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2章

      而谢无咎附身的这具身体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南方十分偏僻的小村庄——溪辽村。
    这里世世代代居住者的都是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但交掉沉重的赋税以后,剩余的粮食也仅仅只够饱腹而已。
    因此,科举考试就成了他们唯一能够摆脱如今困境的机会。
    而溪辽村的林家,却在几十年前出了一个秀才。
    虽然说一个秀才的身份在京城确实算不上什么,对于溪辽村的人来说,对方几乎就相当于是文曲星下凡。
    因为有了秀才的功名,可以免去赋税,甚至就连县里的县官老爷都对秀才恭敬有加,林家人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秀才想要继续向上考,却在前往府城赶考的路上遇到了土匪,连银子和命全部一起丢在了那里。
    虽然秀才已死,但林家人已经过惯了拥有一个秀才的好日子,他们开始努力的培养下一代,想要恢复往日的辉煌。
    但是,之前供养那一个秀才就已经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银子,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想要供一个人走科举路,那是非常艰难的。
    于是,林家人将主意打在了儿媳妇的身上。
    但人家女孩子也不傻,想要她用自己的嫁妆供一个男丁读书,最起码要让人家能够看到那个男丁读书的天分,很可惜的是,足足过去了四十多年,林家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像当年的秀才那样有读书天分的人。
    就在林家想要放弃,安安心心做农民的时候,林耀祖的出现,又燃起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小小年纪的林耀祖,才刚刚开始学会说话,就已经会背那之前的秀才遗留下来的“三字经”,甚至还认得秀才的手稿上面的字。
    如此的聪慧,竟然比那当年的秀才还要优秀上许多!
    林家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了一番,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供!”
    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林耀祖念书。
    可即使是全家人都勒紧了裤腰带,却还是凑不齐林耀祖去私塾里念书的束脩。
    恰在此时,镇上死了丈夫的寡妇江婉娘落入到了林家人的眼中。
    江婉娘是一个绣娘,拥有着一手好绣工,镇上的那间不大的小院,就是凭靠着她的绣工置办下来的。
    虽然她死了丈夫还带着一个儿子,可因着她的这番手艺,日子过得倒也算不错。
    林家人看上了她的手艺,反正林耀祖的亲娘在生他的时候就已经难产死亡,他们就谋划着想要把江婉娘娶回家给林耀祖的爹林大成。
    江婉娘爹妈早死,身后也没有什么叔伯撑腰,早就有人对她的手艺虎视眈眈,但因为这里的县令还算得上是一个清官,短时间内没有人敢出手。
    于是,林家人趁此机会设计请了几个地痞无赖前去骚扰江婉娘,林大成从天而降英雄救美,果不其然,受到了惊吓的江婉娘把林大成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一颗心落在了他的身上,就再也没有放下来过。
    江婉娘就这样带着自己的手艺和她的亲生儿子江玄策一起嫁进了林家。
    江婉娘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她刻进了骨子里的东西。
    前一任丈夫去世以前,她就任劳任怨的伺候着他,即使丈夫总是动不动地打她,骂她,她也从来都不曾有过反抗,丈夫去世以后她就全身心地照顾着儿子,将那种古代女人的愚昧和封建体现的淋漓尽致。
    江婉娘在嫁进林家以前的日子过的虽说是算不上多么的富裕,但也并没有多么的拮据,可自从她做了林大成的填房,进门以后就几乎没有过过一天的好日子。
    她没日没夜的刺绣,耗的眼睛都有些模糊不清,林家的老太太还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从未给过她一个好脸色。
    但江婉娘却从来都没有抱怨过,她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继室,又没有给林家生下一个儿子,不仅生了两个赔钱货女儿,还带了一个拖油瓶死皮赖脸的待在林家,他们母子二人没有被赶出去,就已经是受了天大的恩惠。
    所以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尽心尽力的伺候着一大家子人,甚至还拉着江玄策和两个女儿一起。
    因为林耀祖在读书方面的天赋,他就成了林家所有人的命根子,包括江婉娘和江玄策在内的所有人,全部都无条件的为林耀祖服务。
    为了能够让林耀祖吃好穿好,林婉娘不惜苛待江玄策,小小年纪的男孩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拖着比他人还要高的锄头下地种田。
    明明江玄策要比林耀祖还大上两岁,可两个人站在一起,林耀祖竟是比江玄策足足高了一个头。
    江玄策一开始还会反抗,可换来的却只有江婉娘的毒打,却又在打完江玄策以后抱着他痛不欲生的哭泣,诉说自己究竟有多么的不容易。
    长此以往下去,江玄策终于在江婉娘一声声的哭泣当中彻底的麻木,再也没有了想要离开的想法,就像是一个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的在林家工作。
    小的时候江玄策就砍猪草,喂鸡,洗衣做饭,长大了以后就下地耕田,只要是农村能够上手的活计,就几乎没有他没做过的。
    林家能够下地的人明明是村子里最少的,可他们家却拥有着村子里最多的土地,而这些土地的耕种,几乎全部都落在了江玄策一个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