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页
别忘记了,贾敏可是刚产下长子,最多一年以后又怀孕的话,这中间隔的时间太短,对母体的伤害可就太大了。
晋将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贾石头真的如约而至。不过这一次稳婆刚把那块玉拿给贾母,被洗脑得差不多的老太太就直接没收了,还给周围的人都下了封口令,不许任何人提起,更别说连夜传得满京城的人都知道,还让贩夫走卒都念名字了。
贾政也很上道地直接给贾石头取了个贾琛,取自然之宝的意思,让他顺其自然了。贾母也没要求自己养这个孙子:她年纪大了,养孩子没有什么精力了。最主要的是,她知道如果是孙女还好说,这孙子,小儿子是不会放心交给她教养的。与其自己说出来儿子、媳妇不同意闹个没脸,还不如自己什么都不提。
就在将军府里为贾石头办满月酒的时候,林家来送礼的人带来了又一个好消息:贾敏再次有孕了。
不光是晋将担心,就是贾母自己也担心了,她是生养过三个孩子的,知道这样频繁地怀孕,对自己闺女不是什么好事。可是林家几代单传,自己闺女能怀上第二个,在林家就是大功臣。没看就连林家的下人,现在提起自己家的主母都是一脸的钦佩。所以贾母到嘴边的话只好咽下去了,只是让人多收拾些好药材给闺女带回去,好让她好生补养身子。
贾母是不知道,自从林如海与贾敏带了贾政亲自给求的“平安符”之后,身子那是调理得好好的,连带着生出来的孩子,就算是中间隔的时间短了点,那身子也是杠杠的。围观的晋将也是无语望天,它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把“平安符”那个事儿给忘得干净。
可是一个身体好,父母双全,还有一个亲哥哥,说不定还会有其他兄弟妹妹的林仙子,这次是一定不会还泪的了。就算是贾母七十大寿,贾敏带着儿女上京为她拜寿,看见了贾石头,那货也没有说出“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句名人名言。
主要是没有那个环境:此时的林仙子六岁,贾石头可都七岁了,有一个讲规矩的老爹,贾石头哪儿还能在内帷厮混,只来得及向他的姑母行个礼问个安,就与林家的长子一起,被贾政给提溜出去了。
于是著名的摔玉选段,就一点渣也没留下地消失了。不过晋将也不遗憾,反而觉得这这样挺好。
此时不光贾珠已经完婚,就是贾琏也已经娶了妻,两人还都分别有了贾兰与大姐儿,就是元春也已经有了一子,倒让贾母看着将军府人丁兴旺,觉得自己现在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更有滋味的还是人家宁国府。人家比将军府稳得住,这么些年了还是挂着国公府的匾额行走在老亲故旧之间,并且因为这块匾额,觉得自己家就算是没有实职,可也不比将军府差什么。
这不,带着这么浓重的优越感,人家来请贾敏去宁国府做客了。你说两府已经分了宗?可是不是亲戚,大家不还是邻居吗?还是住得很近的邻居。现在邻居一家早就出了门子的姑奶奶回娘家来了,做为中华好邻居的宁国府,怎么会放过这样一个替自己主子拉拢二品大员家眷的机会呢?
贾敏没有经过宁国府几次大小眼的洗礼,就算是贾母曾经气愤的给闺女写信吐槽,可是她还是觉得不好不给宁国府脸面,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可是一见到秦可卿的行事,还有宁国府处处不和谐之处,人精一样的贾敏,还能不知道自己母亲不仅没有夸大,反而是给那府里留着脸呢?
所以根本不接秦可卿那些有深意的话,贾敏只当自己就是个普通内宅妇人,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该给的表礼也给过了,她也就随着贾母一起回府了。
不过贾敏还是有疑问的:“母亲,我看宁国府的大姑娘,比我家黛玉还小呢,怎么说是贾珍的一母同胞?敬老爷的嫡妻不是早就去了吗?”
贾母能做的就是摇头与叹气,还有些精力也用在庆幸上:“唉,说起来都让人替那个贾敬脸红。幸亏咱们家早早与他们那府里分了宗,要不府里的名声也得让他们给带累了。那个贾敬,说是进观里修道,谁知竟是,”贾母看了自己闺女一眼,老脸竟有些红了:“竟是学人双修。结果有了那个大姑娘。又觉得说出去丢人,也不管他自己的嫡妻去了多少年,别人知道不知道,将那孩子记在了他嫡妻的名下。”
贾敏不知道自己一句问话,竟是引出了这样的丑闻,也跟着贾母叹息一回,劝道:“就如母亲所言,两边已经分宗了,那府就有不妥,让哥哥与侄子们离他们远些也就是了。我看那府里竟不是他们大奶奶管家,可是儿媳妇管家呢。”
不提这个还好,一听这个,贾母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还不是贾珍那个拎不清的,说是自己媳妇是继弦,上不得台面,非得让儿媳妇管家。也不想想,那尤氏好歹还是个官家出身,怎么不比一个出身都不详的秦氏强!”
晋将都看乐了,这贾母现在位置摆得还真正呀,她也不说那秦氏是她重孙媳妇第一得意人了,也能看出她的不妥来了。
贾母还不放心地嘱咐贾敏:“回去和姑爷说,不必在乎咱们府里的面子,那府里要是拉拢姑爷,只管推了就是。你两个哥哥都说了,做臣子的,最要紧的是忠心,还得只对坐在皇位上的人忠心。”贾敏点头应下。
这个不是贾母多操心,而是贾珍行事太过不谨慎了。原著里两府未分宗,为了所谓的稳妥两头下注,以期不管哪个皇子上位,贾家宗族总能有一线生机。谁知现在两府分了宗,贾珍一个人竟然还搞两头下注,还让将军府发现了端阋,可想别人也一样会发现,这分明是不把小命玩完不罢休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