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41章

      温成逋不可置信地惊呼了一句:“怎么这么快?”
    传令兵的答案让温成逋当场呆住了。
    “李谦溥得到了兰州豪强的支持,借了两万匹马。李谦溥部全军皆骑乘战马,速度极快。”
    “混蛋!”温成逋除了无能狂怒,一点招也没有。
    班扎西肃然道:“应该立刻派兵支援通川堡,通川堡绝不能失,一旦通川堡为贼兵攻破,李谦溥部将会直逼邈川城。”
    他们用重兵防守慕容延钊,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另外一条道路防备松懈。
    温成逋认同点头:“调邈川城的兵,还是前线兵马?”
    班扎西道:“用邈川城的守兵吧,前线兵马不能动。两路军最厉害的还是慕容延钊,南线本就因癿当城落陷而士气低下。再抽调兵士北上,局面更加恶劣。”
    温成逋无奈道:“只好如此了!”
    温成逋不再犹豫,立刻叫来自己的心腹温飞,让他领着一万五的骑兵,命令他日夜行军,火速支援通川堡。
    通川堡。
    李谦溥出了东关,一路西进,沿途山岭起伏,地势崎岖,但畅通无阻地抵达了通川堡下。
    通川堡位于湟州、兰州的交界处,北面是绵延三百里的癿六岭,通往塞外江南灵州的必经之处。
    自从长安破败,中原陷入内乱以后,吐蕃与西域的商人更加喜欢前往灵州贸易。
    同时通川堡东拒兰州,北挡沙漠羌族,也是极为难得的战略要地。
    兼顾战略、财富,通川堡的地理位置也就水涨船高,极为重要,围绕着通川堡的争夺,湟州诸多豪强狗脑子都打了出来。
    他们打得凶狠,各方损失惨重,四方商人也怕兵灾,不敢来了。
    几大豪强见势不对,采用了共治的方法,共同瓜分利益。
    这才让通川堡的局势稳定下来。
    李谦溥眺望着颇为雄壮的通川堡,在他身旁的一名叫做牧波的少年说道:“大帅来晚了一日,早来一日就好了。对方的援兵昨日才到。早来一日,便能截住对方的援兵。”
    牧波是金城一个小部落的少主,常年往来金城与湟州邈川城,对于这里的地形特别熟悉,自告奋勇地充当起了向导。
    李谦溥用着几分生疏的吐蕃语说道:“不用担心,要不了几天,他们会回去的。”
    李谦溥在担任渭州刺史以后,已经意识到朝廷有可能对陇右河湟动手。
    故而他施以仁政吸收边境的各种吐蕃人、吐谷浑人、羌人、回鹘人,对他们一视同仁,将之收为己用。
    为了更好地跟这些人交流,他一边鼓励他们学习汉语,一边又自己学习吐蕃语,现在与吐蕃人正常交流并无问题。
    他留下一句若有所指的话语,转身安排身后的兵卒就地扎营,砍伐树木,建造简单的攻城器械。
    第六十六章 伏击不成就强袭
    刘进走在人迹罕至的山道上,整个人自从进山以后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只知道自己在山中走了六天。
    带路的是俩兄弟,三十岁年纪,一个叫娄再殊,一个叫娄再宴。
    兄弟两人是金城出了名的猎户,家中四代以狩猎为生。
    尤其是他们兄弟两人,更是远近闻名,常猎虎熊之类的猛兽,五年前,他们兄弟更是猎得一头一千多斤的大棕熊,震惊了整个陇右。
    此次李谦溥智取金城,在金城广施仁政,听闻两兄弟的名号,亲自登门拜访。
    刘进一开始还不理解李谦溥为何对一对猎户如此热衷。
    直到领兵出征的时候,刘进才发现自己的上司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娄再殊、娄再宴两兄弟的收获比别的猎人更多,除了他们的确实精于狩猎以外,更多的是对于周边山势的熟悉了解。
    他们知道常人不知道的道路。
    娄再殊手中握着一把柴刀,将身旁的荆棘砍断,边走边道:“这条路都是野兽过山时踏出的小径,极为隐秘,无人知晓。家父是追逐一头受伤的豹子,这才偶然发现的。”
    他指着西北道:“从这里走穿过大通河就到了大通山,我们不能从正面走。大通山是有吐蕃猎人在山上打猎的,我们沿着山腰绕一圈就能避开他们。在山下有他们的牧场,将军可以劫了他们的马匹,向西南方而去。不到二十里就是邈川城……”
    他的汉话说得很是流利,兰州与秦、渭二州相隔不远。
    吐蕃也没有办法完全隔绝此地的汉文化,娄再殊这类汉民还是精通汉家语言的。
    刘进拍着他的肩膀赞道:“好!再殊兄弟,客套话不多说了。以后就是兄弟,一起为陛下效力。”
    娄再殊一辈子打猎,也有些向往外边的世界,忙道:“一起为陛下效力。”
    两人一问一答,弟弟娄再宴从前方草丛里钻了出来,说道:“大通山下的图那部的男人大多都调往前线,部族里只有少数族人防守。”
    刘进挥舞着拳头,喜声道:“天助我也!”
    他略一思索,立刻道:“就这种情况,无须绕路了。我们直接从山腰走,袭击图那部。再殊兄弟,你跟着胡裨将一起,率领一千兵士抢了他们的战马,制造声势,直奔向邈川城。再宴兄弟,你将一部分图那部妇孺向通川堡驱赶,莫要追得太深,适可而止就好。”
    刘进颁布了进军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