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13页

      “余生唯一诺,奔向骆闻声”。
    虐到肝颤。
    等这个电影上映,她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白金CP粉的,这一对的虐心程度和金台琼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探班回到家以后,阎太太在客厅里等到阎秋池下班回来:“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说。”
    阎秋池就走了过来。
    她就问阎秋池说:“你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不打算追了么?”
    阎秋池说:“最近比较忙。”
    “我今天去探班,看到小金在跟白清泉演对手戏,我感觉拍完这个电影,他们俩就能好上了。”
    阎秋池也知道自己应该抓紧。
    他也很着急,因为沈金台和白清泉每一天都有可能确定关系,他觉都有点睡不好了。
    沈金台如今就在南城拍戏,而且就在主城区,尤其前天他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的一个小饭馆里拍戏,距离他还不到两公里。
    他一个人偷偷开车去了现场,工作人员封了那条街,周围的群众将拍摄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好在他个头足够高,站在人群里朝里看,看到沈金台一身西装,系着领带,大概在拍工作以后的戏份。
    他身材高挑清瘦,穿西装风流帅气,剧组的灯也打的很唯美,昏黄色的,照在他身上。。
    白清泉则穿着白衬衫站在路边,沈金台一只手插在裤兜里,意气风发地冲着他走过去,然后直接就抓住了他的手,大踏步往前走。
    这一段拍摄的应该是骆闻声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牵余诺的那一部分,拍的很甜,沈金台攻气十足,自然又强势。导演喊了“咔”以后,他松开白清泉的手,粲然一笑,那笑容好看到他都听见旁边的大妈说:“明星就是明星,咋长这么好看呢。”
    对啊,阎秋池也想,怎么就那么好看呢。
    他感觉比白清泉还要好看一万倍,自带光环,有一种自信又撩人的气场。
    一颦一笑都很迷人,牵扯着他的心。爱恋越发浓烈,以至于做梦都会梦到。
    可他表白被拒了,大家还能做朋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表现的还算君子,爱意足够克制,他如果强行追,不出意外肯定会得到斩钉截铁的拒绝。
    硬碰硬的结果可能就是,沈金台以后见了他估计就会绕道走。
    他不是不敢追,他是找不到追的理由啊。
    他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追沈金台的理由。
    第103章
    小齐坐在车里头,啃着面包。
    今天沈金台要来这边拍电影,她早早就蹲好点了。
    这几天她天天偷拍沈金台,她相信只要她持之以恒,沈金台的缺点早点会被她拍到。
    比如耍大牌啊,抓拍到他表情崩了的丑样子啦,亦或者随地吐痰啦,勾肩搭背之类的。
    她还有个同事,每天跟她轮流盯。同事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会,感慨说:“白清泉跟沈金台好搭啊,站在一起真的好养眼。”
    今天《当你来了》剧组拍摄的戏份也非常甜。
    打篮球的余诺不小心扭了脚,骆闻声就每天骑车载着他上下学。
    拍摄地选的是主城区一个非常老的中学,街道也很老旧了,电线杆上贴着小广告,头顶的电线乱七八糟,特别有那个年代的感觉。白清泉坐在后车座上,沈金台说:“我多少年没骑过自行车了,等会你可要扶好了。”
    白清泉说:“导演让我搂着你的腰啊。”
    “准备好了么?”副导演拿着喇叭喊:“准备开拍了啊。”
    从中学找来的那些群众演员在调度下陆续从校门口出来,沈金台脚下用力一蹬,白清泉就赶紧扶住了他的腰。
    他是两只手搂的,这一楼上去,白清泉就感慨,妈呀,这腰!
    很结实,可是又特别细,真的是盈盈一握的好腰啊。
    他手指就微微用力,按了一下,还挺硬。
    谁知道他这一按,沈金台身体一颤,立马扭头看了他一眼,脸上带着笑,眼神可谓宠溺中夹带着一丝害羞。
    白清泉就笑着看他。
    这一条意外带感,孙四海特别满意,感觉他们俩演出了情窦初开的那种感觉。
    夕阳的余晖中,十八岁的骆闻声,载着十七岁的余诺,这是他们相识的第二年,情窦已开,还未挑明,正是最美的时候。
    “你脚好点了么?”骆闻声问。
    “还没有。”余诺略有些窘迫地说。
    其实他的脚早就好了,骆闻声骑车载他都载了一个多月了,他就是想继续坐骆闻声的车子,装作还没好。
    骆闻声就说:“天快冷了,我今天回去给后座安个棉垫子,免得你硌屁股,哈哈哈。”
    余诺没说话,偷偷将手插到骆闻声的口袋里。
    口袋里很暖和,能感受到骆闻声的体温。
    骆闻声就动了一下,笑着说:“你别乱摸。”
    “你肚子好硬。”
    “我哪儿都硬。”骆闻声又开黄腔。
    余诺红了脸,不说话了。
    “咔!”
    拍完这一条,他们今天就可以收工了,俩人约了郑思齐,一起聚餐。
    郑思齐拍完了和杨李枝的那部偶像剧,最近正好空闲在家,今天上午从f城参加完活动回来,晚上到南城。
    小齐看着他们上了商务车,赶紧催同事:“跟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