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92节

      难道以后他在给皇家的格格指婚之前, 还要先让她们自己相看一番?相看好了处不好还要退婚重来?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处理这些繁琐的家事?
    再说了,这世道他再怎么变化,婚姻是结两姓之好,大户人家联姻的这个情况也不会怎么改变。顶多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有所改变罢了。
    一时间南书房里面静悄悄的,只有康熙皇帝和各位翰林有些沉闷的呼吸声,落针可闻。
    胤礽在心里叹了口气, 他就直觉没人会同意自己的提议。
    古华夏的传统婚姻模式是依附于家庭和家族的,婚姻纯粹是牺牲个人利益,为家庭和宗族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存在, 它和传统的封建家庭制度共同维护着宗法一体化的封建统治。“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父母包办买卖婚姻,身为儿女必须听从,毫无反对的余地。因为儿女们一旦有任何不听从父母之命的行为,就可以被看做是忤逆不孝。而在这个以孝治国,百行孝为首的时代,不孝,就是最大的罪名,罪无可赦,情无可谅。
    按照礼法的规定,少男少女的婚姻缔结应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聘”。女方嫁到男方,拜堂成亲后有了合法的婚书只算是走完了一半的仪式,另一半是必须要等到拜过男方宗族祖先,姓氏上了男方家的族谱,百年后进了男方家的祖坟才算是完成。
    一个女子,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和姓氏,独立的住宅和事业,在娘家的时候全听大家长父亲的安排,在夫家就听从大家长夫婿的安排,死后还要随夫婿安葬,一生的荣辱兴衰,生前生后的生活都全然不由自己做主。
    可是,几千年来,古华夏人一代又一代的,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这些少年少女们的父辈,祖辈,祖祖辈辈,都是受到家长制,孝道等礼法伦理观念的支配,无法摆脱也不能摆脱通过牺牲自我,来维系家族兴旺永存的命运。
    因为他们一旦离开了家族的庇护,不光意味着失去了家族祖先的荣耀和萌恩,还意味着他们变得孤身一人。孤身一人孑然一身的人,人人可欺。在这个家族制的古华夏时代,一个散人要想成家立业过好日子,简直是太难,太难了,几乎是没有任何希望。
    想到这里,胤礽忍不住开口解释,“各位大人,孤知道打破男女婚前不见面的习俗很难。可是请各位大人仔细的琢磨一下。”
    “大清的女子学院是一定要继续兴办下去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大清国的女儿家,未来大清的妻子们,母亲们都至少能接受到四年的学院教育。”
    “接受了学院教育出来的女学生,尤其是要进入女子高等学院继续深造的女学生们,她们学成结业以后,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安心的待在后宅守一辈子。”
    “就算是因为各种原因守在后宅,她们的思想见识也应该是发生了变化,不会再像她的母亲,祖母那一辈人那样,不管在娘家夫家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都选择忍气吞气,逆来顺受。”
    “她们甚至会要求出来做工;会在生了两三个孩子后要求停止生育;会在受到家庭暴力对待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要求合离。因为她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收入来源,有了不同于娘家和夫家的活动空间,生活上和经济上都逐渐的脱离了父辈和夫君的掌控。”
    “这不光是女孩子,就算是男孩子,也会想要从父母的全方位束缚里面挣脱出来。”
    “随着各地官办私营各种大型作坊的不断开办,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少年少女们离开土地,离开了家庭,进入工厂生活,自己养活自己,自然就会逐渐觉醒自我意识,想着要脱离家族的支配,挑战当前的父母权威。”
    张英大人听了这番话,联想到自家小孙女儿曾经豪迈万千的说过,要在抄写房做一辈子的话儿,终于觉得这个事儿严重起来。
    他们这些至亲的亲人怎么娇惯着她都行,可是等她嫁人以后,她的夫婿或者是公婆如果要求她呆在家里不出门,两下争执闹起来的话,真的是非常难办了到时候。
    同样的其他翰林们也都想到了这一点,一个个的都忍不住眉头紧皱。人同心事同理,易地而处,如果他们家的儿媳妇嫁过来以后还天□□外头跑,他们也会有意见,很大的意见。
    如果他们的儿子和吴正治大人的小儿子一样,哭喊着要求什么先立业后成家,等到二十岁结业了再定亲,他们肯定会轮棍子打断臭小子的狗腿。这不是忤逆不孝是什么?要追求婚事自由可以,等他们百年后,在自己的儿女们身上追求。
    在场的各位同僚包括皇上自己,当年都是乖乖的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亲,有哪个过得差了吗?夫妻不合天天吵闹了吗?读了几天新学,翅膀还没长硬棒,就想飞离父母的管教和约束?
    众位智慧过人,眼光独到的汉家大臣们,尽管心里头对于太子殿下的说法有些认同,可是却很难轻易的接受,纷纷抬头看向同样沉默不语的康熙皇帝。
    皇上,按照太子殿下的这个架势,难道瓜尔佳府的大格格嫁进皇家后,还亲自管着抄写房的大小事务不成?您就这么任由太子殿下胡乱折腾?那可是太子妃,未来的大清国母,皇上!
    被亲近的臣子们用火热的视线盯着,康熙皇帝咳嗦出声。
    他儿子都要在他百年后把他一把火烧了,实行那什么三权分立,这个算什么?
    而且,他也相信以阿茹娜的经验聪慧,以及对他儿子的这份情深似海的心意,肯定是会把各种事儿都处理的漂漂亮亮的,让任何人都挑不出刺来。
    当然,他也理解这些汉臣们作为一个家里有儿有女的父亲的心思。
    也就阿茹娜因为一直有儿子护着,经历特殊,确实有着过人的本事,他才宽容一些。如果是大阿哥的福晋也跟着这么闹腾,他肯定有意见。娶儿媳妇是做啥的?不就是要她们天天守在家里照顾自己的儿子,生儿育女的吗?
    君臣互看一眼,相对无言。
    当初他们都以为女子学院只是作为一个女娃娃们婚前玩闹学习的地方,就和她们在家里,小姐妹们一起跟着夫人学规矩一样,想着她们人多在一起更舒坦一些,就一时心软答应了她们进学的要求。
    后来因为修订《大清律》那件事儿闹腾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多余的心力去关注女子学院的事儿。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女子学院不光学习那什么《几何原本》,《九章算术》,还学习顾炎武他们的那些心学理论的时候,小姑娘们都跟着各位讲师们学了小半年了。
    那时候朝中剩余的程朱理学一派,即使是还有坚持着没有请辞外调或者回老家的,也都是偃旗息鼓,不敢出声了。
    而他们偶尔休沐在家的时候,看着女儿们从学院回家后兴高采烈的模样,振振有词,言之有物的和他们一起讨论两句老庄思想,《大清律》的兴奋劲儿,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谁能想到,四年后会有这么多的后续麻烦事儿那?
    张英大人在心里暗暗叹气,他和偶尔回老家探亲的李光地不同,这些年他几乎是日不间断的给太子殿下上经学课,对于太子殿下的一些思想观念,处事方法了解的可谓是非常深入,对于他的为人性格了解的就更是清楚。
    估计皇上也是拿这样有主见的太子殿下没有办法,当初才捏着鼻子任由太子殿下折腾女子学院,现在只能继续捏着鼻子给太子殿下擦屁股。
    否则还能怎么办?就皇上疼爱太子殿下的模样,他们要是上前奏请,在大清境内停止开办女子学院,皇上一准儿和他们翻脸瞪眼。
    “皇上,太子殿下,这个事儿非常的难办。但是却又必须尽快操办起来,否则等到这些女娃娃们结业了和父母们闹起来,那就不可收拾了。实在不行的话,就按照太子殿下的提议来办。”
    总比因为少年少女们自己接触,被别人发现,毁了自己的名声,还毁了家族里其他女子的名声要好。张英大人更为担心的时候,万一因此出了人命,那大清的女子学院真的是要关门了。
    到时候太子殿下一个不开心闹腾起来,再来一场修订《大清律》那样轰动全国,震动古今的行为,他们暂时真的是抗不住了。
    一场《大清律》引起的朝野震动,到现在朝廷和老百姓都没有完全缓过劲来,今儿早朝上大家还刚刚讨论完如何把农民留在土地上的事儿。
    大清要实行自上而下真正的大变革,必须稳扎稳打,不能有任何的冒进行为。
    少女们这点儿小事儿,毕竟只是各自的家事,不能和真正的国家大事相比,能忍让妥协就妥协好了。太子殿下的提议虽然非常的离经叛道,不合乎礼法,但总归是一片好心。
    其他的大人们听了张英大人认命妥协的这句话,也都想到了历史上那些因为守节等等原因,被父母婆家逼死的女子们。
    不管前朝的海瑞大清官到底有没有,因为年幼的女儿从男仆手里接过一个饼子而要饿死她,他们不想去证实,也不想冒险的去测试那些保守派们的底线有多低。
    可是,尽管他们可以在这里上下嘴皮一碰,就给应承下来,又如何?这事儿真的要实际操办起来,真的是难。一个弄不好,估计还会适得其反。毕竟,男女之间的事儿,那真的越描越黑,说不得碰不得。
    胤礽透过玻璃窗户,看了看外面其他房屋的影子,这都快要到十二点的直射了,一个小时了这些汉学大家们还没有商议出来可行性高的方法,由此可见,此事真的是非常辣手。。
    非常有自知之明,心里清楚和这个时代的民俗习惯还是格格不入的少年太子,皱紧了眉头。很多在他看来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儿,在当然人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不守规矩。
    胤礽犹豫纠结之下,自然就求助般的看向了康熙皇帝,“皇阿玛,要不,请乌库玛麽出面帮忙?由她老人家召集一些夫人福晋们商议商议?”
    康熙皇帝听了儿子这个比刚才还大胆的提议,猛地咳嗦出声。
    臭小子刚刚只是说让少年少女在定亲之前相亲一眼,现在就提议让女子管女子了,改天是不是还要在朝堂上设置女官专门管理女子事物?
    其他众位翰林也都是一脸的不自然。他们这帮精通百家的饱学之士都没有好主意,束手束脚的不敢在这传承千年的礼教上面动刀,那帮子天天在家里只知道管理家务,照顾孩子们的当家夫人们,能有什么好法子?
    陈延敬大人看着大家伙儿都犹豫不决,做不出定论,免为其难的站了出来,“皇上,既然我们这些大老爷们确实不擅长处理儿女之事,不若就请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出面?”
    迎着皇上和同僚们疑惑的目光,镇定自若的陈大人不愧是历史上康熙一朝官场斗争的最后赢家,其稳定的心性现在已经是初漏端倪,“皇上,微臣听说太子殿下的玩具处新招收了一名小姑娘,由此可见,这女子也是会有不输于男子的才华的。”
    “现在大家也都已经看明白了,类似玩具处里面的大师们和匠人们,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既然女子也有这方面的天赋,于国于民这个女子学院也要开办下去,不能出任何的差错儿。”
    “因此,微臣认同太子殿下和张英大人的意见,不管怎么说,以国事为重,小儿女们的名声损失了一点儿,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万事以国事为重,这是果断的陈大人的想法,其他翰林们纷纷点头,高士奇大人一脸凝重的说道:“虽然猛然一起提出来让少年少女们亲自相看,有点儿过于孟浪,可是除此之外,暂时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微臣也认同以国事为重。估计过个五六年,大家就会慢慢的接受了这个新物事。就好像女子学院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不看好或者是坚决抵制,现在也都慢慢的开始接受了。”
    “臣等附议,当以国事为重。”
    康熙皇帝无奈的点头,臭小子就会一脸无辜而又不自知的给他们挖坑。这一旦开了女子议事的先例,后面的事儿可就不好预估了啊。
    宝贝儿子达成目的,心满意足的去午休了,满脸郁闷的康熙皇帝又和众位大臣们商议了一些其他的事儿后,估摸着太皇太后应该是午休结束了,就收拾收拾心情去了慈宁宫。
    太皇太后听了皇帝孙儿的请求,惊得差点儿从座椅上跳起来,“皇上,太子毕竟年幼,再聪明也是思虑不周,他随口一个提议,那几位汉臣们居然都同意了?”
    “皇祖母,这个事儿也是没有办法。大清国现在这个发展势头,需要很多很多顶尖人才,既然女子有才,这个女子学院就要顺顺当当的开办下去。”
    他们这些大老爷们,嘴里说着万事以国家为重,可是谁又忍心放任这些女娃儿们不管?还是要努力的做些事情,尽一番心意,把事态控制在大家都能接受内的范围才好心安。
    太皇太后看着一脸无奈妥协的孙儿,摇了摇头,“皇上,这么下去,满汉之间不通婚,或者官民之间不通婚的规矩都会慢慢的废掉。”
    太皇太后虽然身在后宫,可是她对于这片用满蒙儿郎的血肉之躯打下来的江山,始终是放在心里头搁着,这些年大清国因为太子捣鼓出来的东西,进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她老人家当然都是心里明镜似的,了然于心。
    不光是这片中原大地,就连满蒙的东北老家和科尔沁,现在都因为那些沥青路面,青砖瓦房,玻璃,精油,烫发,新式服饰等等,每天都在一点点的变化着。
    生养自己的这方天地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想法儿当然也跟着变化。以前谁都看不起的匠人,现在各个都是国宝;以前人人捧着的士绅们,突然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小日子,还没有那些做海外贸易的富商们过得滋润。
    康熙皇帝又怎么会不明白,儿子虽然一直没提满汉通婚的事儿,可是这么发展下去,压根儿就不用他提。
    你说这三格格或者五格格要是跑来和他说,她看中了哪个汉臣家的儿子,小伙子没有婚约在身,人品相貌各方面也都非常的好,她也愿意放弃公主的身份下嫁,他是同意还是拒绝?
    过几年后,如果三阿哥在女子学院里面自己找了一个汉家姑娘,两个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的,你说他能做出捧打鸳鸯的事儿吗?
    越想越烦躁的康熙皇帝,忍不住捏了捏眉心,开始在慈宁宫转圈圈。
    第128章 飞机
    已经苍苍老矣的太皇太后,看着尚且年轻的皇帝孙儿愁眉不展的焦躁模样, 反而搁下了刚刚的忧心忡忡, 安慰的笑了出来, “皇帝, 你呀别急,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事儿都还没发生那,我们有的是充裕的时间琢磨这个事儿。”
    康熙皇帝站直身体, 居然是有点儿迷茫的样子,对着一脸慈祥稳重的太皇太后,好像是喃喃自语的说道:“皇祖母,太子认为一个民族要长久的发展,需要的是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
    “他曾经和孙儿提过, 可以把汉家文化和海外西方国家的文化结合起来, 做出来一门新的学说, 海派学说。”
    太皇太后心神震动,一双浑浊的老眼不敢置信的看着康熙皇帝,颤颤巍巍的问:“皇帝,你和太子,可是要给满清的传承,重新找一条路子?”
    这些年来太皇太后越是学习汉家文化, 越是心惊,历朝历代,虽然有不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成功例子, 大唐李家也有明显的胡人血统,可是这几千年来,真正能够统一天下的却只有汉家文化。
    汉人老百姓可以不用管做皇帝是什么出身,什么来历,因为他们明白,要治理天下,就必须是用他们的汉家文化。
    虽然他们满清为了让自己不被汉家文化同化,用尽了各种方法,可是却收效甚微。因为但凡一个有头脑有见识的人,只要他见识了精妙绝伦的汉家文化,他就不可能不被吸引。
    太皇太后真的担心,再过几代人,估计连皇家的儿孙们,也不再会说满语,蒙语了。别的不看,就只看大阿哥和三阿哥,这俩孩子天天在外头的新式学院进学,学的这些新式做派,和那些汉家儿郎有什么区别?
    三阿哥还好一些,大阿哥现在的蒙语只够打个招呼,满语也是不顺畅。
    发现太皇太后激动的模样,反应过来的康熙皇帝赶紧的上前扶住老人家,给她轻轻地拍着背,“皇祖母,你别激动,这个事儿,还是要看缘分。就好比容若的那个天赋才情,满人里头,一百年能出一个就不错了。”
    缓下来的太皇太后也轻轻的拍拍皇帝的手臂,“皇祖母没事儿,皇帝不要担心。皇祖母就是高兴,这个事儿,你们父子俩心里头有数就好。”
    “我们呀,也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至于将来的事儿,这天下谁能说得准?儿孙自有儿孙福,千万强求不得。”
    “皇祖母现在看着大清国现在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富足安康,你们又都稳稳当当,健健康康的,这心里头高兴,满足的很。这个事儿做成了对于我们满人是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做不好也没什么。太子已经做得非常优秀,皇帝别给他太多压力。”
    康熙皇帝憋了一肚子的话不能和任何人说,只好在心里骂一句臭小子。
    “皇祖母,那小子每次都只是上下嘴皮子一动,最多就写个章程。最后这些大小各种事儿还不都是孙儿在忙乎?你看他现在被惯得,连你也给劳动上了。”
    听到皇帝嫌弃她最喜欢的重孙孙,太皇太后一瞪眼,满脸不乐意,“家里孩子有麻烦不好解决,来找自己的乌库玛麽帮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难道皇帝嫌弃皇祖母这老胳膊老腿的,给你碍事了?”
    康熙皇帝赶紧告饶赔笑,“皇祖母,孙儿哪儿敢嫌弃你,孙儿这不是怕你嫌烦吗?本来应该是我们小辈儿孝敬你安养天年的,可是这几年下来,不光是劳烦皇祖母天天盯着那几个还没剃头的皮小子,还把苏茉儿姑姑从你身边调了出去,孙儿心里头不安。”
    “皇帝放心,天下人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皇祖母也是活的越来越舒坦。有这些小阿哥们天天在身边儿欢喜的闹腾着,才是好那。”说着说着,太皇太后想到了昨儿小阿哥们闹出来的趣事儿,不由的就笑了出来。
    “至于这小儿女们说亲的问题,你们这些大老爷们还真的不好出面,更不好明白直接的按照那些国家大事操办。”
    “而且这事儿的关键还在于汉家儿女,朝廷出头引导估计会适得其反,引发无谓的满汉之争。就跟放脚那个事儿一样,虽然是个大好事儿,可还是要汉家人自个儿回过神来才好。”
    “少年男女之间那层模模糊糊的窗户纸,不光不能捅破,稍稍碰一下也是不行的,轻轻的摸一下就会留下给人说嘴的印记,就好像是那些读书人天天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以,太子的提议是对的。既然这些汉官代表都松口了,皇祖母明儿给张英,李光地,高士奇这些人家里的夫人,都传个话儿,让她们后天一起进宫一趟。”
    “把皇太后,皇贵妃,苏茉儿也都喊来听听。商议好以后,再给满汉蒙八旗的各家福晋们也都解释清楚,做出个明确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