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22节

      李福康坦然道:“你先别说回北地当官的话,等你出了燕城,去外面看看就知道了。”
    曾经他的愿望跟王志高一样,后来离开燕城在国都生活了一年之后,心思有所改变,为了儿子的未来着想,他想在洛河以南的繁华的城府当官。当然这一切都得是考中进士后。
    王志高又道:“我准备十天后,就跟同界考生一起去国都白鹿书院。你们呢?”
    李健安道:“我们兄弟需要在燕城参加会试,等七月之后再说。”
    李福康特意解释道:“我原本打算在国都参加会试,只是这次我在书院的最后几次考试都是二等,没有上过一等,若在国都会试怕落榜,为了稳妥,还是在燕城参加会试。”
    哪怕此次乡试榜上第三名,那也是北地的乡试,以他的水平若在国都,只怕是乡试榜上最后几名。
    李英华道:“二哥,我觉得你的功课在我们兄弟当中最好,若是在北地参加会试,考中之后,按照上次科考的规律,你还是回北地当官,你既然想在洛河以南的城府当官,还是再想想去国都还是北地参加会试的好?”
    李敏寒跟着道:“二哥,我也觉得你应该再想想。”
    李福康心里也是很矛盾,喃喃道:“若是江哥哥在就好了,我的情况他很了解,他会给我指出一条适合我的路。”
    李健安便道:“二弟,会试在七月,现在离会试还有四个月。你可以写信问江哥哥。”
    丰氏望向赵氏的目光充满羡慕,道:“瞧瞧福康,志向真是远大,竟是想到国都参加会试。”
    她的儿子王志高比李家四兄弟早读书几年,现在的情况却是王志高是秀才,而李家四兄弟已经是举人,马上就要考中进士了。
    赵氏心里非常欣慰,道:“福康跟健安性子不同,他一直想去外面看看,现在又想在国都考中进士然后去外地当官不回燕城。”
    李福康是二儿子,不用留在家里给老人养老,所以他的心思就跟长子李健安截然不同。
    李健安是打算在燕城考中进士,就在燕城附近当官,方便照顾家里。
    李家四少年全部考中举人的事传到礼村,村里人均是替他们高兴,不过,有些人跟许家道:“你们家赶紧把五狗子嫁给李三少爷,不然七月李三少爷再考中进士,就更加看不上五狗子。”
    “不会。李家仁义守信,不会退掉这门亲事。”许正瞪眼在跟人家说这话时,心里也是虚的很。
    许家的六狗子这回连童生都没考中,都不能说是读书人。
    许家跟李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唉,许家真是太高攀李家了。
    “我家五狗子跟县主同龄,明年才及笄。等五狗子及笄了,李家自然会上门迎娶她。”马氏却是坚信李家不会悔婚。
    这个世上是有人富贵了就不遵守承诺,但李家不会这样做!
    正当李家沉浸在李家四少年高中举人的喜悦之中时,国都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令天下读书人狂喜。
    要说这件事,必须要先说另一件事。
    那就是东宫宣布在国都方圆二百里的每个镇成立书馆,免费给书馆配送《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大周律》等一百本书籍。
    此活动概括四个字就是:送书下镇!
    751得人心和功在社稷
    国都方圆二百里共有九十八个镇。
    如果每个镇配送一百本书籍,那就是九千八百本,近一万本书籍,哪怕是便宜的书籍《千字文》都得一百个铜钱,这么多的书籍就近二万两银子。
    除去书籍,还要建书馆,得有会识字的人看馆,这样下来,至少三万两银子。
    书馆建起来前后加起来便是五万两银子。后面还得给看馆的人发放月钱,又是一笔开销。
    不过,这件事一出,国都方圆三百里的老百姓都欢喜感激不已。
    离国都近的百姓纷纷去皇宫外面给东宫磕头,还有许多百姓不敢相信这件是真的,特意去衙门打听。
    识字的衙役已经不止一次给老百姓解释了,不过看着老百姓一张张傻乐的脸,也跟着高兴,这可是利民利国的大好事,“官报上面写的很清楚,太子自掏腰包用昆城县主献上的活字印刷术印书,然后与小皇子合起来修建书馆,半年之内,国都方圆二百里每个镇都会有书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激动无比的问道:“原来是真的。那么书院建成后,我孙子能进去看书吗?”
    衙役看着老头子怀里抱着的还不会说话的小婴话,哭笑不得的道:“你孙子太小点,会把书撕烂,长大些懂事了不撕书再进去。”
    一个脏兮兮的中年乞丐声音怯懦的问道:“那我能进去看书吗?”
    衙役笑道:“能。不过你得去河边把爪子洗干净,不然把太子送的书弄脏了,别人还怎么看书?”
    有个从学堂放学的寒门子弟,特意跑来问道:“请问日后百姓去书院看书真的不收钱?”
    衙役倒是不敢小瞧了眼前穿着打满补丁的小少年,道:“不收钱。”
    “那太好了。我不用向同窗借书,只在书馆看书就行。”小少年脸上露出大大的笑容。
    送书下镇再一次让周莫玄得到大周国百姓的人心。
    不过,任何好事情都会有人泼凉水,“镇里的读书人有几个,在镇里建书馆,简直是浪费!”
    “近万本书籍,那得多少人手抄多久?我看这个送乡下镇几十年也完不成!”
    “白鹿书院才三千多本藏书,太子竟是要找人在半年之内手抄万本书籍,真是浪费人力物力,好大喜功!”
    本来是好事,被一些人说成坏事,甚至有人准备在赌坊开设赌局,打赌这个送书下镇五年也完不成。
    就在这时,在一次早朝,周莫玄让亲兵将早已印好的八千本书籍放在箱子里抬到金銮殿,“请父皇过目。”
    一个木箱装一百本书,满满的八十箱子摆在偌大的金銮殿,也占了好大一片地,简直太过耀眼。
    早就得知活字印刷术的皇帝俯视着直接傻眼掉的众位官员,不由得仰天哈哈大笑。
    周莫玄就喜欢被众人仰视的感觉,高声道:“这些书籍就是用活字印刷术印出,只需要几十个工匠,一个月就能印几千、万册。”又特意道:“此术乃是昆城县主所献,东宫不会居功。”
    工部尚书恍然大悟般道:“原来年前太子从工部借走几十个工匠,就是弄这个什么字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