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十一章 取和州保和州化险为夷 朱总

      第十一章??取和州保和州化险为夷??朱总兵严治军身陷火并(10页)
    1355年(乙未岁),正月戊午是朔日(初一)。
    滁州粮草严重匮乏。郭子兴五万人马,即将坐吃山空。他的将领们纷纷议论如何是好。郭子兴想了一些办法,但都行不通,唯有派兵下乡四处强行“买粮”,实为抢夺百姓的口粮。朱元璋多次劝阻,郭帅不听,他郁郁寡欢,以致生病。
    抢粮度日不是长久之计,军民关系日益紧张,郭氏红军已经被人骂为土匪、强盗。吃不饱的士兵也牢骚满腹,甚至骂娘,搞得郭子兴一筹莫展,心烦意乱。
    元末,滁州属扬州路,辖区面积不大,只有城区和来安、全椒二县。来安北面属泗州地盘,已被赵均用控制。西北定远原属濠州管辖,虽然已经被朱元璋掌控,但是产粮不多,况且养有一万多兵马,也是捉襟见肘。
    城西是五尖山山脉,一支余脉向东北延伸,进入定远境内,一支向西南延伸,进入全椒境内,形成丘陵地貌,产粮不多。自从朱元璋攻下全椒城,不仅驻扎了4000兵马,也为滁州贡献了一些粮食。
    城东为岗地,滁河平原大部分位于六合县。这次虽然间接控制了六合,但是六合保卫战后已经购买了百姓的大部分余粮,再次“撒网”购买,也很难买到。
    一天,东门守卫向朱元璋报告,有一大批身份不明的部队兵临城下,他们赶紧关闭了城门。为首的说要见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来到东门城头,向下询问来者:“我是朱元璋,请问义士尊姓高名?”
    来者答道:“在下姓邓,名友德,抗元两年,久闻朱公大名,特从盱眙前来投靠。”
    此人真是少年英雄,才17岁。生得一张椭圆白净脸,搭配的五官透出一片俊秀。看眼,那是丹凤眼;看眉,那是卧蚕眉——眉身微曲,浓黑上扬,伏射天仓;看鼻,那是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耸,准头圆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鼻大气足。
    古代面相学认为:卧蚕眉者忠义过人,若配丹凤眼,智慧极高,心性刚直,文武双全,大吉之相。而天胆鼻主使胆大过天,这种人智勇双全,事业多有凶险却能成功,少年便创基业,六亲难靠。
    再看他的装束,雅致不凡——发髻不罩巾、不插簪,只用淡蓝丝带缠绕根部,在前面打个花结;身穿浅棕红斜襟盖膝短战袍,交领斜襟边绣条略宽的淡蓝花纹,底襟边绣条略窄的淡蓝花纹;腰腹前系一条方形玉銙单革带,革端至腰侧,两端连接的蓝丝绦勒住后腰,在右侧打个活结,垂下两根绦穗;左侧革带处卡一片镶有一颗绿松石的挂钩,悬一把带鞘雁翎刀,弯首刀把带有护手椭圆之镡;脚著一双翘头棕红靴,靴头面贴一块黑色灵芝纹皮,靴筒两侧对贴一块黑色圆寿纹皮。
    朱元璋望了望不远处黑压压的部队非常吃惊:一个少年竟然统领着万余兵马!他赶紧下城开门迎接。他先请邓友德通知部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再把少年英雄及一个随从接到家里,叫马夫人安排酒饭,为其接风。
    邓友德(邓愈),1337年(元至元三年)农历二月十五,生于虹县龙须里(今安徽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家庭富足,父亲叫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元末兵荒马乱,被乡亲推为团练,组织兵马,保境安民。
    邓友德聪慧好学,勇武过人,15岁时加入父亲的部队。1353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任团练。不久,邓友隆又病逝。16岁的邓友德真是“六亲难靠”,只好接掌兵权,亲率部队与元军作战。每次作战,他都先身士卒,冲锋陷阵,军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服从他的指挥。
    经过交谈,朱元璋了解了邓友德的情况,很高兴,征得同意,给他改名邓愈。“愈”寓意“胜过众人”。考虑他带有上万兵马,朱元璋提请父帅任命邓愈为管军总管。
    开始,郭子兴有些犹豫,不想接纳。他寻思:本来就粮食匮乏,又来一万人,如何养的了?
    朱元璋开导说:“邓愈一直带兵反元,历经多次战斗,是员将才。听闻他们带有粮食,足够吃一阵,无须我们提供。”
    如此一来,郭帅也就答应了,同时正色道:“那这支部队尔管,没有粮吃毋找我!”
    朱元璋窃喜,拱手低头答道:“元璋遵命!”
    不久,他考虑到邓愈毕竟太年轻,万一战斗中有个闪失,势必影响他的一万人马。于是,把单枪匹马、年长厚道的胡大海安排到他的手下担任先锋。算是未雨绸缪吧!
    一日,郭子兴召集将领商量出师攻占官兵的城池,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借病推辞。郭子兴知道这个义子足智多谋,再三派人请他。朱元璋只好抱病参会。
    会上七嘴八舌,有的说攻占扬州,有的提出夺取庐州(今合肥市)。但是都不中郭帅的意。朱元璋一直没有说话。最后,郭子兴很客气地征求义子的意见。
    朱元璋这才建议说:“困守孤城,诚非久计。今欲谋食,所向唯和州可图。”
    和州属于上州,治所设在历阳县,州、县两衙同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和州设万户府镇守,属淮西总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又降为和州,划属庐州路。
    和州(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地处皖东,位于滁州正南略偏东,中间隔着全椒县,为江淮水陆要冲。东距长江6公里。西离所辖含山县昭关直线距离28公里,封锁昭关,可挡庐州来犯之敌。
    春秋时期,昭关为吴楚界关。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被通缉,想过昭关逃到吴国,结果愁白了头。
    和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大部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盛产稻米。占据和州,两万兵马的粮草基本不愁。
    “如何图之?”郭子兴问道。
    朱元璋接着说:“然其城小而坚,难以力胜,可以计取。”
    郭元帅又问:“如何计取?”
    元璋说道:“昔攻民寨时得其民兵,号曰庐州路义兵。可拟(模拟)其制三千,选勇士椎(音:锤)髻1,左衽衣(穿)青衣,臂背露之,佯为彼兵。
    以四橐驼(骆驼)载赏物驱而行,使人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州赏赐将士,和州兵见之必纳无疑。因以绛衣兵万人继其后,约相距十余里,俟(等待)我青衣兵薄(接近)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击鼓前进)而趋取之,必成矣。”
    郭帅露出笑容,赞道:“此计甚好!”
    随后,郭帅命总管赵继祖假扮使者,携带骆驼赏物;令左总兵张天佑携镇抚汤和带领3000身穿左衽青衣的红军前往。接着,命镇抚耿再成带领5000绛衣红军随后。
    正月戊寅(二十一)日,赵继祖、张天佑到达和州北界滁河徙阳关时,当地理正听说庐州义兵经过,便带领乡亲迎接,邀请进村吃饭。告之已经备好酒肉。
    盛情难却,时间又到了正午,张天佑就顺水推舟。青衣部队跟着进村休息,就着村民提供的茶水吃着干粮。结果张天佑、赵继祖贪酒,喝醉了,睡了一觉,耽误了余下的半天行程。
    后行的耿再成渡河走过徙阳关,接近了和州。天黑时,他左等右等,不见和州的火把信号,以为张天佑三千兵马一定进了城,拿下了和州。于是便率绛衣兵直抵城北大门。
    镇守和州的达鲁花赤叫乜先帖木儿,是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胆子较大。他听说是红军,急忙下令关闭城门。门外两旁各留下一条移动式x形矮栅栏。
    耿再成只好退后几百米就地休息,等候不知去向的张天佑。走了两天路,人困马乏,耿再成的部队放松了戒备。
    第二天凌晨,元军从小西门城头n形龙门滑轮架上放下十多米长的斜桥板,架在地面一座青石砌筑的梯形台上(古称飞桥)。台高一丈(约3.2米)。在其南边还悬放一排绳索(古称缒索)。
    乜先帖木儿携一个镇抚带领城中三千官兵倾巢出动,纷纷沿桥沿索而下,突袭了北门外的红军营地。耿再成不幸中箭,只好下令撤退。
    元军紧追不舍,红军溃散了一半。一名小校带领几百人断后,且战且退。追到城北30多里远的千秋坝,已是黄昏,乜先帖木儿这才收兵返回。耿再成和2000余将士逃回滁州。
    乜先帖木儿快到和州时,已是傍晚。真是凑巧,遇上才到和州的“青衣兵”,还以为是自己人。这回,张天佑喝酒误事成了歪打正着。镇抚汤和一马当先,挥剑迎头冲过去,左劈右砍,瞬间倒下两个元兵。红军将士紧跟着冲杀过去。元军措不及防,哗啦啦倒下一片。乜先帖木儿吓得仓皇奔向小西门,恨不得长有四条腿。
    汤和快马紧追,突然看见了元军的飞桥。城头元兵看见汤和紧跟乜先帖木儿奔来,急忙转动辘轳,卷起绳索吊起桥板。桥头刚刚离开桥台一尺,说时迟那时快,汤和策马登上桥台,挥剑砍断绳索,桥板“咚”的一声落回台面。桥窄且陡,骑马难以登桥。跟在汤和后面的张天佑跳下马背,提刀徒步登台踏桥,第一个冲上城头,数百将士紧随其后。
    他们杀死了城头一名镇抚和几十个留守元兵后,张天佑得意忘形,在城头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占据了和州,大家兴奋不已,一些士兵乘热脱下青衣挥舞,旁边刚刚点燃举起的火把,顷刻熄灭。
    无法进城的乜先帖木儿惊魂已定,飞桥救了他的命,否则必然死在汤和的剑下。但是他不甘心,带着元军跑到北门,叫元兵把门口的栅栏拖到门扇前,然后放火点燃。妄图毁门而入,夺回城池。
    张天佑打开西门,等“青衣兵”大部队全部进城后,立刻下令封锁四门。当他发现北门着火,明白元军打算攻城,马上命令士兵搬运石头垒在门扇后面,封堵了北门。乜先帖木儿无可奈何,只好借着夜幕率部隐遁而去。
    第二天,耿再成手下一个骑马先行逃回的千夫长向郭帅讲述了失联、被袭的情况,并妄说:张天佑的人马很可能遇敌被灭。郭子兴大惊失色,怪罪道:“元璋之计失误也!”
    第三天早上,城头派人来报:有元军到达南门,派使者求见。难道真是“祸不单行”?郭子兴顿时惊慌失措,急忙叫来朱元璋商议。
    朱元璋安慰父帅不要着急,推测说:张天佑不一定出了大事,如果前天巧遇敌军,被识破、打败,昨天就应该有人跑回来报信。至于城下的元军可能是攻打六合的探马赤军,应该是扬州元军统帅派来这里以胁迫招降的。
    这批元军是绕过六合,从滁河下游渡口过河而来,因此六合的义军没有得到情报,滁州亦不知晓。
    朱元璋说服义父,采取了以硬顶硬的策略。他命两千身穿绛色军服的精兵分列南门大街两边,足足站满一里路,直到帅府门口。一列全部手持长矛,一列全部手持大刀,个个昂首挺胸,一副威武不屈之相。然后传唤使者入城,他见到这个阵势,不免有些胆寒。
    这时郭子兴,在万户府中堂正襟危坐,背后屏风挂一幅猛虎下山图。20个年轻将领则身穿百姓服装配刀、配剑,威风凛凛地站立前院中道两旁。
    使者进入门厅,朱元璋喝令他跪地,以膝盖行走通过院子,拜见郭元帅。
    使者是个汉人,见朱元璋相貌异于常人,神情凶恶,心生恐惧,但是不肯受辱,说道:“吾是朝廷大军堂堂使者,岂能跪地行走?”
    20个将领按照事先约定,异口同声道:“不跪则杀!不跪则杀!”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看彼像个儒生,懂得礼义廉耻。不要强迫他了。请问,尔来此想做甚?”
    使者抹了一下额头的冷汗,答道:“请尔等归降,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尔也是汉人,在朝廷混碗饭吃可以,千万不要为虎作伥。请尔回去转告尔的元帅,就说我等都是淮南的百姓,不想与朝廷为敌。因为天灾人祸,活不下去,才占城自理。我们不会归降,替尔卖命,也不到外地去称王称霸。尔等若要攻城,我等绝对誓死保卫。滁州四面有水,我等死一万人,尔等至少要死五万。不划算!这就是我们大帅的意思。尔不愿跪行参拜,就请回矣!”
    元军使者自是不愿跪行,就坡下驴告辞返回。
    朱元璋这一招还真的起了作用。使者把所见所闻如实禀报,第二天,探马赤军就撤兵了。郭子兴急忙嘱咐朱元璋带领邓愈一万兵马和徐达所部前往和州,谋划夺取。沿途顺便收拢耿再成的溃散之兵。
    于是,朱元璋带上亲军指挥使冯国用、冯国胜及3000亲军和李善长、范常等,打起一面金色“朱”字红旗招摇南下。途中,耿再成的溃兵看见后,知道是朱元璋来了,纷纷加入跟随,最后收拢了近2000人。
    到达徙阳关,朱元璋下令休息。等到天黑,命令点燃十个火把,作为疑兵之用,并嘱咐镇抚邓愈带领大家原地待命,提高警惕。朱元璋则与李善长、徐达以及骁勇将士数十人策马前行,半个时辰赶到和州,看见城头插的不是元军的蓝牙白旗,才知已被义军占领。
    朱元璋令徐达呼叫张天佑。张天佑来到城头观察。朱元璋命左右随从点燃火把,照亮真容,张天佑这才放心,打开城门。
    捷报传回滁州,郭子兴大喜过望,随之晋升朱元璋为总兵,统领和州全部兵马。同时晋升汤和为管军总管。为了减轻滁州的粮食压力,郭子兴又命朱元璋原有的一万兵马到和州驻扎,统领分别是镇抚郭兴、郭英、吴良、吴祯、郑遇春。并带上他亲笔写的总兵任命书。
    驻扎和州的红军达到两万八千余人。张天佑则带赵继祖回到滁州复命,结果被郭子兴训了一顿。
    攻取和州的战略不仅达到了分兵就食的目的,而且成为朱元璋日后渡江作战,攻取江南的跳板。起初,朱元璋并未想到这一步,事态的发展依然是因为粮食问题。
    得知和州被朱氏红军占领,被限居淮安城的托克托右拳连击左掌叹道:
    “又是一个张士诚啊!大元在劫难逃了!”
    和州距离长江只有6公里。托克托虽然被罢官,但是推断朱元璋占据和州,将来一定会渡江攻取江南。
    1355年正月丁丑(二十)日,徐寿辉统军元帅倪文俊再次攻克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使得“天完国”政权暂时有了立足之地。
    倪文俊(?—1357年),黄州黄陂(今武汉黄陂县)人,出身渔民。因力大彪悍,外号倪蛮子。
    倪文俊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下巴略方。长一对竖心眉——眉尾斜竖,形状似刀;眉长过目,形态俊秀。眉下却是一双野猪眼,时露凶相。其印堂过窄,下方一只开风鼻,外形好看——山根和年寿笔直、高凸,准头肉少。兰台、廷尉分明,孔大无收。
    古代命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猪眼主使性暴、恶死。开风鼻者心性好胜,少年得志,中年见发,末运大败。
    倪蛮子勇猛善战,喜用多桨小舟,疾驰如风,昼夜兼行湖江,攻敌出其不意,凡战多能胜利。
    作为“天完国”一名元帅,倪文俊屡建战功。“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后,他保护徐寿辉退到沔阳汉水流域,保存和积蓄势力,发展军队。
    那时,一个叫作陈友谅的元朝小吏乘机在乌林镇黄蓬山起义,随即投靠到倪文俊的麾下。初任微小的书掾2一职,后来累积战功升为领兵元帅,坐镇黄州(今属湖北)。
    再说朱元璋官至总兵,职权在各位将领之上。但是张天佑带到和州的部队及将领都是郭子兴的旧部,资历比朱元璋深,有的岁数还比朱元璋大。
    朱元璋心想:我如果以总兵的身份居上说话办事,他们一定不服。于是叫亲兵撤掉州衙中堂正中的两把座椅和茶几,换上一张木案。那两把座椅分别是达鲁花赤和知州的。
    第二天早晨,擂响五遍会鼓后,各位将校相继入堂。郭氏旧部将校是两个镇抚、三个千夫长。朱元璋参会的将领是总管汤和、邓愈;镇抚徐达、郭兴、郑遇春、吴良、吴禎、郭英。
    中堂两边各摆了八把椅子。郭氏旧部将领沿袭蒙元的规矩,以右为尊,抢先坐满了右边五个座位,剩下最后三个空座。汤和、邓愈、徐达、郭兴、郑遇春、吴良、吴禎依次坐在左边。按照朱元璋的授意留下最后一个空座。郭英站于空位左侧。
    朱元璋有意后到,冯国用、冯国胜跟随。朱元璋叫郭英到对面空椅上坐下,自己则在左边那把空椅子坐下。冯氏兄弟佩剑站于他的背后。郭氏的将领见了,有的偷偷窃笑。
    开始讨论军务公事,各位将领如同木偶之人,皆不开口。朱元璋询问某事是否如此处理,个个不置可否。于是,朱元璋开口剖析事理缘由,有板有眼,头头是道。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再问大家可否,将领们纷纷赞同,不得不服这个27岁的总兵。第二次开会,朱元璋坐到左边的头座。
    执政不久的一天,朱元璋偶然走出州衙。见一个小孩站在门外,便问:“尔在此做甚?”
    小孩答道:“候我爹。”
    “尔爹在哪里?”
    “在这里养马。”
    “尔娘呢?”
    “也在这里,却是不敢和爹相顾,只以兄妹相呼。我不敢入,故在此偷偷等候。”
    朱元璋为之感到悲伤,即刻召集全部将领,严肃地说道:“诸军自滁州来,多虏人妻女,使民众夫妇离散。军队没有纪律,何以安众?尔等起义造反不就是因为心有不安吗?明日,凡军中所虏妇女,全部送到州府。凡是不送的,以抢劫罪论处。”
    郭氏旧部,土匪习气较重。攻占一城就大肆抢劫,不分贫富。不仅抢劫钱财,还掠夺百姓的妻子作为老婆或小妾。这次进入和州,旧病又犯。郭氏的将领到此皆是单身,有老婆的也都在滁州。张天佑占领和州后,郭氏的将校几乎每人霸占一个民女。朱元璋的将校绝大多数安分守己。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沿街鸣锣发出号令,召集全城被抢妻子的男子到万户府集中,认领妻子,同时派出亲兵监督将领是否送来所抢妇女。妻子被抢的男人半信半疑,纷纷来到州府。
    朱元璋命令妇女集中在府门之内,男子列于门外两旁。然后逐一释放妇女出来,命她呼喊丈夫的名字,接着果真有男子出列,夫妇相认。于是让他们回家。结果没有不是夫妇而胡乱相认的。一对对夫妻重新团聚,阖家欢喜。此事传遍全城,百姓纷纷赞扬朱总兵。
    朱元璋非常重视防御工事。上任后制定了一个规矩:与将领们分段负责城防的维修工程,限期三天。第三天,他完成自己的一段工程后,下午马上检查其它各段,发现郭氏旧部将领的工程均未完成。
    第四天早上,他叫人把原来的州官座椅搬出一把放在中堂木案前,面南而坐。令谢成佩刀站立他的左侧。命十名佩刀亲兵在左右将领座椅背后两米远肃肃而立。会鼓敲响五遍后,大小将领全部到齐,发现场面异常。
    有的坐下后自言自语:“这是怎地耶?”
    朱元璋站起来,举起郭帅亲笔书写的白帛任命书,板着脸对大家说:“总兵,主帅任命也,非我擅兵(独揽兵权)。且大事,总兵不可无约束。今修城皆不如约,是何由缘?自今日起,再给尔等两日。若违令未完者,军法从事,绝不留情!”
    郭氏将校这才明白,背后肃立佩刀亲兵的含义。他们心生恐惧,纷纷表态:一定完成。随后,个个亲自上阵,督促士兵和民工加班加点,两天之内终于完成。
    1355年二月辛巳(二十四)日,已经警醒的元廷派出官兵十万围攻和州红军。
    朱元璋毕竟不像张士诚,又没有称王立国,因此元廷元军还是轻视朱元璋。加上罢免托克托造成的后遗症,几路兵马组成的十万元军犹如张开的手掌,没有形成拳头。到达和州城外的只有四、五万兵马。
    朱元璋带领一万将士同仇敌忾,坚守和州,并派出两支骑兵小分队出城运动作战,骚扰围城的元军、偷袭元军的粮库。战斗持续了三个月,元军伤亡惨重,又至夏季,天气开始炎热,元军中的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都不适应,无奈而退兵。
    此时,和州已经严重缺粮。朱元璋和李善长商量时,李参谋说道:“有元军的地方必有粮食。尔可派四路探子,由近而远打探。一路向东北乌江乡;一路向西北善后乡;一路朝西到元军控制的含山附近;一路朝南往白桥乡方向。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探到朝廷的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在和州西北的鸡笼山屯有兵马,太子图沁和朝廷枢密副使(从二品)弁珠玛统领的两支队伍驻扎在含山县东郊的新塘庄、高望村。
    他打开地图研究,发现新塘庄位于从含山到和州城南的一条长江小支流边,而高望村离这条河流也不远。
    三月的一天,朱元璋携徐达、赵德胜等人率领队伍、带上马车首先攻打鸡笼山。
    当晚,赵德胜率兵夜袭陈埜先的营地,拔下板门、铁长官两个附寨,缴获了一批粮食。
    事后,朱元璋任命赵德胜为总管府先锋。他感觉到这个已经30岁的汉子不仅沉稳勇猛,而且寡言少语,非好大喜功之人,就叫他跟随时年23岁的徐达。
    接着,朱元璋又乘热打铁,带上徐达、赵德胜和李善长及马车队沿着支流西行,袭击了新塘庄、高望村的元军,获得一大批军粮。李善长就地雇船,顺江而下把粮运回了和州。接着,朱元璋分出一半运往滁州,交给父帅。
    春末夏初本是青黄不接之际,加上连年战乱,到处粮食匮乏。这时,濠州地区也严重缺粮。孙德崖的探子打听到朱元璋保住和州、袭击元军夺取了不少粮食,立刻报告孙帅。于是,孙德崖决定移师和州,想分享这批粮食。孙德崖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带领两万人马来到和州城下。
    门卫看见大队兵马,赶紧关闭城门,报告朱总兵。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估计孙德崖是来分食。朱元璋厌恶红军之间闹摩擦,搞火并。出于礼貌,他先把孙帅请进州府。
    孙德崖诚恳地说:“濠州已经山穷水尽,请贤侄让我的队伍在这里暂住数月,我以两倍的市价购买尔的粮食。有了机会马上撤出。”
    朱元璋本想拒绝,又担心他心生不满,依仗人多势众发难、造成火并。犹豫了半天,答应说:“孙帅,我的一万兵马、一万百姓也要吃饭,这些粮食也维持不了多久。不过,可以让尔暂住,给尔一点粮食。但是,尔必须先应我的三个条件。”
    “好好!尔说。”
    “第一,尔只能带领一百护卫住在城里,其余的住在城外。第二,尔只能驻扎两个月,下个月麦子就熟了。第三,命令尔的部队不许骚扰百姓。征收夏粮要给钱。”
    孙德崖为了渡过难关,一一答应。
    郭氏的一个将领心里一直不服朱元璋,派人将此事告诉了郭子兴,还说:朱元璋这是讨好孙德崖,为将来做打算。
    郭子兴一听,大为不快,心想:你有粮食是吧?你讨好他,为什么不讨好我?这样下去怎么行?我必须到和州去,惩罚这小子。
    朱元璋听说义父要来,就对守城将领说:“郭帅就要来了,白天不可能到,应该是晚上到。他到了马上告诉我,我要亲自迎接。”
    不久,郭子兴、郭天叙带领一万人马于晚上到达和州。他发现孙德崖的部队驻扎在城池的西北方,就命令右总兵郭天叙把部队安置在城池的东北方。两部营寨间距约1000米。当时守门的小头领和朱元璋有点嫌隙,就没有马上报告他,而是先把郭帅领到驿馆,然后才告诉朱元璋。
    朱元璋急速赶到驿馆,叩见父帅。郭子兴见到他,一脸怒气,不说话。朱元璋单腿跪地,不敢抬头。
    过了一会,郭子兴问道:“尔是为谁?”
    朱元璋仍旧低头,答道:“子为父帅。”
    郭子兴又喝问:“尔的罪责可要逃避?”
    朱元璋低头轻声解释说:“元璋诚然有罪,但家事虽急亦可缓办,外事则当尽快处置。”
    “何为外事?”
    朱元璋慢条斯理地说道:“孙德崖已在此地。昔日义父在濠州深受其害,不得已抛弃堂皇的帅府到了滁州。今日义父到此与他相见,难道没有往日的遗憾?此事令我担忧!”
    郭子兴听了,终于沉默不语。怒气渐渐消散。
    第二天,孙德崖听说郭子兴到了和州,心中不安。第三天早上,例会会鼓响五遍后,派人到州衙告诉朱元璋:“若尔翁(岳父)来了,我将他往。”
    朱元璋大吃一惊,猜测会有变故。他一边叫人通知义父做好防范准备,一边前往孙家面见孙德崖,刺探性地问道:“尔为何急着走?”
    孙德崖实话实说:“尔翁难以共处,故去。”
    “尔打算到何处?
    “先到含山看看。”
    朱元璋观察、感觉他的脸色、话音,没有虚假之意,就建议道:“今日两军合处一城,一军突然全部开拔,恐天下会有不和的看法。孙公应当留后,令军先行。”
    “恁子(这样)可。”孙德崖爽快地答应。
    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要孙德崖殿后出城,引发了祸端。
    孙德崖城外的大部队启程时,朱元璋叫上谢成、李新买些酒肉来,陪他出城饯行。其主将左总兵对孙帅殿后多了个心眼,邀请他陪行一段路。走了十里,装腔作势地请朱元璋再陪走一段路,不让返回。一片不祥的乌云笼罩了朱元璋的心头。又走了十余里,突然,朱元璋的一个亲兵快马来报:郭帅和孙帅发生械斗,死了一些人。
    朱元璋顾不了那么多了,扫了随从谢成、李新一眼,叫声“走”就策马急速返回。孙德崖的总兵回过神后,叫上几个人随后追赶。不久,朱元璋遇上孙德崖殿后的一些兵马堵住了驿道。朱元璋未带兵器,单骑过去,看见不少是认识的将士。
    一个小头领上前质问朱元璋:“尔的人杀了我的兵,可是预谋?”
    朱元璋和颜悦色地答道:“我因送尔主将已出城,哪里知道城里的争斗!我才听闻,正是回去调和。”
    孙帅的将士不相信,拉住朱元璋的马衔,围着他一起返回。
    朱元璋则说:“尔众我寡,何须如是?”
    朱元璋熟识的一个小校便说:“且放了马衔。”
    抓衔的士兵刚一松手,朱元璋立刻挥鞭抽马,疾驰而去。几个士卒跟着策马急追,一个兵追上后挥刀便砍。朱元璋身穿柳叶甲袍,虽然被创,但未受伤。
    朱元璋继续策马狂奔,跑了十余里,又遇上一群孙德崖的殿后士兵。朱元璋冲过时,一兵用刀砍伤了马腿。跑了没多远,马倒人坠。摔倒在驿道右边的朱元璋狼狈地爬起来环顾四周,发现左边有一骑马者勒马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朱元璋见是和州的一个熟人,马上叫住他。
    爬上他的马,说道:快走!有人追杀我。
    又跑了几里地,碰上火并后出城的孙德崖兄弟、右总兵孙将军和一群随从,朱元璋再次被擒。
    孙将军的几个亲兵叫嚷要杀了他。
    一位姓张的百夫长劝道:“莫急!我帅孙公还在和州,生死不知。万一无事,我等却先害朱公,郭公必然怨恨、加害孙公。我们得的只是两伤!姑(姑且)待一下,我且进城打探打探。”
    孙将军于是作罢,说道:“探得消息快点回来!”
    张头领进到州衙门厅,望见前院中堂木案两端,右侧坐着郭子兴,左侧坐着孙德崖,正在喝酒、吃饭。再一细看,发现孙德崖的脖子系着铁链,铁链坠于地面,另一端绕系在附近的朱红柱上。接着把朱元璋被绑架的事告诉了门卫。
    他返回后,告诉孙将军说:“郭帅正在州衙中堂请孙帅吃饭,只是拴着铁链。”
    然后提醒说:“若随他们杀了朱公,几乎害了两人。此时彼此无恙,事不难释(排解)。”
    听说孙元帅被铁链拴着,众怒难平,他们把朱元璋的双手捆了起来。孙将军为了防止郭子兴派人来救,转入乡道,把朱元璋押到乡道旁的方桥村关押。张头领怕发生意外,当天晚上与朱元璋同处一室。帮他盖上被子后,叫朱元璋放心睡觉,自己躺在床上却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孙将军还不放心,下令把朱元璋转移到路南的葛村方向,他的三个亲兵把他押到葛村的麻湖(极小的地名),找到一间草房关押。此处离方桥村有2里地,属于含山县的地盘,现在属于含山张公乡管辖。
    郭子兴听说朱元璋被孙德崖的弟弟捉住、关押,忧愤不已。第二天,急忙命徐达作为人质,去换回朱元璋。徐达带十余人找到住在方桥村的孙将军,提出以己替代朱元璋。他的亲兵马上拒绝,孙将军却默不作声。
    张头领察言观色,建议道:“孙总兵,恁子无果。不如释放朱公,令他放回我帅。朱公很讲义气,天下皆知,不会食言。”
    孙将军觉得此话有理有义,就留下徐达,放了朱元璋。朱元璋回到州衙,晓以利害,劝说郭子兴释放了孙德崖。然后,他佩刀带上谢成、朱文正几个亲兵护送孙德崖到了方桥村,换回了徐达。
    郭子兴本想杀了孙德崖,以报被害之仇。可是过了一天一夜不见朱元璋回城,担心发生意外,就派人出城打探,留下了孙德崖的命。
    双方都有些鬼使神差,终于造就了不幸中的大幸。否则,朱元璋必死,也就没有后来的朱皇帝和大明朝了!
    为了搭救朱元璋,情仇交错的郭子兴选择了情,释放孙德崖。他虽然勇猛善战,但性格过于刚直,心胸狭小,旧仇未能报,一直闷闷不乐。谁也没有想到,郁闷成疾,竟然病倒在床,不能起来。张夫人和郭天爵赶到和州陪伴,直至他去世。最后,朱元璋和他们一起把郭子兴送回滁州埋葬。
    郭帅的原有将领一致推举郭天叙为元帅,张天佑也附和。朱元璋不便争也不想争。由于朱元璋兵多将广,郭天叙担心无法节制,引起内乱,就写了一份任命书,拜朱元璋为左副帅。张天佑为右副帅。
    随后,坐镇滁州的郭天叙晋升邵荣为右总兵,晋升赵继祖为左总兵。接着调整军事部署,把原来进驻和州的郭子兴旧部全部调回滁州。并让留在滁州的朱家军全部迁移和州。此外,派遣一个镇抚带领三千兵马到六合替换费聚的部队,让他到和州跟随朱副帅。这样做,表面上是送给朱元璋一个人情。背地里,是减轻军粮的压力。
    如此,朱元璋曾经交出的近三万兵马全部回到他的手中,加上缪大亨的一万多部队、邓愈的一万余人马,他已经拥有五万兵马。从此,和州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但是,除了缪大亨的部队,四万多人的军粮确实是个大问题。
    注释:
    1椎髻:挽锤形发髻。
    2书掾:文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