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06章 富平会战(下)(求订阅!)

      …
    因为这次会战是张浚率先挑起来的,宋军准备的其实比中军推备的要快一些。
    而中军当时已经深入到了陕北的延安府、保安军等地——这些地区其实不利于中军会战。
    当时,宋军诸将都向张浚建议,利用渭水沿岸的有利地形,立即向中军发起进攻。
    但张浚当时却故作持重,否定了这项正确的建议——他准备跟中军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大会战。
    在这一点上,即便说张浚是蠢猪式的宋襄公也并不过分。
    按照张浚的部署,宋军集结于富平,摆出了一付打堂皇之阵的架式。
    富平座落在北山山麓,位于关中平原中段的北部边缘地带,地势平坦,易攻难守。
    但只要从富平向北或向西后退几十里,宋军便可以依山而阵了。
    唐重在看过了地形之后,反对宋军在富平布阵,说:“兵以利动。如今地势不利。凭甚么作战?应该迁往高处布阵,以扼制敌骑的冲锋。”
    但是,多数宋将不同意唐重的意见,他们认为宋军阵前有一片长着秋苇的沼泽,足可以限制中骑的冲击力量。
    于是,唐重的建议被张浚给否决了。
    先是张浚犯了错误,现在是多数宋将犯了错误。
    这一连串的错误,也注定了宋军失败的命运。
    会战之日。
    吴玠站在高台之上,拄着战刀指挥战斗。
    战斗一打响,在吴玠的命令下,中军率先发起进攻。
    吴玠以杨从义为先锋,杨从义亲率三千精骑,一面冲锋,一面投下柴草和土袋,填平了宋军阵前的那片沼泽。
    与此同时,吴玠又命令郭进,率领骑兵绕开宋军营垒,向“乡民小寨”发起进攻。
    所谓“乡民小寨”,就是运粮民夫居住的营寨。
    这些营寨多傍近宋军营垒,用大车临时拼凑成屏障,防御力量极为脆弱。
    宋军其实并没有指望“乡民小寨”抵御中军进攻,但小寨被中军攻破了之后,惊惶失措的民夫却逃向宋军营垒,结果冲乱了宋军的阵脚。
    这是宋军始料未及的。
    中军随后尾随逃跑的民夫,成功地穿过了宋军弓弩的射击区,直扑宋军营前。
    于是,中宋双方展开了短兵相击的激战。
    泾原军的战斗力很强,唐重虽然是文官,但他却报了必死之心,因此,使终带领亲军冲杀在第一线。
    由于唐重和泾原军的悍勇,宋军慢慢稳住了阵脚,勇猛杀敌,使得郭进无法前进一步。
    慢慢的,郭进和唐重这里出现了僵局,双方胶着到了一起。
    吴玠见状,令杨政率领一万精骑攻击宋军的另一路,也就是赵哲所率领的环庆军。
    赵哲原为两浙路提点刑狱,曾与张浚一起在东南讨平叶浓。
    张浚很欣赏赵哲的才干,因此,在组建川陕宣抚司的班子时,特意将赵哲选了进来。
    到了陕西以后,张浚又派赵哲接替王似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这赵哲,谈起兵事来,一套一套的,如果听他自己所说,他可能比韩信还要厉害。
    可真交上手了以后,这赵哲一见中军的奔雷车杀过来,就被吓得魂飞魄散,等到没良心炮、飞天神雷、床弩等重武器铺天盖地的袭来,赵哲立即就不管不顾的擅自离队,不在军前督战。
    结果,环庆军的战斗力本就是宋西军中比较弱的,加上赵哲离队,因此环庆军被中军一下子就冲垮了。
    环庆军一垮,士卒立即大溃逃,结果影响了整个战局,其它各军纷纷溃败下来。
    吴玠看准时机,令张宪和王彦亲率大军乘胜追击。
    中军将士一边冲锋、一边大喊:“南宋已亡,宋康王如今已成吾皇之阶下囚,尔等何必再战?”、“大家都是汉人,何必自相残杀,只要汝等伏地而降,吾皇和吴大帅全都既往不咎!”、“我大中又不是蛮夷胡狄政权,且即将就要完成大一统,你等又何必求死抵抗,白白浪费宝贵性命!”……
    南宋灭亡了一事,在开战之前其实已经有风声传出去了,不过,张浚仍将其解释为这是中军的攻心之计,将其强压了下去。
    如今,兵败,再加上这攻心之言,使得大片大片的宋军将士跪地而降。
    这个势头一起,立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张宪和王彦率领的大军,呈两条巨龙之势,向宋军绞杀而去。
    而另一方面,由干战前张浚只想到了胜利而没想到失败,因此一旦战败,他便举止无措,不知道怎样收拾这个残局才好,由此,导致了战局的进一步恶化。
    张宪和王彦一举攻过了北山系,全面占领了陕西。
    而这还不算完。
    张宪心知,川陕线上最为难攻的并不是陕西这里,而是其后的川蜀之地。
    所以,打过北山系之后,张宪不管沿路漫山遍野的溃军,亲率三万精骑直奔大散关和和尚原杀去。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主干西起嘉陵江,东到丹、灞河谷,号称“天下之大阻”,将古代的关中与巴蜀很自然地隔离开来。
    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这一带是周朝散国的封疆,大散岭故而得名。
    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
    陈仓道地势比较平缓、支道也多,因此古往今来这条道路的利用率最高。
    建在大散岭上的大散关则是陈仓道上的第一关。
    明人陆深说:“宝鸡南二十里为大散关,和尚原在焉。山自西来,即秦岭一支,不独为秦、蜀之界,亦为中国南北之界。”
    宋人郑兴裔也记述说:“大散关隶凤州梁泉县,在凤翔府宝鸡县之南,为秦、蜀往来要道。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
    大散关确实是一座险关,但它还必须借助关前的和尚原才能真正构成一个有机的防御整体。
    和尚原四周陡峭,顶上宽平,还有水泉,便于屯兵,易守难攻,地势比大散关更为险要。
    宋人彭杲称:“其大散关之前,最紧要无如和尚原。”
    在西军中长大的吴玠,深知大散关和和尚原的重要性,所以才给张宪下了不顾一切拿下大散关和和尚原的命令。
    虽然唐重也意识到了大散关和和尚原乃是进攻蜀地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并在第一时间就奔向大散关和和尚原。
    可奈何,人的两条腿又怎么可能跑得过马的四条腿?
    最终,张宪先唐重一步到达了大散关和和尚原,并以马军充当步军不顾死伤的打下了大散关和和尚原。
    自此,蜀地的大门便被中军打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