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93节

      还让装到石头盒里。
    这石头饭盒多沉,他们都不晓得是什么时候带出来的。
    总之,就算再纳闷,几个当伯伯当哥哥的一寻思,得,胖丫想吃那就买呗,就出来给买了。
    “师傅,不是这么装,行啦,你快放这里吧,我们自己装。”
    宋富贵一边打包外卖,一边小声嘱咐四壮和大德子、铁头,“咱们几个,给胖丫饭盒时,最好避着些人。”
    “为么。”
    “你说为么,陆家奴仆会寻思咱家胖丫多能吃啊。一个闺女家,太能吃不好看。”
    第七百四十章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宋茯苓坐在餐桌前。
    一筷子挂炉鸭子片,一筷子醋溜白菜,一口荷香里脊肉。
    放下筷子,换成用勺子舀砂锅炖红烧鹿筋儿,恩,这个做的有点咸了,吃一口蒸饭。
    她就喜欢吃米饭是蒸出来的,一个粒是一个粒,有咬头。
    手边的小砂锅没一会儿就见了底儿。
    她又吃起了用鱼胶、花菇、海参煲的汤,煲在一起黏黏糊糊,据说是鲍鱼汁淋的,一口汤,一口饭,嫌腻歪,再来一口腌的萝卜皮。
    雪娘和小全子的姨母对视一眼,有点忧心。
    她俩可是知晓,前院送了外面的吃食。
    她俩是内院主管事,前院送进什么能逃过她们的眼睛?
    眼下,姑娘又吃这么多。
    瞄了眼钱佩英,发现那位当娘的一脸习以为常,连拦着都不拦着,也是纳闷了,姑娘那瘦条条的小身板是怎么容下这些吃食的。
    这可如何是好?回头别再积了食。
    为以防万一,姑娘千万别在这里病了,小全子的姨母对雪娘使了个眼色,雪娘就悄悄退出饭厅,直奔后灶找厨娘:“我说,老七家的,上回姑娘夸口过的山楂糖水是不是你做的?”
    “回小娘子,是我做的。”
    “那你快些,再熬上一些,别忘了熬煮的面面的,姑娘喜欢吃煮的烂烂的,让糖水浸到果子里,”雪娘又招呼茶水房的管事,今儿晌午姑娘的茶水换成麦子茶。
    “那茶点呢?”
    雪娘想了想:“别茶点了,今儿不要端糕点类的零嘴。”
    心想,回头也要嘱咐丫鬟们别提糕点那事儿,要不然姑娘该向她要了。
    ……
    “姑娘,姑娘,您先别躺下,您听奴婢讲。”
    “你说。”
    “奴婢陪您去后园子走走啊?”
    宋茯苓鞋都脱了,一脸莫名其妙地看向雪娘,她才吃过饭,不能走,会胃下垂。
    “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雪娘一愣“什么?”
    “春困秋乏夏打盹,我要去午休啦,你们都下去吧。”
    空间里。
    宋茯苓躺在沙发上,对吃饭的宋福生诉苦:
    “爹啊,我为了让您能吃上口热乎饭,真是一世的英明都毁了。多亏您就只考几日,要是连考半个月,我在陆家丫鬟们眼中就会是奸懒馋滑、没心没肺、能吃能喝的形象。”
    宋福生吃着盒饭笑,“行了,那我少吃点儿,不是买回两盒?反正放这里冒热乎气,我留一盒明儿再吃。”
    钱佩英接过话,“丫鬟们爱咋想就咋想呗,反正咱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往后不会再来陆家做客,做客也不会再住,谁认识谁呀。我就知道,这次我挺轻松,最起码被丫鬟们误会总比被米寿盯着强。”
    宋茯苓脱口而出:“那可不一定。”
    “什么不一定?”
    “噢,没什么。娘,您切黄瓜丝干嘛?我爹快吃完了,现拌凉菜来不及吧。”
    钱佩英从厨房探出头道:“不是给今天的,明儿想给你爹做韩国拌饭,咱俩明儿上午出府一趟,去那菜市偷摸买点儿菜。”
    “我不想吃拌饭,我想吃冷面。”
    宋福生咽下最后一口饭:“咱家正好有,佩英你给孩子做冷面,切点牛肉片,放点儿碎冰,明儿上午我也吃。”
    “你别吃拉肚喽。”
    “不能,我走了啊。免得外面的衙役以为我有毛病呢,别人都在做饭,就我在睡觉,我还得出去垫几块糕点装装样子。”
    宋茯苓急忙问:“爹,那你今儿考的怎么样。”
    “反正都答上了。和上一场考举人不太一样,今儿一道大题也没有,全是四书五经基础题,这里还一天一发卷。我怀疑,不会从明天开始一直到最后,全是策论吧?”
    真照宋福生的猜测来了。
    基础这一场考完。
    考棚里的考生们,收到第二场的卷面时都是一愣。
    题出的太犀利了,全是务实题。
    从具体个案分析,以史为鉴,要洋洋洒洒写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字数要写满三篇纸以上。
    再到策论大题:水患治理。
    如若答题者是地方官员会如何去做,如何提高地方财政,充盈国库,还有难民的处置问题,甚至连对军队治理的政见策论题都有。
    在宋福生看来,这是皇上出的题吧?
    这是将目前朝廷面临的所有问题,全部列出,让他们答。
    就看他们怎么答。
    距离宋福生所在考棚极远的杨明远,看到这么一份卷子后,他并没有着急答卷。
    而是在号子里盘腿打坐,看起来像是闭目眼神。
    实际上,满脑子转悠的全是宋福生和他路上聊的那些问题,以及每每聊完,他晚上查的那些史书。
    杨明远在思虑一个问题。
    他要不要将和宋叔交流的那些,带上自己的想法,实实在在的写到卷面上。
    写,很危险。
    有很多思想,不符合读书人的儒家思想。
    批卷之人,有可能认为他写的狗屁不通。
    打比方,像是那道疫情题。
    一路走来,为何有许多城池受灾惨剧接连不断。
    用宋叔的话是,就是没有及时控制,没隔离,以至于扩散才会过病气,及早给抓起来,你看能死这么多人吗?
    但儒家教育,就是不能给亲父隔离起来,那是不孝。
    不写。
    可是,他真的认为宋叔才是最实际的,最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们问题的。
    足足闭眼沉思了半个时辰,杨明远才下了决心,决定还是找一个平衡点吧,说的含含糊糊一些,别冒险,有些话不一定写到卷上。
    与此同时,宋福生也在闹心。
    杨明远都能想到别挑战阅卷官,他能想不到吗?
    要承认,古代人和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一样。
    尤其他闺女以前就给他举例,像收税那个问题。
    说爹啊,那些大官才是真正的大地主,才最该多交税,连陆珉瑞算在内,都是那种该多交税的,不能随意占用土地,你要敢写敏感了,就是在挑战一群高官。皇上搞不好都不敢随便提改革,心眼小的批卷官真能给你打零分。
    这预防针,早就给他打过,闺女让他少瞎白话。
    所以说,写心里真的想说的吧,他好像在赌前程。
    那写一些不痛不痒的,那文章能有灵魂吗?
    宋福生试了试,在草稿纸上写了一些没灵魂的话。
    可是他写着写着,脑中就浮现自己逃荒那阵,一副难民的模样拿着破碗在幽州城前排号。
    浮现从奉天到京城,一路走来,所看见的那些难民,崔举人的县丞朋友,告诉他疫情过后本县得病死亡人数。
    以及在奉天时,老魏和他说,有几位好官员为安顿受灾百姓染病去世。
    他在心里和自己对话道:
    咱不能说,古代落后,就认为所有的好东西和好政策只有现代有,古代就不配有。
    那些为百姓焦灼奔波的好知府、好县令;
    那些在风雨中赈灾的专员;
    那些从御药院下到地方的太医到城里药铺子的郎中拼命救治的人;
    那些参与救援的将军;
    那些自救也努力救别人的普通人、善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这些人和他宋福生都在同一日月之下,是这天地之间的人。
    就因为一个狗屁儒家思想,什么孝与不孝,尊与不尊的狗屁不通的理论。
    不隔离,粪便污水横流,细菌四处扩散,蚊虫大量繁殖,食物被淹发霉变质,致使一个传染几个,发热症,红眼病,听说还有那小孩得了一种站都站不起来的传染病。
    是不是下一次天灾来临,还不隔离?还要死这么多人,还要受某些禁锢思想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