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收获满满
转眼又到了金秋,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尽管今天的气候并不尽如人意,春天时遭遇了连月的大旱,夏秋的时候又遭遇到了洪涝,但是并州的粮食生产却创下了历史新高,喜获大丰收。
这样的好收成自然是得益于精耕细作的全面推广,经过两年的试点,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试点区域,粮食的产量至少也提高了六七成,最高的地方可以提高一倍还有余,如此骄人的成绩,让曹亮是信心倍增,所以在今年春天,曹亮决定将精耕细作面向整个并州进行推广,除了不适合进行推广的山地之外,平原地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田地都实施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全面推广是不同于试点的,在试点区域,曹亮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耕作效果,全面推广之后,许多的配套条件,如水利、种子、耕牛、劳动力都必须要跟得上,这将会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毕竟改变农民固有的思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曹亮委派了大量的农事官前往各郡各县,去督促和管理种稙,引导和帮助农民进行精耕细作。
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是这么庞大的工程,不过在大量农事官的努力之下,精耕细作还是有效地推广开来,在经历了春季大旱和夏秋大涝之后,粮食产量有增无减,精耕细作的成功,让并州百姓是欢欣鼓舞,大庆丰收。
民以食为天,粮食种稙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统治阶段和普通百姓的难题,虽然天下的土地众多,但广种薄收,效率低下的耕作方式根本无法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遇到灾荒年月,颗粒无收,种地的农民都沦为了流民,天下焉能不大乱?
曹亮的精耕细作无疑是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最好方式,历代以来,并州素以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称著,所以在天下十三部州之中,并州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一直以来都是排在倒数几位的。
那怕曹亮占据并州,司马懿都不以为然,在司马懿的认知当中,并州荒凉偏僻,粮草产出有限,根本就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曹亮以并州为根据地,想和拥在大半个天下的司马家来抗衡,那岂不是痴人说梦话。
所以司马懿宁可把重心放在对付淮南的王凌身上,也没把并州的曹亮太当回事。
一般来讲,十民抽一兵,也就是说,正常的兵民比例是十比一,拥有十万军队,那必须得有百万人口来做为基础,一个荒凉偏僻的并州,能有百万人口吗?
当然高于这个比例行不行,也不是不可以,但养活的军队过多,老百姓的负担便越重,因为军队所需的粮饷,最主要的来源还是赋税,这是要落到每个人头上的负担,军队的数量越庞大,老百姓的负担便越重,在粮食不增产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将会是不堪重负,穷兵黩武短时间内确实可以提高战力,但长久以往,必然是民不聊生,彻底崩溃。
如今并州军的战斗序列已经是超过了十万人,如此急速地扩军,固然可以提升并州军的战斗力,但是对并州的经济也将是一个严重考验。
但精耕细作的推广,让这一切都不再是个事,粮食产量的倍增让并州的百姓第一次有了余粮,也让并州的府库变得充盈起来,以现在并州的经济实力,别说是养活十万军队,就算是更多的军队,那也不是问题。
当然曹亮的收获不限于此,这半年的时间,刘瑛可是要求曹亮那怕公务再繁忙,也不得在外面留宿,不管多晚,都得回家陪老婆。
曹亮不敢拂逆,只得遵从老太太的吩咐,每日早出晚归,勤勉得很。
一份耕耘,自然就会有一份收获,羊徽瑜和司马如的肚子日益隆起,刘瑛自然是喜上眉梢。
正始十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飘起来的时候,洛阳那边也传回了曹亮等待已久的消息。
不过对于这个消息,曹亮倒是没有丝毫的惊讶,当初选择从河内退兵的那一刻起,曹亮知道王凌的败亡已经是注定了的,只不过按他的预估,王凌还能再多坚持一点时间,至少能熬过这个冬天。
但是王凌没能坚持下去,一场连绵不断的大雨加速了王凌的败亡,而司马懿不过是捉住了天时的机会,水淹寿春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地步的王凌没有试图再进行最后的决战,而选择了投降,淮南之战在经历了十九个月之后,落下了帷幕。
冬十月,司马懿回师洛阳,曹芳为了彰其功,改元嘉平,于是这一年也就成为了嘉平元年。
在回师洛阳的半路上,被司马懿软禁的王凌选择了自杀,或许对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最为体面的死法了。
不过司马懿显然不会放过他的尸体,回到洛阳之后,王凌的尸体被拉到了闹市街头,当众被鞭尸三百,原本完好无损的尸体被皮鞭抽得是血肉模糊。
而且这还不算,司马懿除了把他的尸体曝尸三天之外,还把他的首级割下来,悬挂在洛阳的城门口进行示众。
这便是对叛逆者最高的惩罚了,那怕人死了,尸体都会代其受过,司马懿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恐吓天下的百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胆敢叛逆作乱者,王凌便是下场。
单单是惩处王凌并是不是司马懿唯一的手段,在斩草除根方面,司马懿恐怕比任何人做得都极端,王凌的三个儿子:王广、王飞枭、王金虎都被腰斩于闹市。
还有早些在兖州被擒获的令狐愚,此次也被一同处斩,他享受的“待遇”更高一些,被赐以车裂之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马分尸。
此次受到诛连的人也同样是极广的,大约一千多名王凌和令狐愚的亲信嫡系被处斩,流放和发配边疆的人更是多达数千人,洛阳城又经历了一次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