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45章

      不知名的海盗肆虐……
    澎湖本岛只有少量的护卫队,根本应付不了莫名冒出来的海盗。
    澎湖岛最大的资源是海产业,这海盗滋生,导致本地百姓打渔都提心吊胆。
    不得已施家求助于符昭信。
    符昭信也理所当然地派兵驻入澎湖岛,驱逐了海盗,然后以澎湖岛为根基,将澎湖列岛完全掌控,达成了战略最重要的一步。
    符昭信于三日后抵达了汴京。
    罗幼度让符清儿准备家宴,先拉着符昭信谈论琉球的事情。
    罗幼度并没有在文德殿或者延和殿召见符昭信,而是将他领到了皇宫后苑,直接在水榭处私下里与之谈话。
    “看舅兄来信,舅兄是寻到了琉球?但进展的很不顺利?”
    符昭信较之原来在符彦卿的庇佑下生活,明显成熟稳重了许多,也黑了少许,听罗幼度如此问来,眼中闪过丝丝无奈,说道:“极不顺利,琉球诸岛,上上下下对我们中原成见很深,满怀敌意。我们派去的人,莫说是见他们国王的面,连岛都不让上,直接以弓箭拒之。”
    罗幼度讶然道:“这是为何?就算当不了朋友,也不至于做敌人吧?中原朝廷,哪里得罪他了?”
    符昭信苦笑道:“还真就得罪了。不过那是三百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臣亦觉得奇怪,派人暗中绑了一个琉球渔民拷问之后方才得知,当年隋朝炀帝杨广曾经派兵入侵过琉球,岛上的居民一直记恨在心。臣特地翻了史书,还真找到了相应的记录。”
    原来在琉球群岛经过漫长的自我发展,形成了一个叫天孙氏的王国。
    炀帝杨广曾经下令羽骑尉朱宽下海寻找海外诸国。在福建人何蛮的带领下,朱宽来到琉球群岛。在海面上远远地观望琉球群岛,朱宽觉得这群岛像一条蛰伏在海面下的虬龙,取名流虬。
    杨广向来好大喜功,对琉球很感兴趣,第二年又派朱宽去琉球,携带大量礼物,安抚笼络当地的百姓。让他们归附隋朝的统治。但是当地天孙氏为首的首领并不肯归附。
    杨广觉得丢了面子,派遣武贲中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洲率领军队将琉球打得落花流水,一口气杀到国都首里城下,隋军为泄愤,一把大火将首里城烧为灰烬,抓捕了四千琉球人作为俘虏,便撤军了……
    由此琉球就视中原为仇寇,从隋朝一直到宋的灭亡,琉球都不通于华夏。
    故而宋人常将夷洲视为琉球,实是因为他们完全得不到琉球的真实消息,误以为两者是同一地方。
    罗幼度听得是哭笑不得,这算什么事?
    打了就撤,还真是杨广的风格。
    无愧是华夏最牛的败家子,就这玩意,还有人吹他是千古一帝,吹他的战绩?
    打吐谷浑,虽说损失惨重,但最起码是胜利了。
    结果杨广大方地表示,打下来的城池土地不要了,不稀罕,直接退兵。
    隋军一撤,吐谷浑收复故地,寇掠河西……
    远征林邑、契丹,死者十四五,终究是赢了,结果还是一样,不建立有效的统治,也不将打下的土地纳入版图,撤军!
    我就不要你的土地,也不建立亲隋政权,就是任性,就是玩,就是要证明我隋大帝牛逼……
    打琉球也是一样。
    这到底图个啥?
    钱多臊得慌?
    罗幼度目光灼灼,说道:“如此说来,琉球是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符昭信道:“短期内想要改变他们的态度,怕是不容易。”
    罗幼度沉吟了片刻道:“对方实力怎么样?”
    符昭信想了想,说道:“两千,不,一千天雄军,便能将琉球拿下。”
    真不是符昭信小觑琉球,琉球群岛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文明。
    他们居于大海之上,也没有本事出海,也就是隋朝跟倭国与之有过一定的往来。
    他们的铁器冶炼都不成熟,一群穿着毛皮,拿着劣质武器的蛮夷,对上穿着铁甲的兵?
    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的……
    罗幼度闻言暗笑,当即说道:“回去以后,找个借口,将琉球群岛拿下。要速战速决,莫要给北方的倭国发现了。”
    符昭信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总算明白为何自己的君上,对于琉球这狗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地方念念不忘了,甚至还让自己派人特地去搜寻。
    原来是为了对付倭国。
    正如符昭信所言,罗幼度觊觎琉球群岛,虽说是因为琉球群岛的地理位置特殊,号称不落的航母,可有一说一航海未大爆发之前,琉球真正的意义并不大。
    主要目的还是琉球为踏板进攻倭国岛。
    倭国与契丹联合攻打高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倭国已经攻取了领了金州、罗州、陕州、升州、安东、晋州等十数个州地,将高丽南部三分之一的土地收于囊中。
    至于契丹,他们也拿下了平壤,一路推进到了高丽的国都开京。
    高丽灭国在即……
    针对此情此景,罗幼度已经准备致书倭国,以天朝上国的名义,责令他们退兵,要求他们归还所有侵占高丽的土地。
    用屁股想也知道倭国是不会同意的,吃进嘴里的东西,哪有吐出来的道理?
    当然罗幼度也不指望他们同意。
    符昭信道:“陛下,夷洲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