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页
炮兵在土墙上用石膏粉弄出印记,这就是苏试要射中的目标。
苏试来到炮筒边,他带了个秤来称取应该装入火门的火/药重量,将火/药装好后,填入炮塞,再用铁棒压紧。在士兵放入石弹后,苏试又用木楔垫高炮台,用木梁将大炮垫放到位,同时用石块压住。
他前后不断用步数仗量距离,这才接过士兵递过来的火把。
那些围观的军人都远远地退开,苏试伸手去点火却又止住,转头去看炮兵指挥。炮兵指挥一愣,收起了脸上看好戏夹杂怜悯的神色。
苏试再次检视了大炮,却实在找不出什么问题,但也多留了一份小心,谨慎地将火把递向火门点火。
“轰——!”
伴随着一阵狂暴的巨响,炮筒就如同发了疯的犀牛狂乱倒退,若非苏试及时闪身,只怕没被撞死,也会被压成残废。
炮筒犁地般甩身铲出泥道,顷刻便陷入泥土中,破费工夫才挖出来。
周围军官面色并不诧异,显然早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但谁也没有提醒哪怕一句“点火的时候伸长火把尽可能离远一点”。
事实上,他们就憋着口气在等着苏试吓软腿一屁股坐在地上,或者因为感到出丑而不安地看向他们的时候开始嘲讽呢。
但苏试并没有在意他们,甚至没有看他们一眼,他重新在心里梳理各项注意要点,一项一项排除掉失误点,又努力用图片记忆重构炮兵点火时,那些炮筒样子的,回想尽可能多的被忽略的细节。
最终得出结论:
石块太轻,压不住后坐力。
解决办法是,要么加重石块,要么减少火/药量。
他看了看远处土墙——发射出去的石弹射在土墙左上方,差一点就飞了出去,离中心目标简直是完美的“最远距离”。
就像开车的经验要看里程数一样,炮手的经验要看他的炮击次数。
而在中世纪,火/药并不能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即使是职业炮兵,其实也没有多少打炮的机会,发射过一百发炮弹都能算是辉煌的履历了。
确实,如果攻击城墙,是需要集中火力瞄准一处进行轰炸。
但不会像后世的狙击手那样,要求到那么精准的打击。
即使是炮兵指挥,也不能拍胸脯保证说他能在三次之内打中土墙上的目标。
年轻人,就是太狂。
要栽够跟头,才知道谦虚。
场中气氛简直尬到极点,任何一个脸皮不厚的人,都会感到无地自容的。
因为看不起,军官们的站姿都随意许多,有双手环胸的,交头接耳的……就算找不到话可以和身边人聊,脸也要转来转去,不给苏试一个正眼。充分地表达鄙视之情。
但苏试只专注于调整炮筒,仗量距离,视线不断地在土墙后炮筒之间来回,根据刚才的炮击效果,不断尝试在脑中模拟出一条透明的轨迹——炮弹飞行的轨迹。
军官们:“……”
媚眼做给瞎子看!
苏试再次点火,这次炮筒震动,却没有被后坐力甩出去。
炮弹呼啸着飞出,打在土墙左上方,距离目标一米。
那个石膏粉画的目标其实不过一个人头大,只是为了让人看清楚的。
一米,在相距一百码的情况下,已经是很准了。
一个有经验的炮兵,能不能在两发之内打到这个位置都很难说。
军官们的身子不由自主站直,眼神有惊讶,有疑惑……他们心底里更多地是觉得这只是一个巧合,但神态都不由自主地认真了许多。
但也有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的眼中闪出兴味甚至是兴奋的光芒,心中想的是:
“他是怎么做到的?”
裴鲁瓦也在心中这样想。
即使并不排除苏试只是靠运气打中,但谁说运气就不能借鉴?
这时,就如刚开始一般,众人的视线都一瞬不瞬地凝聚在苏试身上。
大家内心紧绷,他却点火/药如同点莲灯,不急不缓地将火把伸向火门,注视着从炮筒到土墙整个画面。
青铜炮管再次雄赳赳气昂昂地咆哮起来,炮弹飞出,以人类的视力难以捕捉的速度呼啸,砸入土墙,正中目标。
“……”
场中有人倒抽了口气。
还有人疯狂鼓掌,“啪啪啪”之后才发现气氛不对,空气渐渐安静下来。
但还有一个人在鼓掌,是裴鲁瓦:
“精彩,从今天起,你就是新的炮兵指挥了。”
他的视线若有似无地环顾四周。
众人神色复杂,倒是没有人出声反对。
第一次算运气,第二次还能称之为运气吗?
军人最讲实际,对他们来说,能重复运气,就是实力。
如果接受现实对他们有好处,他们何必抵触?
其实如果换个方式,他们也未必能接受,也许会找各种理由来反对。但在此时此刻,直击心灵的震撼还占据着内心,他们几乎没什么反抗的接受了这项任命。
裴鲁瓦玩得一手欲扬先抑。
不过炮兵指挥显然无法接受,苏试拍拍他的肩膀道:
“放心吧,我不会取代你太久的。”
“……”
这是有自知之明?还是讨好自己稳坐交椅?
前任炮兵指挥瞄了苏试一眼,一脸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