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11章

      很快,杨厂长等厂领导,以及保卫科的人来了,都默然不语。
    几个工程师上前,检查设备,认定事故性质。
    “仔细检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安全事故!”杨厂长严肃道。
    整个三车间全部停产,关了机器待命。
    工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有害怕、有疑惑、也有担忧。
    不肖片刻功夫,三车间死人了的消息,便在全厂传开了。
    在厕所边上大树下闲谈的易中海和何雨柱。
    也从过来上厕所的工人口中得知了消息。
    两人反应各不相同。
    易中海脸色淡漠,心里松了口气。
    何雨柱则藏不住表情,嘴角勾了勾,又连忙收敛情绪。
    “走吧,还是过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第三百五十二章 贾家的天塌了
    两人前往车间。
    心情各不一样,但目的却差不多。
    两人都暗地里馋秦淮茹,贾东旭就是挡在前面最大的绊脚石。
    贾东旭一死,就算贾家有人能顶班,也要从学徒做起。
    日子肯定比现在更难过。
    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机会,光明正大的接触秦淮茹。
    三车间外,保卫科已经封锁起来。
    除了三车间工人,不许人进去看热闹。
    易中海好说歹说,眼睛通红,说他是贾东旭的师傅,保卫科的人才让进。
    何雨柱则说是贾东旭的邻居,屋挨着屋,是一同长大的哥们儿,也被放行了。
    先前围着的工人,已经散开,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待命。
    易中海和何雨柱倒是轻而易举的来到了贾东旭的工位前。
    “杨……杨厂长,怎么人好好的,说没就没了呢?”
    易中海走上前,握住杨厂长的手,满脸悲伤,哽咽问道。
    冯主任解释道:“老易是贾东旭的师傅,也是一个院儿里的。”
    杨厂长闻言,轻叹了口气,拍拍他的手,宽慰道:“节哀顺变。”
    “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中,厂里也派人通知了家属。”
    “哎!发生这样的事,厂领导层也极为悲痛。”
    “但咱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振作起来,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等事故定性之后,你作为贾东旭的师傅,也是厂里的老同志。”
    “要帮忙劝说家属,别让他们闹事,协助厂里做好善后工作。”
    易中海泪眼婆娑,吸了吸鼻子,点头道:
    “厂长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东旭的家属,把善后工作做细做实。”
    杨厂长满意道:“到底是老同志,有觉悟,懂分寸,顾大局。”
    ……
    四合院儿。
    “淮茹,我今儿一早眼皮跳个不停,心里不踏实,你说到底是什么意思?”
    贾张氏拿着布鞋,放了又拿起来,然后又放下,总是静不下来心。
    秦淮茹坐在缝纫机前,给小当改补衣服,闻言回头惊讶道:
    “你也这就这种感觉?我今儿眼皮也一直跳。”
    想了想,她担忧道:“别是东旭又惹什么事儿了吧?”
    “呸!呸!呸!乌鸦嘴,就不能指着他好点?”贾张氏连声呸道。
    顿了顿,她沉吟道:“东旭最近对我意见很大,心里有怨气。”
    “我原先想把布鞋给他带到厂里,跟工人换些粮食和钱票回来。”
    “后来我又怕他昧我的钱,你也知道他那个人,手太松了,存不住钱。”
    “所以我仔细考虑后,想着不多久就要支粮了,就没让他帮忙办这事儿。”
    “今儿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他一个劲儿的盯着我看,也不说什么。”
    “但我知道他是有气的,差点点就心软,把布鞋给他了,幸好他走的快……”
    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工厂气喘吁吁跑到贾家门口,大声道:
    “秦淮茹,贾大妈,贾东旭在工厂出事了,你们赶紧过去看看。”
    秦淮茹急问道:“东旭出什么事了?”
    “死了,被带到机器里,碾压死了!”工人犹豫一下,还是实话实说。
    贾张氏刷地起身,晃了晃,差点晕倒,哀叫道:“不可能……”
    “不可能,我们家东旭吉人天相,怎么可能会出事?”
    工人叹了口气,知道发生这种事,家属不好处,于是温言细语道:
    “是真的死了,你们快过去瞧最后一眼吧!”
    见他这么肯定,秦淮茹和贾张氏顿时慌了,都呜呜大哭,泪流满面。
    贾张氏拔腿就往外跑,秦淮茹边哭边去把小当抱上,然后追了上去。
    院子里聚在一起吹牛闲聊的妇女,都纷纷过来关心。
    贾张氏像失了魂一样,谁也不理,只顾着跌跌撞撞往外跑。
    秦淮茹来到院子里,一把把小当塞到郑刚媳妇儿手上,哭腔道:
    “三大妈,东旭出事了,你帮我照看一下小当,我急着过去看情况。”
    郑刚媳妇接过小当,叹气道:“去吧,小当交给我你放心好了。”
    秦淮茹咬着嘴唇,呜咽两声,抹了把泪,转身往外跑去。
    “哎,这都什么事儿啊!”郑刚媳妇儿叹道。
    “贾东旭是贾家的顶梁柱,他要是死了,贾家的日子怕就更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