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66节

      从朱雀大道通往皇城的路上,亦是车驾轿抬,络绎不绝,是接旨的文武百官们进宫朝贺同乐。
    车灯摇曳,随从手中的灯盏也耀耀辉煌,同路边儿上的红灯笼交相辉映,似一条光芒逶迤的长龙。
    第504章
    从辽都到大舜,地北天南,偏是一般心同。
    就在赵世高坐东阁,目睹眼前万盏灯火,群臣列坐之时,就在辽都上京,辽帝萧西佐也正大宴群臣。
    就在这一场宴席之上,萧西佐当众下旨:敕封睿亲王萧利天为监国太子。
    这自然便是指定了皇位的继承人。
    先前因为废太子作乱、二王病弱三王暴虐,萧西佐后继无人,辽国从朝臣到百姓,不免惶惶不安如群龙无首。
    此刻听了这道旨意,意外却又顺理成章,细想竟是再好不过的法子。
    因此暗中齐齐地松了口气。忙都起身,称颂拜跪。
    萧西佐身侧,睿亲王身着吉服,长身而立,无喜无愠,淡然凝重。
    目光远望,今夜辽都的天空,却是晴无云色,寒星漫天,明灿若许。
    纵此刻伴驾君前,群臣环绕,将身至最叫人垂涎的权力顶峰,萧西佐心中所牵挂的,却仍是那个身负重伤一步一步离开眼前的人。
    “黼儿……”,萧西佐双眸微红,眼角有些湿润,在这喧腾之时,默然许下新年的第一个愿望:“只盼你纵然回到大舜,也一样能纵横无忌,平安自如。”
    诗云: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衔山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大舜,皇宫东阁,灯火通明。
    鼓乐管弦,歌舞升平,群臣列坐其次,共天子与天下之欢。
    赵世赐了酒,群臣拜谢同饮,耳畔听得丝竹管乐之声,绵绵悠悠,赵世一抬手,均都止住。
    群臣仰首聆听,皇帝赵世道:“朕从十三岁上阵杀敌,十八岁登基,虽无惊世伟业,却也从来知道祖宗曝霜斩荆,以有方寸,九死一生,方得天下。但古人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便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朕不想当那不孝贤的儿孙,也不能当社稷江山的罪人,故而时时刻刻警醒自惕,不敢有丝毫怠慢。”
    群臣均都朝上拱手行礼:“圣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勤政爱民,正是一代明君。”
    赵世一哂,道:“然而人无完人,朕近来自省,恐怕也有那独断不仁的时候。”
    群臣皆惊,忙都悚惧起立:“圣上!”
    原来这“独断不仁”四个字,其实甚重,只有形容暴君昏君才得用。
    若是臣子敢如此说天子,便是大不敬之罪,如今皇帝竟自己说出,如何不叫人惊悚。
    当下忙纷纷道:“圣上何出此言,圣上从来任人唯贤,察纳雅言,如今更能谦恭自省,本是臣民之福,只是如此贬议自己,却是大大地使不得。”
    也有数位大臣当即附议。
    孰料赵世道:“若非朕独断之罪,如今怎么,身边儿只余静王一个?”
    静王赵穆早也起身站立,本正有些出神,蓦地听了这句,忙道:“父皇如何竟这般说,倒是让儿臣惶恐不安了。”
    赵世看了会儿静王:“你不必如此,朕只是有感而发罢了。”
    复打量着满殿臣子,道:“自从太子急逝,黼儿失踪……想必你们也都听说外头那些流言了?大概都听了不少了?”
    群臣不知他是何意,竟不敢回答。
    赵世看了一圈儿:“夏爱卿,你说。”
    被点了名,夏朗俊只得出列,他是个耿直自好的性情,没听见倒也罢了,偏听见了些。
    如今皇帝亲问,虽不好听,却也只得说道:“请陛下赦臣死罪。臣方敢说。”
    赵世笑道:“今儿是除夕,大好的日子,朕只想听些实话。你说就是了。”
    夏朗俊方道:“臣遵旨。”
    周围臣子们不约而同都盯着他,因也知道夏朗俊的性情为人,跟他相好的,便暗中捏一把汗。与他不睦的,则暗暗希望他“直言忤逆”,最好触怒皇帝。
    夏朗俊定了定神,沉声道:“当初皇太孙殿下赵黼,向来深得陛下爱护,殿下性情颇为不羁,行事每每出人意料……”
    赵世听到“不羁,出人意料”之时,蓦地便想起赵黼昔日那种种胡闹,乃至烧圣旨被打一节,竟忍不住面露笑容。
    夏朗俊道:“虽然臣子们颇有微词,然而陛下却一心维护,从不计较。可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好端端地就将殿下下了天牢,只用一个‘擅闯内宫’的罪名,臣心里是存疑的。后来又加太子种种事情……”
    赵世听说到赵庄,面上笑意收敛,眼中透出几分痛厉之色,嘴角一抽,却是因为牙关紧咬牵动所致。
    王治一边儿听夏朗俊的话,一边偷眼打量皇帝神色,见赵世如此,情知大不悦,只又不好立刻拦住夏朗俊。
    赵世道:“你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说……太子的死,也有疑么?”
    夏朗俊道:“此事臣并未插手,陛下也并未昭告天下,故而所有都只是猜测而已,不敢妄说。”
    赵世不语。夏朗俊复道:“然而后来,来议和的睿亲王萧利天仓促离京,又传出原来皇太孙殿下并非太子所出,而是……”
    这些流言,几乎大半个京城的百姓跟臣子都听说了,但是敢当着赵世的面儿说明的,夏朗俊却还是第一个。
    这种感觉,却像是一个站在兽笼之前的人,正举手将那栅栏打开,扑面而来是那咻咻森森地虎嗅。
    赵世双眸阴阴沉沉,难分是何真意。只听夏朗俊道:“他非太子所出,而是昔日英妃娘娘之子,也就是……陛下的……亲生骨肉。”
    一句说完,寒风中隐隐似有咆哮之声。
    群臣俱都噤若寒蝉,大气儿亦不敢出。
    白樘站在夏御史的前方,听夏朗俊说完这番话,便微微抬头看向赵世。
    却见皇帝的目光在夏朗俊身上停了停,却又缓缓抬起,竟是看向门口处。
    灯火辉映,幽沉夜影中,点点雪花自天际飘旋而下。
    下雪了。
    赵世望着那漫天飞舞的乱雪,道:“不错,你听得是真的,黼儿,的确是英妃所生,是朕的儿子。”
    虽然是满殿的臣子,但此刻却无半点声息,静的几乎连外头风吹着雪,旋着落地的声响都听得十分清晰。
    夏朗俊背后发凉,察觉冷风侵来。
    原来方才不知什么时候,竟出了一身汗,此刻被风一吹,便悚然生寒。
    夏朗俊口角发涩:“但是……当初听闻宫内失火,娘娘跟小皇子不是已经被……”
    赵世道:“那是因为,英妃知道朕容不得那个孩子活着,所以她故意在朕面前演了这一场戏,她不惜一死,好让朕死心,好让那孩子……得一线生机,活下去。”
    耳闻流言是一回事,亲听着皇帝说起这旧日隐秘,连夏朗俊也不知说什么了,只是僵立原处。
    赵世合眸叹息,不管过去多久,只要一提此事,就觉风火扑面,头目森森。
    赵世道:“当初宫中有个内侍叫做杜云鹤,是他偷偷地将那孩子带出宫去,交给了太子,才有了今日的黼儿。”
    每个人桌上的酒都凉了,臣子们呆若木鸡。
    夏朗俊终于鼓足勇气,复又问道:“既然是陛下的亲生骨肉,又为何……当初竟容不下他?”
    只听皇帝道:“因为萧利海是辽人,所以朕不想有个辽人血统的皇子。”
    夏朗俊张了张口:“然而……”想说什么,又有点不太敢。
    赵世道:“你想说什么?”
    夏朗俊垂头,想了片刻道:“臣觉着,似是殿下……殿下……”迟疑了会儿,终于深吸一口气,道:“殿下打小镇守云州,抗击辽人,从来战功卓著,且从北到南,所向披靡,正是我大舜的战神一般,在陛下说明此事之前,谁都不知道、也万难去想殿下会跟辽人有关。”
    赵世道:“那如今你们已经知道了,天下人已经知道了,又是如何?”
    夏朗俊道:“天下人的想法,臣不敢妄言,然而以臣浅见……若因是英妃娘娘所出就否认了殿下所做的一切,未免……有失公道。”
    赵世不语,忽地旁边有人出列道:“夏御史这话有些不妥。”原来出言的乃是户部邵侍郎。
    夏朗俊回头相看,见邵侍郎朝上行礼,说道:“臣觉着,虽然如今跟辽人议和,但有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况当初是不知道,如今知道了……这赵黼又被萧利天带走,如今只怕已经归顺了大辽,先前他镇守云州对抗辽人,如今回归辽国,将来未必不会相助辽人对付我国!故而当初陛下所做,乃是明智之举。”
    夏朗俊皱皱眉,道:“是谁说殿下归顺大辽了?”
    邵侍郎道:“先前坊间有许多传言。还说辽帝有意让赵黼继位,可见毕竟是他们辽人一条心……若说改日带兵挥师南下,跟我大舜反目相向,也未尝不会。”
    夏朗俊道:“不错,辽帝看好殿下的流言我也听闻,但如今呢?若此事是真,如何这会儿毫无消息?”
    两人针锋相对,群臣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有人赞同邵侍郎,也有人觉着夏御史所说有理,各持己见,只不好当殿长篇大论。
    赵世在上,默然看到现在,因笑道:“好了,说了这半晌,也没个着落,酒都凉了。”因命内侍又热酒来。
    群臣哪有心情喝酒,都只做个样子而已。
    静王见气氛如此,便打圆场道:“今儿大节下,极好的日子,父皇还是放开心怀,儿臣这杯酒,祝父皇龙体安泰,盛世太平。”说着便跪地奉酒。
    王治接了,转给赵世。赵世点头道:“如今朕身边儿,只你一个了。你从来便最是懂事,又从来安静稳妥,可知朕也想你一直如此,置身事外,远离是非。”
    静王垂首听着:“是,儿臣明白。”
    赵世道:“你明白么?”
    静王怔忪:“父皇……是何意思?”
    赵世垂眸看着杯中酒:“你可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封你为摄政王?”
    静王道:“这……”
    赵世一笑,看向底下群臣,道:“可有哪位爱卿明白朕的意思?”
    群臣面面厮觑,有人道:“这自然是陛下看出静王殿下向来仁德贤能,是以才肯重用。”
    也有人道:“殿下自从辅佐朝政,事必躬亲,很是勤政,叫人激赏,可见陛下并未选错人。”
    赞扬声四起。
    赵世却不甚理会,只看向白樘:“白爱卿,你可知道么?”
    白樘出列道:“臣不敢妄自揣测圣意。”
    赵世道:“朕说了,今夜朕只想听真话。”
    白樘停了片刻,方道:“当初朝廷事多,圣上的身子又有微恙,故而让静王殿下来辅理朝政。”
    赵世道:“还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