田一事。分田恐怕要等秦国统一天下,拥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巨大功绩的秦始皇才能推行。
改变思想,也无法用后世那一套。因为这时候的人比那时候愚昧,而士人们没将底层民众当人,不会耐心地教导他们。
封建时代对“愚昧平民”的思想统一,就靠着移民、经济往来等潜移默化和强行推行政令并行。
先培养一群东瓯原奴隶,让东瓯的奴隶们看到他们到了秦国可能会因为军功成为贵族,秦国就打开了让东瓯秦国化的口子。
嬴小政和李牧就这件事热烈地讨论起来,然后他们找到其他官吏,与他们一同为这件事查缺补漏。
朱襄起了个头,没有跟进。
他趁着这件事还没有谈妥,继续与秦军一同下田。
东瓯沿海平原的人多在海上讨生活,他们夏季常穿短袖短裤,头发也不是一直披着,有时候会在脑后梳一个发髻,只是不戴冠。
为了驱赶水中恶兽,他们会在身上刺上蛇、鱼等鳞片文身。若是贵族,常常在身上刺上龙纹。
天气越来越热,秦军热狠了,也换上了短袖短裤。
朱襄虽改了改衣服样式,更便于下地耕种,但仍旧穿着长袖长裤,耕地时,就将衣袖和裤腿扎紧。
他这样是防止蚊虫叮咬和……血吸虫。
整个长江以南水网密布的地方,全都是血吸虫重灾区。
朱襄带足了防护用的药,比如大蒜和南瓜子,还制备了高度酒精,每天晚上休息的时候都会在身上擦一遍大蒜素,然后服用生南瓜子。
长袖长裤也能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但秦国兵卒可没有朱襄那么奢侈,不在乎衣服被损毁。
他们自己屯田的时候就常用布条把下半身一缠,就算是裤子。如果有时候连布条都舍不得,就干脆不穿。
军中一群大汉身上裹上一层泥,他们认为自己就不算什么都没穿。
还好南瓜丰收了好几年,朱襄积攒了大量南瓜子,分发给秦国兵卒当药。
但就算南瓜子再多,也不可能让秦国下地的兵卒每日服用。朱襄只能让他们自己看看是否被血吸虫叮咬,然后再服用。
但有时候血吸虫入体的时候,人并没有感觉。
即便有血吸虫的危害,秦军对跟着朱襄一同种田的事也十分积极。
他们平时也屯田,谁没见过几只虫子?难道种地比上战场更危险吗?他们上一次战场,还不一定能获得额外赏赐。这次种地,他们能数着自己赚了多少。
朱襄也知道,如果以血吸虫病禁止秦军帮忙耕种赚取外快,对秦军而言是因噎废食。他只能提醒,尽量喝热水,及时服用南瓜子和大蒜,不要吃生食特别是越人最爱吃的蛙蛇……
不知道这些叮嘱能有多少用。
大概率秦国兵卒可能嫌弃麻烦,不会都照做。
特别是禁止秦国兵卒跟着越人吃蛙蛇,真是让朱襄操碎了心。
越人饮食习惯与中原人迥异,特别以蛇为上肴。
现代人都知道,蛇身上有一坨一坨的寄生虫,就算用高压锅炖煮都不一定能把寄生虫全都杀死。
但朱襄大概只能管住嬴小政不吃蛇,李牧、王翦他都管不住。因为这两个将军在征战的时候,抓到什么肉都会烤着吃。
朱襄只能叮嘱他们至少别生吃。
在古代生活,真是太难了。
几日后,吕不韦乘坐着战船威风凛凛到来,代表秦国与东瓯王商谈秦军帮忙屯田一事。
朱襄又带着秦军收拾了一次台风残骸,现在开始播种秋菽。
朱襄原本想补种水稻,但现在土壤盐碱度未知,他手中的水稻种子不一定合适;要修建能降低土壤盐碱度的水利需要大量时间,东瓯王不会给秦军这么多时间;水稻需要密集劳动才会丰收,以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恐怕秦军前脚一走,他们后脚就粗放管理……
经过以上考虑,朱襄决定补种这个时代从南到北所有底层民众的救命粮——大豆。
大豆不怎么挑土地,粗放管理也有不错的收成,也易于存放。除了豆饭口感不好,几乎无可挑剔。
现在秦军的军粮中,也有一半是大豆。
除了秋菽,朱襄在靠近内陆的平原中也种了一些水稻、小麦、粟等作物。
他没有将土豆和南瓜留给东瓯人。如果这两种作物留给他们,之后东瓯贵族藏进深山里就更容易了。
虽然东瓯人如果有心,偷偷跑来吴郡偷南瓜和土豆很容易,但习惯渔猎的他们没有这个意识,也不敢贸然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朱襄不担心他们会来偷。
朱襄种植的秋菽,就是当地人经常种植的秋菽品种。
当地的品种,肯定最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只要经过比之前稍稍精细化的管理,就算以前种惯了的秋菽,结果也会比以前多许多。
朱襄的系统还没有激活的时候,也能让赵国的平民亩产翻倍。
朱襄在教导农奴们种菽时,还收集了当地的水稻、粟种子。
粟不仅是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容易种植,在南方水稻产区,也有许多人种粟。
东瓯人也常常食用粟。
至于水稻,这个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了。
温州沿海平原上的原始水稻,都是耐盐碱的品种。
当南宋后南方大开发,水利发展,人力充足时,盐碱地被人工调节酸碱平衡,原始耐盐碱的水稻品种产量低,口感差,逐渐被淘汰,种上了被中原和长三角培育出来的高产水稻。这些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就消失了,只在考古时发掘的腐烂甚至碳化稻种证明它们存在过。
依靠系统供给种子远远不足,即使工具简陋,朱襄也在着手培养杂交粮食品种。
现在趁着自己还年轻,还能四处走,朱襄收集了许多粮食种子。
两千年的粮食种子,是天然的杂交种子宝库。
朱襄购买了许多能在沿海平原上生长的稻种,回吴郡后与他手中从系统中抽出来的高产稻种杂交。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不依靠系统也能获得良种。
如果他能做出成果,就能将经验和知识总结成书传给后世,总会有后人沿着他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朱襄购买稻种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有贵族将煮熟了的稻种卖给他。
以前越国这样诓骗过吴国,这个贵族可能是关于先祖的书读傻了,居然想诓骗秦国。
朱襄是亲自挑选种子,抓一把就看了出来。
当即朱襄就让人毫不客气地将这个贵族捆起来,与煮熟了的种子一同送往东瓯王宫,让东瓯王定夺。他没有跟着去东瓯王宫,继续购买种子。
朱襄选择了沿海平原不同地块的稻种,还准备去台州的沿海平原上再买一点。
东瓯王本来就在和吕不韦的商谈中处于下风,朱襄把人绑过来,吕不韦立刻翻脸,桌子一掀,不谈了。
“长平君对你们东瓯尽心尽力,甚至亲自下地为东瓯耕种。你们就是这么对待长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