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50节

      子楚想了想,道:“确实恶毒。”
    朱襄给了蔺贽和子楚一个“你俩认真吗”的眼神。
    秦王柱忍俊不禁,笑得眼泪都冒了出来:“对对对,实在是太恶毒了,他居然想饿死秦国的长平君!该杀!”
    荀子道:“实在是愚不可及,妄丢了性命。”
    朱襄转移话题:“吕不韦说,他谈判正进入僵局,真是刚瞌睡就送来了枕头。现在秦军已经在东瓯修建港口和营地,南下练兵就更容易了。”
    荀子微微叹了口气。
    李牧这是南下练兵吗?算了,统一了中原之后,以太子子楚和公子政的雄心,拿下越地是迟早的事。现在施展“义兵”的手段,总比秦国以往的作战方式强。
    “越人好斗,别忘记教化。”荀子提醒,“你若缺人,可从学宫多带些人去。鲁国被破,许多儒家弟子来到了秦国。”
    朱襄愕然:“啊?鲁国被灭了?谁灭的?”
    “楚国。”蔡泽道,“春申君试图离间你,我以他离间你之事离间他和楚王,说众人皆知春申君见到你后就嫉妒你,并以楚王的名义利用楚国在秦国的人污蔑你,是想让楚王与赵王一样,受众士人唾弃。”
    朱襄更加愕然:“楚王信了?”
    蔡泽道:“嗯,他信了。”
    朱襄心中不免生出了对春申君的同情。
    他激将春申君对自己出手,引出秦国中心向楚国的人,以及那些因王位争夺与子楚、嬴小政敌对,所以把矛头指向自己的人。
    只要能除掉自己,楚王和春申君不会吝啬这些人的生命和地位。
    朱襄给了他们足够动手的理由,吸引了他们的视线,让自己的贸易战被隐藏在轰轰烈烈的离间计之下。
    离间计是战国正常手段,贸易战可不是。即便齐国曾经做过。
    当有人对嬴小政动手时,朱襄这一步闲棋再次发挥了作用。
    楚国人和与子楚、嬴小政敌对的人利益相同,手段相近,很容易就让秦王联想到两者合作,下定铲除这股势力的决心。
    朱襄只起了个头,其他都是蔺贽在做。
    没想到蔡泽居然顺手也给了春申君一下,还是用这种……神奇的理由离间。
    赵王会因为自己而让赵人离心,是因为那时他还算是赵国的“臣子”;去离间一个他国的大贤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若自己真的因离间计而死在秦王手中,天下人只会骂秦王。
    就像是秦国离间魏王和信陵君一样。
    “楚王是不是早就对春申君不满了?”朱襄问道,“春申君为了逆转不利局面,所以攻打鲁国?”
    蔺贽道:“当李牧东取吴郡时,春申君坚决主战。所以此战失利后,楚王就对春申君不满。”
    朱襄更加无语:“那如果春申君不主战,楚王就拱手将江水以南大片土地送给秦国?那不是更丢脸?”
    蔺贽摊手:“总要找个人承担错误。”
    朱襄叹息:“希望楚国有好好保存鲁国的典籍。”
    鲁国不仅是儒家的发源地,还是周朝宗邦,周公旦的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东周后礼仪崩坏,周王连自己的直属地都没有了,鲁国成为周朝卿大夫的逃难地,是天下周礼保存最完善的地方,“周礼尽在鲁矣”。
    这“周礼”不仅指遵循周礼的人才,也指周朝几百年的典籍。
    “楚人动手太快。”尝到了咸阳学宫的好处后,秦王柱听到了楚国灭鲁的消息,心疼极了。
    鲁国与秦国不接壤,秦国又不能隔着三晋去攻占鲁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楚国抢了先。
    “可能正因为鲁国在周中的重要地位,春申君才会选择灭鲁来讨楚王欢心。”蔺贽道,“当日我出使楚国时,楚王对咸阳学宫赞不绝口。或许楚王也想建造一个学宫。”
    荀子对此嗤之以鼻:“楚国会任用外来人才?”
    朱襄接嘴:“楚国如果愿意任用外来人才,屈原就不会投江了。”
    众人皆嘴角微抽。
    朱襄这句话也太损了。
    “不管能不能,先做个样子。”蔺贽道,“春申君亲自出战,应该会保护好鲁国的典籍。”
    荀子叹气:“鲁儒们也带了一些典籍入秦,只是数量只占鲁国所藏典籍的极小一部分。”
    朱襄拍着胸脯道:“荀子,我马上准备和楚国做棉布生意。我去把他们掠走的鲁国典籍买回来!”
    荀子斥责道:“怎么满口买卖?”
    朱襄垂着头听训。
    荀子道:“换得后好好整理,让人多抄几份后再送往咸阳。”
    朱襄乖巧道:“是。”
    蔺贽对朱襄挤眉弄眼。荀子就是嘴硬!
    “不仅鲁国被灭了,卫国也几乎已经成为魏国附属。”子楚道,“魏王为了挽回逼走魏无忌的威信,执杀卫国国君,立他的女婿为国君。”
    朱襄疑惑:“执杀?”
    “魏王命令卫国国君去拜见他,卫国国君去了之后,他就把卫国国君杀了。”蔡泽脸上露出嘲讽的冷笑,“他以为这么做,能挽回自己的威信。”
    秦王柱摸了摸脑袋:“这……这比我君父还过分。”
    秦昭襄王最大的黑历史就是诱骗楚怀王入秦后将其囚禁,致使楚怀王在秦国郁郁而终。
    但即便是秦昭襄王,也只是软禁楚怀王,好吃好喝地供着他,只是不准他回国。命令他国国君前来拜见,然后直接杀掉,这也太……
    荀子默默喝了一口米酒。连秦王都认为魏王此举太过,魏王,哼。
    朱襄也默默可了一口米酒压压惊。
    此时礼乐崩坏,一个国君比一个国君寡义无耻。对比来对比去,被中原文明排斥在外的蛮夷秦国国君和楚国国君,居然道德还稍稍高一些了。
    魏王此举居然比战国大魔王、良心深海沟秦昭襄王还令人不屑。
    这是什么让人笑不出来的地狱笑话?
    再喝一口米酒压压惊。
    在原本历史中,魏王会在公元前252年才执杀卫怀君,因为信陵君在公元前253年抑郁而终了。
    魏王猜忌魏无忌,夺走魏无忌的兵权,导致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失败后,一无所有的魏无忌被软禁在魏国,整日以酒消愁,公元前253年病逝。
    魏无忌死后,魏王这才心慌了。
    他知道秦国不来攻打魏王,正是因为信陵君的震慑。
    秦国不是打不过有信陵君的魏国,只是很麻烦,所以先绕开魏国。
    现在信陵君死了,所有魏国贵族都知道,秦国人可能要打过来了。
    魏王在排挤猜忌魏无忌的时候,朝中群臣都认可了。
    虽然有同情魏无忌的人,但他们不能忤逆魏王的意见。而大部分魏国贵族对魏无忌不仅心存嫉妒,也不满信陵君的处事行为。
    信陵君结交朋友和收留门客不看出身,只看才华和自己的眼缘。他常常与一些庶民门客平等相交,连姐夫平原君都曾经对此颇有微词,所以魏国贵族,特别是与信陵君同为魏国公子的一些人,对信陵君就更加不满。
    信陵君每次掌握权力,都会将手下门客安插在重要职位。
    这在战国是惯例。贵族的家臣,就是在贵族得势的时候充当下属的。
    但信陵君那些门客出身不好,比如他带去冲锋陷阵的先锋,居然是个屠狗之辈。魏国贵族不认可这些人站在自己头上,获得自己立不了的功劳。
    所以魏国贵族既敬仰魏无忌,依赖魏无忌,又“瞧不起”魏无忌的处事。
    这一切在魏无忌死后就不一样了。
    魏无忌活着的时候,即便他们对魏无忌不好,秦国攻打过来时,身为魏公子的魏无忌还是会为魏国卖命,所以他们肆无忌惮。
    魏无忌死了,他们就算跪下给魏无忌磕头磕到头破血流,魏无忌也不可能领兵保护魏国了。
    于是魏国朝堂对魏王的不满声音日益加重,魏王的威信一落千丈。
    这时候魏王才病急乱投医,用了执杀卫怀君,立自己女婿为卫国国君,将卫国完全纳入魏国的招数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现在魏无忌虽然没死,但跑去为赵国戍边,直言不会再回魏国。魏王的病急乱投医便提前了。
    卫国就那么点地,现在是几国的缓冲地带。魏王就算占领了这一块地方也没有利益,还因为对待卫国国君的野蛮行为而让人不齿。
    “如果这样的行为能让魏王在魏国的威信上升,卿大夫因此支持魏王,那么魏国合该灭亡了。”朱襄点评道。
    荀子颔首,无声认同。
    这不仅是荀子在礼法上不认可魏王。他在礼法上也不认可秦昭襄王,但也说秦昭襄王是个有为国君。
    荀子一向很务实。
    魏王不仅侮辱了自己的名声,还没获得任何好处。这样的愚蠢,如果能让魏国士人认同,那么整个魏国从上到下都很愚蠢,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荀子有时候对秦王和秦国不满的时候,在心里扒拉一下七国君王,总会无奈地叹口气,然后接受如今不太满意的现实。
    没办法,秦国和秦王是不好,但六国更烂,烂到荀子看不到任何他们会赢的希望。
    甚至说难听些,哪怕他们获得了鬼神相助,战胜了秦国,他们统一天下后,可能也没有荀子现在看在眼中的几个秦王对天下好。
    荀子对鲁儒们也是如此说的。
    如果他们不满意秦王,就去寻一个比秦王更好的国君投靠。
    这个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不可能如鲁儒所想的那样保持原样。
    如果如鲁儒所想的那般,鲁国也就不会灭亡,鲁儒也不会逃亡了。荀子最看不起鲁儒那群把头埋在书堆里,完全逃避现实的懦弱模样。
    不愧是贱儒孟氏的弟子,身上没有半点让人看得起的地方。
    天下总会被统一,七国中有六国一定会很快灭亡。不要心存侥幸。
    所以如果鲁儒们对秦国不满,大可去支持他们看重的国君争夺天下。满口“战争不仁”“诸侯国都是周的分封国不该自相残杀”等完全没有任何用处的大道理,有什么用处?
    无用之言,无用之人,不如死去。
    荀子让朱襄带鲁儒南下,就是用南方的蛮夷去治治他们的脑子,免得他们埋头在竹简木简中,连世界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哼,孟氏贱儒也就教书的本事稍稍强一些,正好去教化蛮夷。
    若能让蛮夷学会孟氏贱儒那些软弱,秦军南下的时候造成的杀戮就会小许多。
    荀子喝得微醺后,矜持消失,话匣子打开,拉着朱襄的手,骂起孟氏贱儒来。
    秦王柱本来也有点晕乎乎,准备回寝宫睡觉。他一听到荀子骂人,精神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