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10章

      他斥了一声道:“嚼什么舌头?叫太太知晓,小心板子……”
    长寿讪笑两声,侧身望了眼马车。
    徐氏重规矩,连带着沈瑞都循规蹈矩,他身边的人对于徐氏更是多了敬畏
    见长寿嬉皮笑脸的模样,沈瑞就替冬喜委屈。
    就算这两人看对眼,要是长寿是个有担当的,也当由他来开口,而不是冬
    “等到十五我要去给鸿大婶子请安,到时会问问婶子冬喜的终身怎么安置……”沈瑞道。
    长寿闻言,神色立时僵住,忙道:“冬喜姐姐的身契鸿大太太不是早给了二哥?怎么还是那边安置冬喜姐姐?”
    沈瑞漫不经心道:“鸿大婶子是旧主,本就是借了人与使,我怎么好越过那边去……”
    长寿面上露出几分急切,沈瑞却无心再说,回头对长福道:“大管家这些日子好些了没有?”
    沈宅大管家是长福之祖父,是沈大老爷的乳兄弟,上个月的中风卧床,如今正在养病中。如今沈家外院琐事,已经交由二管家暂时代理。
    长福面带忧色道:“倒是能起身了,不过却没好利索,如今半拉身子都是麻的,说话也不利索……”
    沈瑞听了,心中也多了几分沉重。大管家是大老爷的乳兄,比大老爷大五、六岁,还不到六十岁。
    徐氏与大老爷年过五十,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暮年……
    第二百三十三章 金风玉露(二)
    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今年四十二岁,正值盛年,现为左春坊大学士。
    早在沈瑞随徐氏出门前,沈瑞在心里就将杨廷和的履历记了一遍,却是不能不佩服。虽说如今他还没有下场应童子试,可身边族兄弟多有应试者。沈瑾十四岁过院试,都被族人称赞,被对方学官认为前途可期,杨廷和可是十二岁过的乡试,往前推一年,那就是十一岁过的院试。
    所谓神童,这就这样了。
    成名需趁早,这话就是有道理。
    等杨廷和过礼部会试时,只是在三甲,年纪在十九岁。即便算是少年进士,可多了一个“同”字,含金量就低了。可是因他是明朝开国来最小的举人,早已经在御前备过案的,所以得以以同进士身份入庶常院,而后入翰林。
    有这样的能人比照着,沈瑞就在心里盘算自己应试的时间。
    明年十四岁,应童子试;大后年十六岁应乡试,顺利的话十七岁第一次应会试。
    杨廷和十二岁中举,十九岁却才过会试,可见会试难度之大。
    沈家族人中,水字辈,宗房大老爷、沈举人、五房大老爷、七房二老爷、八房大老爷都是举人,其中沈举人还是少年举人,可是全部都会试落第。
    想想会试的概率问题,沈瑞只觉得头皮发麻,不过身在这个时代,却没有选择的机会。
    杨家坐落在照明坊,离沈宅所在的仁寿坊就隔了一条街。
    杨廷和的继室俞氏,论起来与徐氏还有远亲,只是要拐了几个弯,比较远了。
    到了沈瑞这里,则要称俞氏一声“表姨”。
    因是随徐氏过来做客,又是以俞氏亲戚的缘故,因此到了杨宅后,沈瑞先见到的是俞氏。
    大明朝礼制,父丧母丧都是守三年。
    不过父亲在世的话,母丧只需守一年。
    当年沈瑞在西山寺居三年,前一年曰守孝,后两年对外也称是养生。
    这也是为何杨廷和弘治十二年丧母,不及两年新妇就能进门的原因,因为已经出了服。
    俞氏十七、八岁年纪,进门不足一年,此时还是新妇,言行之间还有些腼腆。
    见了徐氏,她亲近中带了恭敬。倒不是因诰命等级的缘故,而是徐氏虽与她同辈,可年岁应该比她父母还年长。
    沈瑞虽身高不低,可到底是少年身材,面上带了稚嫩,嗓子还没有过变音期。
    俞氏与他对答几句,就去了拘谨,对徐氏道:“瑞哥与我那兄弟年岁差不多,见了他倒是想起我那兄弟来。”
    俞氏之父本是京中小官,今年“京察”评为上等,外放知州了。
    徐氏笑着道:“他们甥舅年岁相仿,往后总有亲近的时候……”
    俞氏笑道:“表姐说的是,正是这个道理。难得表姐过来,我家那几个姐儿、哥儿也该过来与表姐请安……”说罢,便吩咐婢子去传人。
    稍一时,就随婢子进来几个孩子,年岁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不等。
    令沈瑞意外的是,杨慎也是其中。
    两人对视一眼,都瞪圆了眼睛,随即立时移开视线。
    从高到矮六个萝卜头,除了先太太所出的长子杨慎,长女杨恬之外,剩下杨家二哥、三哥、四哥与二姐儿都是杨廷和侧室蒋氏所出。
    这个时代,士大夫有妻有妾算不得什么,只是让沈瑞觉得不自在的是杨二虽也是九岁,可年纪比杨恬大半岁。
    虽说现下见礼,杨二老老实实地管沈瑞叫“沈表哥”;可要是两家亲事真成了,这就是他的内兄了。
    徐氏依次给了几个孩子见面礼,不得不说,杨家这几个孩子长得十分体面,尤其是蒋氏所出的四兄弟,容貌比杨慎、杨恬兄妹更胜一筹。由子及母,可见其生母的相貌定是不俗。
    杨廷和先头太太黄氏除了嫡长子、嫡长女之外,再无所出,剩下的孩子由侧室包圆了。即便没有“宠妾灭妻”的风声传出去,可谁也不是傻子,这几个萝卜头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