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40页

      “哪吴大哥的灵髓,品级如何呢?”
    苏尘不由问道。
    “不必不必!不必给我测算,我不信这个。”
    吴樵夫连忙摆手推辞。
    “哈哈,吴老弟是我吕夫子这辈子,发现过的最神奇的仙者,整个朝歌仙城就他这么一位。
    整个朝歌仙城,所有修仙者都必须依照着前人留下的功法来修炼。唯独他,不用任何修仙功法、不需要服灵丹、吃灵谷。每天伐樵,就是在修炼他的仙道。
    这可能跟他的天生血脉体质有关系,他只要一挥斧头,浑身血脉便激发,整个人便如同是一个在自动修炼的熔炉。
    吴老弟这仙道,旁人羡慕不来。我也不敢给他算命,他这命太厉害。给他算命,我何止是走霉运,怕是会直接折寿!”
    吕老夫子大笑道。
    “吕老哥,你这说的太夸赞。我四十岁,也才炼气中期而已,在朝歌仙城一抓大把,也就一般。”
    吴樵夫被吕夫子这般夸耀,只讪讪而笑。
    “不!你这可不叫一般,你是没有修炼过任何一种功法,也没吃过什么灵丹、灵谷之类。四十岁便到了炼气中期,那绝对不是一般的强悍。你的灵髓潜力太强了。换成别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达到炼气中期。”
    吕夫子连连摇头。
    苏尘朝阿奴看了一眼,问道:“吕老哥,能否帮阿奴也测一测她的灵髓?看看她的修仙潜质如何?”
    吕老夫子看了一眼阿奴,摇头道:“看不到。她是凡人,炼气期的元神都还没有凝结,体内还没诞生灵髓。必须得她先成了修仙者,元神和灵髓才会同时在体内出……不过,有很多凡人是没有灵髓,永不可修仙。她能否修仙,得尝试过之后才知道,这个真没人敢说。”
    “看不出能否修仙?!……那,有什么办法能让一个凡人,踏上修仙之路?”
    苏尘一愣。
    他和阿奴这一年多来,走便千山万水,寻仙问道,终于寻到这朝歌仙城,一是为了解决他自己修仙遇到的问题,二来也看看能否让阿奴寻得仙缘,改天命。
    阿奴不由也神情紧张起来,这关系到她能否留在朝歌仙城修仙。
    第133章 朝歌夜弦五十里
    吕夫子、苏尘、阿奴、吴樵夫、吕夫子的跟班张小弟等五人一行,往七八十里外的朝歌灵山而去。
    他们走的并不快,不多久便已经望见了远方一座高耸入云的灵山。
    天空,偶有数只飞鹤掠过灵山之巅的云雾之间,空灵而幽美。
    “苏老弟,勿急!老夫带你们去朝歌仙城开开眼界,一切自然就明白了。刚来朝歌仙城的新人散修士,或者是闯入此间寻仙的凡人,都难免会心切。等你到了朝歌仙城,你会发现只要手里有灵石,不论是凡人成仙、仙人修炼,炼气期修仙用的东西都有。灵石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当然,如果凡人没有灵髓,那就毫无办法了。”
    吕老夫子却是一笑,卖起了关子。
    苏尘和阿奴相视一眼,只能耐下性子,准备去朝歌仙城见见世面。
    ……
    待他们靠近朝歌灵山的时分,已是傍晚,天色渐渐黯淡下来。
    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向远方的宏伟灵山,陆续可见一些修仙者乘骑着神骏的灵驹,赶往朝歌仙城,或是从朝歌仙城行色匆匆的离去。
    离朝歌灵山大约还有五十里,苏尘发现空气中的灵气开始显著的上升。
    从此处往朝歌,不再是荒地平原,开始繁华起来。
    只见,道路两旁多了成片的稻田,金黄灿灿的谷子一粒粒长势饱满分外诱人,蛙声阵阵。一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江南水乡之美景。
    有一幅幅的大型的水车,从灵山流下来的溪流之中取水,浇灌水渠两旁的灵田。有几头老灵牛,在田间水渠旁戏水。
    远处田间,还有一些“农夫”模样的人,似乎在劳作。
    而是,他们并不是用锄头,而是在施展灵术。
    凝聚出小片的灵气浓郁的灵雨,覆盖在田间的十余丈上方,“哗啦啦”的灵雨落了下来,金黄灿灿的谷子长势喜人。
    “这是……有灵气的谷子?”
    苏尘看着吃惊。
    这不是一小把灵谷,而是连绵成片五十里灵田,异常的壮观。
    他心头一动,隐约明白过一些来。
    这灵谷肯定是供应给修仙者们食用的,只怕对修仙者有很大的好处。
    “离朝歌灵山五十里之内,灵气充裕,可以开辟出灵田来种植灵谷。离灵山太远的地方,灵气不足,就不行了。不过,这些全是朝歌仙城里八百修仙家族的灵田产业,普通散修是没有的。最靠近灵山脚下,灵气最足,那是上等灵田,产量极高,全是朝歌十大世家的灵田了。”
    吕夫子解释道。
    苏尘、阿奴、吴樵夫等人瞧着,都是一副新奇。头一次来朝歌仙城,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
    穿越过数十里灵田,到了朝歌灵山脚下。
    这条通向灵山之巅的宽阔大路,两旁随处可见依山搭建的木屋,三五成群,高矮错落,颇为别致。
    可以见到一些炼气期修仙者定居此间,甚至还有不少的凡人,明显热闹繁华起来。傍晚时分,灯火通明,繁花似锦,宛若一座依山的仙镇。
    “从这山脚到山腰,是诸多散修、凡人搭庐而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