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5节

      而且,大家都清楚,从礼部出来的阁老将来有七成可能会成为首辅,剩下三成则归到吏部,而顾椿恰是沈炳文在吏部的二把手。
    圣上有意将皇太孙的根基夯实,不惜搬空太子的班底。邵文熙明眼人就知道是留给下一届国主用的,现在变成了皇太孙的讲礼师傅,纵使是亲父子,太子心里也很难不膈应。
    这种情况下,孟氏腹中那一胎就怀得战战兢兢,太子在外人面前不曾表露,但关起东宫大门,那火热的眼神几乎要将孟氏的肚皮烧穿。
    嫡出可不止一个,怎就认定元澈才是真龙呢!
    三月初九,天边刚起了点光亮,万名学子的心就提了起来。
    西北京郊小校场,赵秉安府试之地,也是今科春闱的场所。
    禁军三大营现在调防入京,让四周减缓了不少杀伐之气,不过,京师的寻常驻军也不是易与之辈,一个个瞧着凶悍的很。
    考官三日前就入场了,士子们从子时便守在此处等候校检,直到卯时,才听到清脆的鸣锣声。
    赵秉安不紧不慢的下了马车,与两位堂兄告别,今日没有出动永安侯府的铁卫,太招摇,也没那个必要。
    国子监一众师兄弟已经在前方等着了,领头的陆博士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赵秉安与这位也算是欢喜冤家,不过师生有别,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该行的礼还是要行。
    “甭客气了,这帮小崽子我可就交给你了,全须全尾的给我带回来,缺一个可都不成。”
    往年江南那帮家伙没少在考试间隙使阴招,糟蹋了他们国子监多少好苗子,这次有赵家这小狐狸坐镇,可得叫他们也吃吃亏。
    “明诚省得了。”
    赵秉安对往年那些龌龊的事情也略有耳闻,他倒是不怕有人下黑手,考场私斗,确实是说不清楚对错,但这科乃是太子主考,谁敢捣鬼,不怕砸了阖族的前程吗。
    能从江南几大书院结业,到京城来应考的必不是傻子,最起码能考中举人就说明对朝政还是有些见解的,这种时候,江南士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他人不找他们麻烦就不错了,哪还有胆子跳出来瞎折腾。
    后来事实也如赵秉安预料的一般,整场会试下来江南士子安分地不得了,完全不见往年那些幺蛾子。
    就是那些豪商巨贾捐出来的监生也都在号房里苦苦熬着,一连几天遭罪,都没人敢开口抱怨。
    会试与乡试流程极为相似,开局第一场仍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
    京城开春以后虽然日渐升温,但到了夜里,这北郊还是冷风呼呼的刮,赵秉安缩在大廠里,暂且搁置了笔墨,思索着他今科的出路。
    心腹二字遇到盛家皇室,便似乎失了它们往常的含义,太子的猜疑隐藏在温情之下,赵秉安努力了这么久,却仍不敢说彻底感化。
    自打邵阁老频繁出入乾清宫之后,太子便有意无意试探他的口风,嫡幼二字虽提的不多,但赵秉安都记在了心上,显然在立储这件事上东宫有了不同于乾封帝的想法。
    皇太孙虽是一点点的小人,可已经妨碍了他父亲的大业,太子想当圣君,从没有权柄外分的念头。
    永安侯府三房里的情景成了赵秉安最好的护身符,他对皇太孙并无其他人那般热忱谄媚,主子只有一个,他还不至于糊涂的本末倒置。
    太子发觉这一点后很是欣喜,已然将赵秉安引为知己,殿试之后,便会赐给赵秉安东宫行走的权力,这就算是在乾清宫那里过了明路,将来好将人调入詹事府。
    乾封帝不知道这些,他对永安侯府的观感一直不错,从赵怀珩到赵怀珏,都是恪忠职守的臣子,虽说赵怀珉是个不着调的,但哪家勋贵不出浪荡子,永安侯算得上教导有方了。
    实际上,乾封帝被太子这么一提醒就想起了远在浙江的赵怀珏。闽宏达那个老头子与穆家关系匪浅,已经不能再容忍了,赵怀珏虽是资历不足,但能力功绩摆在那里,上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初乾封帝对赵秉安不过是起了纯臣的一个小念头,觉得打磨几年将来留给太子用,但现在综合考虑,他老人家发觉皇太孙好像更需要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才。
    赵秉安此子身份特殊,邵沈皆有牵绊,背靠湖湘这么一座大山,将来赵怀珏又是重用之臣,这样的人合该留给皇太孙做保障才对。
    第199章 雄心壮志
    考到会试这份上,四书五经那些死理已经不占大头了, 尤其主考的又是太子, 朝野上下的眼光都汇集在第三场的策论上, 大家都想摸摸东宫的深浅, 看看未来主子是个什么路数。
    这几年风头不好,前有苏南官场大地动,覆没了废诚王一党;后面又接着爆出了京城女尸案,旧康王一脉就此落马;最近更是倒霉,因着魏王大婚谋逆案,连一向置身事外的武勋一系都遭受了牵连。
    镇国公有乾清宫包庇,只是革了军职, 可西郊军营里其他人可就没这样的好运气了。
    石家麾下几大心腹都下了诏狱严审, 刑部那帮死人脸丝毫不顾忌军方施压, 什么龌龊的手段都用上了。
    尤其燕长品这个酷吏,最近经由蒋老爷子引荐得了东宫的赏识,便愈发在魏王的案子上卖力气,死在他手里的大将已经很有几个了。
    好在此人一直念及赵秉安对他的知遇之恩, 与永安侯府稍有关系的驻军将领都略了过去, 最多也就是到刑部大堂走个过场。
    这般轻拿轻放的区别待遇自会引人注目,但刑部现在姓蒋,考虑赵蒋两家的关系,其他人还真的没有办法。
    倒是有不少老牌武勋,为了挽救家中无辜牵连的小辈,亲上永安侯府求情。
    在他们眼里, 蒋家那还是不入流的门第,跟蒋正楷一个寒门出身的侍郎低头太掉身价,再说,就算他们忝着脸送上门,蒋府也未必会给他们这个面子。
    还不若直接走赵汝贞的门路,这老狐狸虽然手黑了些,但在武勋中的信誉却是杠杠的,一口唾沫一个钉,从不出尔反尔。
    可惜,老侯爷最近被爱孙爱子接连敲醒,早就有意低调行事,所以除了几家实在推脱不了的亲故,其他人一概不见。
    不管京郊驻军势力怎么变动,永安侯府都不再关心,因为赵家现在另有要务。
    七少爷赵秉寅凭着小湾坊三百贼首,直升五城兵马司总指挥使,官居正五品,手下兵马立时扩充三千。不过,目前只有东城与南城听他调度,其余兵马听宣不听调。
    老侯爷也不指望这根愚木能开窍,丰同分家那两个小子哪个拎出来都是吊打一片的将才,有他们坐镇兵马司,永安侯府早晚能掌控这三千人马。
    不过,爱孙却言京城大变将起,无兵权护身,永安侯府这家大业大的,届时必会招人觊觎。老侯爷虽不明白老五与秉安私下里在捣腾些什么故事,但既然他们叔侄俩都提了这事,就说明京城确实是要不安稳了。
    老人家动用了军中人脉,重洗了五城兵马司,现在明面上还是三千兵丁,但私下里已经另外加塞了两千疆场精锐,这是永安侯府藏下的所有家底,现在都装备上了。
    赵家的手段隐秘而快速,除了藏匿在暗处一直观察的苏泽衡与邵柏博,其他人都没有发觉京中多了一股兵马。
    邵柏博倒是赞叹妹婿嗅觉敏锐,知道京郊驻军不可靠,早早得就将兵马回拢,以防不测。
    而一点未曾发觉自己被人盯上的苏煜却在收到消息的瞬间砸烂了整座书房,他日日夜夜无不想着如何毁了永安侯府,好不容易从父亲那里求得人手,可乘大乱之时血洗冼马巷,可赵明诚那个王八羔子临了又把这窟窿补上了,兵马司现在合整五千士卒,他哪来更多的人手!
    每想一遍,苏煜就恨不得冲进考场里将赵秉安拖出来活活打死,太欺负人了。
    苏泽衡知道此事之后不过是惊讶的挑了挑眉,随即便恢复了往常神色。赵家那小畜生向来是看三步走一步,能有这番布局也不稀奇。
    目前,康王已经与他达成协议,大祭之时宗人府那位殿下也会率军归来,有此二人在明面上牵制太子,苏泽衡足以专心对付乾封帝。
    至于那所谓的皇太孙,呵,会有人代他料理的,毕竟,魏王可是被逼着硬生生废掉了自己一条腿啊。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武贤妃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女人。接掌了宋穆两位娘娘在宫中多年的积淀,若是还对付不了蠢笨如猪的夏皇后,那苏泽衡就自认有眼无珠看错了人。
    关键还在于禁军和金吾卫,李卓杵在那太碍事了,李茂那个废物又根本立不起来,让他给他老子下点药,磨磨蹭蹭半个月都还没动手,指望他是不成了。
    好在昏君多疑的毛病极深,金吾卫也不是李家的一言堂,苏泽衡借着其父的印信早就串联了几家,禁军那里倒是容易,有清河郡王这张金牌在,凡事无往而不利。
    姚宏建几人对于定远侯府还是感念的,他们届时很可能不会站队,但对自己一些私下里的调动必然也是视而不见。
    铁河军团、屯疆军团,以及“没落”多年的黄沙军团,大笔隐秘兵马已经回撤到玉楼,一旦京中发号,他们会越过山海关,直扑京师。
    俪王当年年幼,无力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但只要他肯立清河郡王为储,再拿出先帝遗诏,这江山自会回到它真正的主子手里!
    这叔侄俩在朝中毫无根基,所有调度都出自苏泽衡之手,与各大军团的利益划分更是苏泽衡一手拟定的,可以说,这叔侄俩纵然上位,也不过是苏泽衡与柱国公几人的傀儡。
    苏泽衡手里还有京城与皇宫的防守权,届时携天子以令诸侯,不比做劳什子首辅来得痛快!
    赵秉安此刻还不知道苏家父子意图改天换日,他正在号房里应答最后一场策论。
    太子此番剑走偏锋,将最后一关定在了吏治上。这个议题很是敏感,谁都不敢敞开了说。
    孟申沈三位首辅整顿吏治前前后后得有七十余年,孝英宗皇帝临朝期间可说是海请河晏,可光宗贞皇帝在位二十几年,便将盛家皇室百年根基败得一干二净。
    先帝重奸佞远贤臣,内侍监在其手上“发扬光大”,士林中迎风臭十里。
    若非有孟萧二人,一文一武,忠心耿耿的辅佐朝局,大朔能不能传到乾封帝手里还是个未知数呢。
    当今圣上即位之初也算励精图治,眼瞅着朝廷的气象一年比一年好,结果一场夺嫡将一切又打回原点。
    朝廷精锐大批内耗,地方官吏贪腐横生,虽然祥瑞多出,可民间早起流言。
    这几年,长江沿途平原一年三稻,植桑采丝,按理说老百姓应该越来越富有才对。可其实不然,百姓收入多了,地方官衙的苛捐杂税也随之增加了。
    更不用说,江南士族圈地成风,地方赋税十成里能收回三成就算万幸了。
    水车,纺架这两件利器,最后肥了大户,真正落到老百姓头上的实惠所剩无几。
    这都是因为朝廷在吏治上的不作为造成的!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如今的现状却是,朝廷官员个个忙着投机倒把,今日投了哪个门庭,日后便为哪派鹰犬,府衙内部争斗不休,谁有心思关注民生民意啊。
    沈首辅单凭一人之力,也就能勉强维持朝局运转,江南官场这一谭巨墨,至今还是无法可破。
    原本湖湘一派已渐有气色,可朝廷几番动荡,人才奇缺,沈首辅无奈,只能从江南抽调人手,好在继任者赵怀珏光速拿下苏南官场,总算扳回一局。
    乾封帝对东宫已起猜忌,为何不再扶植九十等几位小殿下,却将政治希望寄托在离长成还需多年的皇太孙身上呢。一方面是因为圣上自忖寿元长久,自信能亲手培养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储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实在折腾不起了!
    看看现在的六部九卿,有哪座官衙敢说自己没在夺嫡中受创,尤其刑部,那真是凋零的啥都不剩了。穆家一败,二十多堂官也跟着落了马,若非蒋正楷凭借几十年的资历硬拉起一点班底,刑部真就成一个空壳了。
    赵秉安盯着面前雪白的答卷,犹豫着答题的方向。
    本朝吏治的毛病一大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可眼下这个时机,太子真点这样的文章出头岂不是当众打乾封帝的脸吗。
    要记得去年末,太子可是亲率宗室百官贺当今千古功绩的,这才过去几个月的功夫,堂堂储君怎么会自打嘴巴子。
    东宫不会不知道满朝文武都在关注这科春闱议题,可仍然将吏治这个惊雷抛出来,是不是在表明自己的政治志向?太子有一颗想做实事的心,既然武不能开疆拓土,那文就要治国平天下。
    现在储君之位已稳,所以太子想对乌七八糟的吏治下手了!
    赵秉安抿唇哭笑,东宫这步子迈的太大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雄心壮志。可历朝历代,改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莫说他还只是个储君,就是真坐上了那把龙椅,被拉下来的也不在少数。
    若只想整顿朝廷风气,这倒是不难。朝野上下目前最完备的衙门大概就是都察院与御史台了。将十三道巡检御史都撒出去,各州道官员至少能消停个一两年,剩下的日后再徐徐图之。
    可怕就怕太子豁出心想查,以赵秉安对这位主子的了解,那恐怕得等东宫碰个头破血流才会晓得收敛。
    不是说詹事府引进了不少英才吗,怎么不劝着点太子,任由他这么莽撞行事。
    赵秉安哪里晓得太子就是故意为之,此科点出来的三百贡生都会是他整顿官场的试行军。
    压抑了二十多年,太子就想肆意一回,满朝上下从此刻起都该知道,他盛阆瓒不是乾清宫的应声虫,而是堂堂正正的东宫之主,未来的九五至尊!
    第200章 悬在头上的污名
    赵秉安就算知道了太子的意图,也不能顺着这位主的意思来。
    此番东宫是主考不假, 但实际上谁都知道真正掌控会试走向的还是顾椿与那三位翰林院的大学士。
    这些人都是朝局博弈的老手, 最不待见的就是高歌猛舞, 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愤青菜鸟。
    每届大比,总有那么几个刺头让人棘手,最后不是被扫到御史台就是打发出京,但眼下,煽动人心的却是东宫储君,顾椿就是有心挽回局面都无从下手。
    号房内,学子们也正愁着呢, 越有见识的士子便越了解这道题的难处, 无人敢轻易下笔。
    批判吏治, 无异于侧面抹黑当今圣上与沈首辅的功绩,这样就算熬过了会试这道坎,那接下来的殿试、入朝,恐怕结果不会好到哪去。
    可不写, 太子正在高台上殷殷期盼着呢。修得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众学子里多得是有志之士,希望得遇明主,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