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4页

      秦崧沉默一息,说:“明日还需早朝,我也回城。”
    咦?
    林福看着秦崧。
    秦崧挺直了任她看,还把别在革带上的折扇拿出来,刷一声打开,扇扇。
    盯着看的林福:“……”
    扇扇子的秦崧:“……”
    好一会儿林福才收回目光,翻身上马,坐稳后往前引手,道:“王爷先请。”
    秦崧双耳绯红,上马都上不太利索,好不容易坐稳了,疑似听到旁边一声小小的轻笑,差点儿没掉下马去,耳朵更红了。
    林福轻夹马腹,让枣红马走在黑马旁边,目视前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王爷今日格外俊帅,让太阳都为之失色哩。”
    “咳咳……林员外林下风气。”秦崧亦目视前方。
    林福勾起嘴角,秦崧也是嘴角含笑,两人一甩马鞭,快速奔回长安城。
    紫宸殿。
    常云生无声快步走进殿内,走到皇帝身边低声汇报:“大家,听子来报,魏王府今日派出一批探子往南边去,瞧着是往西南去。”
    “西南?”皇帝搁下朱笔,瞬间就想到西南那边的心腹之患,“益州?”
    “瞧着像是。之前魏王府在打听一个人,虽然隐蔽,但听子还是想办法摹了他们手里的画像。”常云生从袖笼里拿出一张叠好的画像,展开给皇帝看,画像上的人吊梢眼、塌鼻梁、厚嘴唇、嘴上两撇小胡子,是那种扔进人堆里很难找出来的长相。
    “查到这人是谁没有?”皇帝问。
    “查到了,是燕王的人。”常云生说。
    “呵……”皇帝靠向凭几,目光犹如粹着冰,“荣保不会无的放矢,看来秦汕又不太老实了。查清楚燕王怎么惹到荣保了,还有西南军的情形。”
    常云生躬身应喏。
    “还有,给燕王世子赏些东西。”皇帝又道:“赏什么你自己看着办。”
    常云生再应,再退出殿内前,想了想,还是说了:“大家,大王下晌去了万年县,与林员外举止有些亲近。”
    皇帝沉默片刻,摇头叹息一声:“罢了,荣保自己有分寸。看他郁郁寡欢的样子,朕也是不忍。”
    常云生行了个礼,退出了紫宸殿。
    第111章
    林福突然有灵感想让国子监开农学课, 培养农学人才,但回去时并没有头一热就上疏皇帝, 此举还得仔细思量, 务必做到不上疏则以, 一旦上疏了必须要打动圣人以及朝中半数大臣, 才行。
    她先去找父亲兄长们说了自己的想法。
    林尊听完,沉吟道:“国子监增开一门农学, 恐支持者不会多。”
    国子监学有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国子学的生徒为三品以上官家中子弟,太学生徒为五品以上官家中子弟,四门学生徒为七品以上官家中子弟,教授的是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的生徒则是八品一下官家中子弟和庶人。
    这些生徒无论学的是什么, 都是想借由国子监荐送到礼部参加科举而入仕的。
    周朝科举常科有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对应国子监六学。
    这加一门农学, 却没有对应的科举途径,生徒们愿不愿意学是一回事, 朝廷的财政支出也会让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自打卢虎坐上户部尚书位, 问户部要钱是越来越困难了。”林尊毫不客气吐槽同僚,“前儿个为父上表圣人,要求修缮边备武库,被卢虎那老匹夫一句没钱给蹶了回来。”好气。
    林福心有戚戚焉:“我也是, 将作监少匠做出新农具,我问户部要钱广大宇内屯田,也被一句没钱给蹶了回来。”
    林昕也小声说:“还有, 你说的那个用矿石做透明琉璃,我已经琢磨出头绪来了,还有显微镜,也快了。我们少府监问户部要钱购置各种原料,可户部也是一句没钱,我们府监嘴巴都磨薄一层了,还在和户部磨呢。”
    三人同时看向唯一没说话的人。
    “……”户部度支司郎中林昉已退出群聊。
    三人继续看。
    林郎中继续假装不在。
    “林郎中,难道你没有什么话要说?”
    “我觉得,”林郎中说话了,“户部的银钱不是最要紧的,而是官宦子弟恐怕没什么人愿意学种田,国子监这课怕是开不起来。”
    转折之生硬之尴尬,简直就是尬转之典范。
    三人:“……”
    还是让他继续退出群聊吧。
    林福和父兄讨论一番,没得到什么比较乐观的建议,她考虑再三,决定先编写一本农学方面的基础教材,编好后再拿着去拜访一下国子监祭酒,讨一讨意见。
    时间就在林福白日办公种田,晚上回家编教材中度过,立秋过后,春小麦要着手收割,还有南方的稻米也要准备收割了,然江南忽然传来八百里加急,大霖雨,河水泛滥冲垮堤坝,毁屋无数,庄稼颗粒无收。
    朝中立刻派人前往治水,以及放粮赈灾。
    太子、魏王、吴王、楚王都在争取赈灾差事,魏王争取尚好说,他遥领扬州大都督职,淮南、江南二道军备皆在他的辖制之下,江南大雨,百姓流离失所,他前去赈灾没人能说错。
    吴王、楚王是赤裸裸要给自己争取政治资本,才在赈灾一事上发力,吴王更是带头捐了米粮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