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页
而思想统一之后,接下来便是实际的军事部署。
太平军此次几乎是倾巢而出,除留下一部分力量在各处镇守之外,其它可以调动的机动力量全都调出。
黄旭初步预定的攻击路线是分两路出击。
一路由新疆进入印度,称为西路军,主将田小二,副将东方不惑,随军将领有崔敏,保平安,吕擎天,余一龙,段一虎,李秀成,陈玉成,罗大纲,李世贤,韦俊,林凤祥,李开芳,随军军师,诸葛吹灯,总计兵力为五十万。
田小二与东方不惑在对朝作战之后,已经分别升任兵种司令官与副司令官的军阶,而田小二这司令官的军阶与保平安这位步兵司令官的军阶已经基本相当,这次黄旭让二人单独指挥一路大军,显然是对二人的又一次考验。
另一路则是取道缅甸进入印度,称为东路军,主将曾国藩,副将左宗棠,随军将领有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曾国华,曾国荃,曾三,李元度,骆秉章,刘坤一,江忠源,胡四儿,随军军师李鸿章,同样是领军五十万。
而此次大军的编制,黄旭又采纳了曾国藩的意见,从太平军的十二个主力军团分别抽调了最精锐的力量,然后进行了混编,基本上打乱了原有的军团编制,采取了新的编制,以此平衡大军的战斗力,而各军的军团长与副军团等主将也是根据战时的需要进行临时调配,在实战时并非一定是统率自己原所属军团的将士,这样一来,有利于主帅直接指挥大兵团作战。
总之,此次是一次新的尝试。
而两路大军预计齐头并进,最后预定于会师印度首都新德里。
另外,为保万无一失,黄旭还调动了预备役,总计兵力为五十万人,主帅由他亲自担当,副将卢博,余震东,关唐,随军将领有杨宜清,朱衣点,傅忠信,军务参赞,赵小锋。
除了这些安排之外,黄旭还做了一些其它的任命,比如,王小勇任京师留守,刘玉华与姚大洪任后勤总调度,负责所有一应该粮草,军事物资的调拨与安排。
总之,前前后后,黄旭做足了准备。
而总体算来,此次大战,太平军共计调动兵力约150万,几乎调动了可以调动的全部机动兵力。
黄旭与他的智囊们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准备以横扫千钧的态势,一举攻占印度。
而大军在做好准备之后,便分头出发,按部署分批进入印度。
第六百零二章 欢喜有之,忧愁亦有之
而大军进入印度之后,东路军方面立马就传来了好消息。
曾国藩率军奇袭了印度东边的雄关,素有东边第一关之称的阿恰姆关,打通了前往印度东方七个行省的通道。
曾国藩这一袭着实漂亮,也很重要。
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取关的呢?
话说曾国藩在率领东路军出发之后,便一路晓行夜宿,进军速度极快,没多少天功夫,他便已经成功地率军越过了中印的边境线,并进入了印度的国境。
在越过国境线之后,曾国藩便与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商议,打算奇袭阿恰姆关。
阿恰姆关是通往印度东方的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只要攻下了阿恰姆关,那么,印度紧靠缅甸,以阿恰尔行省为首的东方七个行省的门户将一举洞开,在此之后,太平军只要纵兵横扫,想必不出三天,太平军就可以拿下整个阿恰尔行省,如果再快一点的话,一个月之内拿下东方七个行省应该也不是问题。
所以,攻下阿恰姆关将是整个对印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是,阿恰姆关与其它关隘不同,正因为其的重要性,印军在此驻有大量的军队,如想从正面强攻,不仅迁延日久,而且伤亡必定很大,显然并非理智的行为。
同样,这也是曾国藩等人所不愿见到的。
所以,经过再三的思考与商议,最后定下的策略是奇袭。
而所谓之奇袭,关键在于一个奇字,也就是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最有效,最隐藏,也最直接的办法进行偷袭。
如想做到这一点,要求很高,太平军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太平军还有特战队这支奇兵可用,而特战队天生就是为奇袭而生,所以,有它在,这就让奇袭变成了可能。
曾国藩决定以骑兵做为突袭的主要力量,以特战队做为突袭的先锋,一举拿下阿恰姆关。
而具体的安排是,特战队先行潜进关内。然后觅取良机打开城门,而太平军的骑兵则在城外就近埋伏,一旦城门洞开,那太平军的骑兵将会蜂拥而入,全力进攻,从而有效地控制整座阿恰姆关。
其实,这个策略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也是在有了特战队之后。太平军经常采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战术,也许这种战术方式在此时的太平军中并不见有多么稀奇。但是,如果放之四海之内,除了太平军,恐怕再也找不出这种用特战队进行突袭作战的军队。
简而言之,放眼当今世界,中华帝国的特种作战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先进的作战方式,其它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掌握这种技能,或者说还尚未有这种意识。
比如说这次袭击阿恰姆关,特战队渗透入关,印军就一点感觉都没有。直到太平军的铁骑入城,开始大砍大杀了,印军这才知道出了问题,等他们开始组织起零星抵抗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