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大礼史书
“臣遵旨……只是,今日申国使臣到了郑城,求见陛下无果之后,派人给微臣送了一大车礼物。”“你接了没有?”“微臣不敢。”“那就好,你去查查都有谁收了礼物,叫他们都给退回去。”退回去?孔尚贤顿时明白了,申国使臣这一次应该是要无功而返,申国君臣肯定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了。出卖盟友、背地反戈、杀害将士……无论哪一件,都足以点燃皇帝的怒火,以如今申国的实力,四大军团随便派出一支,都能够将之灭国。君臣密议过后,杨沐顺手翻了一下放在隔壁书房里的一些书。很多,都是记录一些宫廷秘事。相比于苍国新朝一代君王的历史,郑国的宫廷秘闻明显要有趣得多,很多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一些贵族的情况,也都记录在其中。或许是郑余梵已经看遍,或者是根本没有兴趣理会这些,这些书一直被放在书架上,即便是之前有人特地打扫过,但还是避免不了一些书籍起了小虫子。沈安和姬翎儿在一旁小心伺候着,见杨沐对这些书有兴趣,就把每一本书都翻开甩了一下,然后放在杨沐的面前。杨沐对一些宫廷秘事没有太大的兴趣,无非就是一些皇帝一家子的私事,无聊的时候消遣一下可以,但是放在现在看没有一点味道。相比较而言,他还是比较喜欢看一些带着图画,男女女女抱在一起打架的图画。上辈子,虽然也看过不少,但毕竟没有任何实践,这辈子不说经验丰富,但是也探索过了,现在再看这些图画的时候,正好验证了一番。本来,苍国先帝在驾崩之前的身体就不怎么好,要不然也不会只生下三个儿子,宫里的画册不多,他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见到。作为一个皇帝,要弄到这些图画对杨沐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先前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竟然对两性之间的探索已经到了这种地步,着实可以好好学学。这不禁让他想起了那次妙曦送给他的一方素锦,由于内容太过深奥,抽不出时间研究,一直没怎么了解,出征的时候太匆忙,也没带在身上,等回去之后,一定要找皇后和诺妃深入浅出的探究一番。杨沐一边看着,不知不觉看到了郑国的史书。郑国的史书与苍国不一样,由于现在的苍国是在前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本朝的历史少得可怜,都是一些对前朝的一些评价,再就是以大盛国为脉络,梳理整个大礼王朝。当然,以苍国屁大点的地方,以及那些贵族的尿性,对外界各大诸侯国的叙述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所以在郑国这个与外界交流比较多的国家,让他看到了很多不曾见过的记载,对整个大礼王朝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礼王朝在法理上仍然是诸国的宗主,占据大义名分,也只有大礼王朝的皇帝,才真正有资格称之为天子,各诸侯国虽然互相征伐兼并,但是对于天子的直属领地,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觊觎。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在这个年代,大的诸侯国之间,讨伐征战仍然需要一个理由,诸侯之间形成了一个默契,如果是出师不义,其余的国家都可以发兵讨伐。所以,大礼王朝的天子虽然大权衰落,但是在国与国之间,仍然是一个领袖的象征。就如同地球上的联合国,各个大国把持着话语权,即便是行侵略之实,也要借助这个工具找一个正当的借口,顺便捆绑一下其他的国家,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各个诸侯国就是如此,尤其是几十年前发生了一件事,让各国更加小心翼翼。原来,当时紧邻大礼王朝直属领地的,有一个琅琊国,多年来一直对王室不敬,甚至发兵征讨天子的直属领地,还打败了天子军队,但是最后,迫于诸国的压力,只好将夺得的土地归还。更加麻烦的是在后面,当时的大礼王朝发出了一道诏告,痛斥琅琊国的不义之举,号令各国兴兵讨伐,各个诸侯国有了大义名分,闻着腥味一拥而上,断断续续拉锯了十几年,最后终于将偌大的一个琅琊国拖垮,瓜分吞并。至此以后,各大诸侯国再也不敢小觑大礼王朝的天子,老虎就算垂垂老矣,没有了牙齿,但那也是老虎,只要轻轻一吼,百兽都可以听到声音。“这个郑国,似乎和北边的大盛国之间,关系有点复杂啊。”杨沐摸了摸下巴,沉思起来。从史书上看,曾经多次提到过大盛国这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郑、苍、申这三个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其实都是穷山恶水,如同苍、申两国南边崎岖贫瘠的地方一样,大盛国对这片地方没有任何的兴趣。后来随着人口增多,这片土地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很多小家族纷纷往南迁移。郑氏的祖上就是南迁的那部分人,也算是大盛国皇室的一个支脉,只不过由于年岁久远,皇室权位和血脉更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渐渐成为了一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最明显的证明,就是苍、申两国的存在。郑国一个国家的地盘和人口,就比两个国家还要大,真以为是这百年来,郑国不思进取吗?地盘谁不想要?只不过,之前的郑国与大盛国的关系很差,郑国不敢大规模分兵,也明白大盛国最愿意看到一个制衡的局面,这样才对大盛国没有威胁,郑国也能一直安稳下去。而大盛国,也乐得如此,国内的贵族常年收受郑国的贿赂,也就没有对郑国这一个丁点大的地盘用兵,在某种意义上,正好让这三个国家形成一个畸形的政治局面。这些年,随着大盛国参与到诸侯争霸中,暂时没有顾及郑国,所以到了二皇子郑翰这里,终于展露出了吞并两个小国的野心。恰巧,苍国也出现了杨沐这样一个近乎妖孽的皇帝,宣告了郑国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