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7节

      听说永安公主这位主事的都不知道烟花的丹方,他松口气之余,又觉得理当如此:九岁大的小娘子,嘴皮子上下一哆嗦,想一出是一出,真正出力干活跑断腿的还是底下的工巧奴。
    烟花之事,不过是永安公主运气好,误打误撞鼓捣出来的。
    于是,由李治出面,裴英娘顺利把工巧奴们经过无数次试验确定下来的火药丹方贡献出去。
    李治说裴英娘不知情,那么她就是不知情。圣人金口玉言,事情一锤定音,没人敢质疑裴英娘是不是知道些什么内情。
    工巧奴们被送到一处秘密所在妥善安置,不管是烟花还是火药,都成了军中机密。
    裴英娘是在樱桃宴第二天把火药进献给李治的。
    她把李治请到西内苑,让工巧奴演示最原始的火药威力。
    爆响声炸开时,即使知道那只是工巧奴们的一次试验,李治还是骇然,顾不上自己,一把将大大咧咧站在一边驻足观看的裴英娘抱起,搂入怀中,掩住她的耳朵。
    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抱起裴英娘时,有些勉强,但他仍然没有松手。
    负责保护圣人安危的千牛备身把李治团团护在当中,李治怀里抱着裴英娘,执失云渐挡在两人身前,浅色瞳孔微微收缩。
    裴英娘被李治紧紧扣在瘦削的胸膛里,差点喘不过气来,心里既感动,又难受。
    感动于李治的关爱,所以为他的命不久矣而感到难受。
    直到场中安静下来后,李治才放开裴英娘。
    他第一次亲眼看到火药的威势,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问。
    稍作平静后,才淡淡一笑,问裴英娘想要什么赏赐。
    仿佛火药只是裴英娘随手拿出来的一只小物件。
    他温柔的纵容和信任给裴英娘带来莫大的安全感,“烟花是送给阿姊的,火药是送给阿父的,只要阿姊和阿父开心,我就满足啦。”
    李治看着她干净纯澈的双眸,摸摸她的脑袋,“小十七,阿父很高兴。”
    也许,连武皇后都不知道,她捡回来的裴家小娘子,到底会给他带来多少惊喜。
    火药的事情解决了以后,裴英娘开始关心清辉楼的庄稼。
    以前她是被生父忽视的裴家小娘子,连自己的日子都过得苦哈哈的,每天光惦记着怎么吃饱,怎么吃好,怎么和裴十郎、裴十二娘斗智斗勇,自然无暇想这些。
    现在她是李治和武皇后的养女,近水楼台,不能错过这么好的任性机会。
    也算是在其位,谋其政了。
    已是初夏时候,天气闷热,太液池的荷叶渐渐浮出水面,碧绿伞盖在艳阳下肆意生长,偶尔被风吹得翻卷,甩下一串串晶莹圆润的水珠。
    这天格外闷得厉害,裴英娘从清辉楼走回东阁,出了一身汗,纱襦领子贴在脖颈上,又热又痒。
    忍冬和半夏取来澡豆香脂,服侍她沐浴。
    半夏有点走神,舀水的时候,直接把一瓢热水往裴英娘肩膀上淋,慌得忍冬拿手去挡。
    热水是刚烧开的,夏天的开水,凉得很慢,从侧殿抬到内室来,还冒着白花花的热气。
    滚烫的水浇在忍冬的手背上,立时红了一大片。
    忍冬齿间“嘶嘶”几声,倒吸一口凉气,疼得眼圈都红了。
    半夏目瞪口呆。
    “发什么傻呢!快去取清凉膏来。”裴英娘起身,湿淋淋的脚丫子踩在地毯上,吩咐一边撒香花的宫婢,“用冷水,最好是冰凉的井水,冲洗忍冬烫伤的手,越快越好!”
    宫婢们纷纷站起,抛下手里正在忙的事,有条不紊忙乱起来。
    忍冬看裴英娘安排得当,笑了一声,“都是奴不小心,一时走岔神,没躲开,让贵主受惊了。”
    裴英娘蹙起眉。
    忍冬是为替她挡住热水才受伤的,怎么说也是护住有功,可她怎么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还急着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细想一想,裴英娘回过味来。
    半夏是她带进宫的贴身使女,从小照顾她,感情深厚。而忍冬只是在她进宫后被分派过来服侍她的,相处时日尚短,才刚刚摸清彼此的脾气。
    半夏不当心,把忍冬的手烫伤了。她作为东阁之主,不得不惩罚自己最信任的宫婢。
    忍冬怕裴英娘因为处罚半夏而迁怒于她,又或者怕半夏以后会在裴英娘耳边谗言构害她,所以干脆自认倒霉,急着替半夏撇清责任,把事情遮掩过去。
    裴英娘板起脸,“是半夏不当心,和你不相干,你的手伤了,等抹好药,先回去歇着罢。”
    看忍冬仍旧惴惴不安,她声音缓和了些,“还好没有起水泡,这几天当心些,天气热,伤口不好养。”
    裴英娘的语气沉稳温和。
    忍冬心中一酸,想起永安公主平时对自己的好,顿时觉得有些无地自容,公主随和豁达,怎么会因为包庇半夏而委屈自己?自己的小心思,完全是多余的。
    等半夏拿着清凉膏回来,裴英娘让半夏亲自为忍冬上药。
    半夏看着忍冬的手,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忍冬姐姐,对不住……”
    忍冬此时已经想明白了,举起自己的手背,故意恶声恶气吓唬她:“快给我涂药,别把眼泪哭到我的伤口上!”
    裴英娘的头发还湿哒哒往下淌水,宫婢从上而下,把发丝一束一束裹在巾帕里,一点一点绞干。
    再取来小刷子,蘸上兰膏,一一涂抹在发丝上,确保每一根头发都细细抹上油润的兰膏。
    镜台前香气浮动。
    裴英娘随手拈起垂在肩头的一缕湿发,闻一闻,香得她直皱眉头。
    这时候如果有蜜蜂或者蝴蝶飞过,肯定会盘旋在她脑袋上,舍不得走。
    等裴英娘的头发晾得半干,忍冬手上的药也涂好了,几名宫婢扶着她退下。
    半夏哭丧着脸走到裴英娘身前,“贵主,奴……”
    裴英娘摇摇头,“先不说这个,你到底有什么心事?”
    她早发现半夏有些神思不属,以为是小姑娘年纪渐长,有了自己的小心事,没有多问。没想到好几天过去,半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白天也会走神。
    半夏的眼泪终于溢出眼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奴给贵主惹祸了!”
    她哭着把这几天之所以会神不守舍的缘由如实道来:
    前不久的樱桃宴上,有位王姓郎君,是裴家娘子张氏姐姐家的小郎君,年年都要来裴家向张氏拜年。张氏很喜欢王郎,常常留他在裴家小住,半夏在裴家见过他几次。后来王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和裴家的来往就少了。
    半夏没想到王御史能一眼认出她来,还一口叫出她的名字。
    “王郎君说他很惦念贵主,托奴给贵主送一盒甜糜糕。”半夏呜咽一声,“奴想着王郎君只见过贵主几面,没什么交情,无缘无故的,不好收王郎君送的吃食,没答应……”
    裴英娘叹息一声,“那最后你为什么又收下了呢?”
    半夏顿了一下,用袖子抹眼泪,“贵主大概不记得,那是好几年的事了,有一次奴夜里打瞌睡,没看好烛火,烧坏了一幅好罗帐。郎君要把奴发卖出去,幸好王郎君刚好路过,替奴求情,奴才能继续留在裴家伺候贵主。”
    裴英娘仔细回想,几年前的事,她真的记不大清了,毕竟那时候她浑浑噩噩,还没有适应这个裴氏女的身份。
    半夏小声说:“奴不收糜糕。王郎君再三哀求奴,说他只是想和贵主结个善缘。奴看那盒糜糕只是普普通通的糕点,而且他又是张娘子的外甥,还救过奴一次,推却不过,只得把糜糕收下了。”
    她说到这里,脸色已经没有一丝血色,“回到宫里,奴很害怕,觉得对不住贵主的信任,想托人把糜糕送出去,或者偷偷丢了……谁知,那盒糜糕竟然不见了!”
    裴英娘听到这里,“半夏,你该早点告诉我的。”
    半夏饮泣,“奴当时以为糜糕是被其他人偷偷拿去吃了,不敢让贵主晓得。”
    “那你为什么要害怕呢?”
    半夏瑟缩了一下,“我不放心,偷偷找人打听,昭善姐姐说,王郎君他,他是废王后的族侄……”
    樱桃宴当天,得罪武皇后的新科进士,正是废王后的族侄。
    据说武皇后很欣赏王洵的才学,樱桃宴上,笑着问他:“小郎可是出自太原王氏?”
    科举制度打破世家门阀的垄断地位,将一批又一批寒门子弟送入朝堂,俨然已经成为寒门学子鲤鱼跳龙门的最佳选择。
    其实,真按人数比例来看,每年能考中进士的,十有八九还是出自名门之后。
    所以武皇后会有此一问。
    王洵放下酒杯,当着满殿学子的面,一字一句道:“回禀天后,废王后王氏,是小子的亲姑姑。”
    废王后是杀害武皇后之女安定思公主的凶手——至少李治是这么昭告天下的。
    王洵不直接说自己的出身,非要扯到早已经死去多年的王皇后身上,讥讽之意,昭然若晓。
    饶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武皇后,也气得当场变脸。
    王御史姓王,也是废王后的族侄,被武承嗣关押起来的王洵,应该是他的亲弟弟。
    “所以,王御史送我一盒糜糕,然后你把糜糕带回来,糜糕又莫名其妙不见了?”
    半夏仓皇点头,“奴左思右想,王御史是废王后的族侄,现在王小郎被抓起来了,王御史这时候给您送糜糕,糜糕又神不知鬼不觉不见了,那盒糜糕肯定有古怪!”
    听半夏说完来龙去脉,裴英娘陷入沉思。
    进宫要经过严密的盘查,那盒糜糕应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否则半夏带不进来。
    王御史特意找半夏套交情,把糜糕送进宫,又派人把糜糕偷偷取走,是为了什么?
    想到一种可能,裴英娘笑了。
    那盒糜糕确实如王御史所说,只是一盒普普通通的糜糕,但应该还夹带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王御史真正想送糕的人,不是裴英娘,而是另有其人,偏偏碍于身份,不能直接送。
    所以他故意打着讨好裴英娘的旗号,接近半夏。半夏只需要帮他把糜糕带进宫,他的目的就实现了。因为进宫后,自然会有人暗中取走糜糕。
    裴英娘的头发还没完全干,发丝铺散开来,像一扇纯黑色的孔雀尾羽。
    她手执一柄柳色地手绘山雀桃花团扇,对着湿发轻轻扇动。
    说起来,王御史和王洵是继母张氏的外甥,看在张氏的情分上,裴英娘愿意为王洵求情。
    可王御史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利用半夏。
    忠心是经不起一次又一次考验磨炼的。半夏对她的赤诚发乎内心,一旦中间有了裂痕,想恢复如初,只怕难了。
    作者有话要说:
    唐朝只有宰相能被称为“相公”,然后宰相不是某个职位,唐朝是群相制,做官到了一定的品级,基本上相当于宰相。不过没有“宰相”这个职位哈。
    王家郎君史上有原型,但是文里的王家郎君年龄、人物关系、履历啥啥啥的,全是作者胡编的。
    两位老宰相也是作者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