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52页

      祭台上摆着三牲五鼎,正中放着一口三足龙形香炉,李世民对着祭台肃然一拜后,接过太庙令递来的祭词高声咏读,足足读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停歇。
    祭奠结束后,君臣返回太极殿,宗室诸王、朝廷丞相诵读各地献来颂词,余长宁万般无聊坐如针毡,好不容易熬到午时朝会结束,李世民下诏宣布普天同庆以贺胜战之功,并言及夜晚将在皇宫举行大宴,延请皇子皇女、文武百官、贵胄勋臣,后宫嫔妃赴宴共庆。
    返回公主府已是午后,余长宁匆匆用罢午膳,便与长乐公主前去宫中赴宴。
    由于时候尚早,长乐公主带着余长宁特地前往后宫,拜见杨妃。
    后宫之中波澜诡谲,妃嫔倾轧,如今杨妃可是长乐公主抗衡韦贵妃的重要力量,杨妃显然也明白长乐公主的用意,加之杨妃平日也很不满韦贵妃骄横跋扈的秉性,故乐于与长乐公主交好。
    一进杨妃的栾庆殿,没想到才人武媚也在此处,此际正与杨妃坐在罗汉床上对弈,长乐公主与余长宁同时一礼:长乐(余长宁)参见杨妃娘娘。
    杨妃不敢托大,起身上前笑吟吟地扶起公主,对着余长宁说道:余相不必多礼,快快起身便可。
    这时,武媚也上前盈盈一拜:才人武媚,见过长乐公主殿下,余丞相。
    两年未见,原本就生得倾国倾城的武媚愈发动人了,绝色颜容足以让任何男人心醉神迷,不过余长宁也很敏锐的发现,比起往昔,武媚似乎深沉老练了许多,凤目神光亦是闪烁不止,大概见惯了后宫争宠斗艳,最后一抹天真已从武媚身上消失不见。
    心念及此,余长宁微不可觉地一声喟叹,愣怔失神,目光却忘记移开。
    感觉到他灼热的目光一直落在自己的脸上,武媚不禁俏脸一红,微微垂下螓首,心内陡然涌出了一股无可名状的感觉。
    她成为才人多年,依旧没有得到太宗的临幸,直到现在还是未经人生的少女,后宫之中得不到帝王宠信无异于枯守空闺,寒风凛冽的深夜孤裘而眠,武媚心中的凄凉可想而知。
    然而不知何时,那位与她结下盟约,誓要助她得到陛下宠爱的余驸马时常出现在武媚的心海里,在他率军远征高句丽的时候,武媚最大的快乐便是听到平壤军的捷报,得知他的消息更要高兴半天,每每余驸马闯入在她深夜的梦中时,武媚都是忍不住面红耳赤,彻夜难眠。
    今日突见余长宁到来,武媚既是高兴又是紧张,面对他有些失礼的举动,武媚心里没有半分责怪,反倒很喜欢这种感觉,忍不住暗暗窃喜不止。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庆功夜宴
    见余长宁一直傻乎乎地盯着武才人不放,长乐公主大觉奇怪,用手肘暗暗撞了他一下,微笑提醒道:驸马,你不是从高句丽带回来一些礼品么?还不快点送上来献给杨妃娘娘。
    余长宁恍然回神,向后招了招手示意婉平上前,从她手中接过长长的红色木匣,打送到杨妃面前笑道:杨妃娘娘,此乃高句丽特产的千年人参,乃是微臣从百济皇宫抢来hellip;hellip;呃,不对,是取来的,具有延年益寿滋补养颜的功效,保管娘娘吃了以后容光泛发美倾后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hellip;hellip;
    听余长宁胡言乱语越说越离谱,长乐公主额头冒汗,急忙打断了他的话道:驸马,不得对娘娘无礼。
    杨妃不以为杵,反倒轻笑赞叹道:好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余相果然文采斐然,能得到如此赞誉,只怕每一个后宫女子都会觉得不枉此生。
    看到杨妃并没有生气,长乐公主这才放下了心来,她可不想因为余长宁的一句话而得罪后宫中为之依靠的靠山,急忙转移话题的笑道:咦?娘娘在下棋么?今日长乐正好技痒,不如我们手谈一局,你看如何?
    长乐既然有此雅兴,本宫自然相陪。杨妃云袖一挥,微笑下令:武才人,你就立在旁边伺候着吧。
    是。武媚柔柔地应了一声,急忙上前收拾棋枰上的残局,并扶着杨妃落座罗汉床。
    长乐公主与杨妃足足对弈了三局,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余长宁一直站在公主身旁观看,他本想与旁边的武媚交谈几句,然而终觉得有些不妥,只得沉默不语。
    夜幕降临,盛大的宴席在玄武门前拉开了序幕。
    李世民君臣高坐城楼饮酒笑语,丝竹管弦不绝于耳,高歌曼舞连绵不绝,酒过三巡之后辉煌华丽的《秦王破阵乐》上演,一百二十八名武士披甲戴盔﹐执纛持戟用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阵形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与歌节相应,同擂鼓轰鸣,直是气吞山河声震万里。
    今夜李世民显然十分的兴奋,执爵与手亲自在城楼上跳舞而歌: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一曲方罢,顿将宴席气氛掀到了高潮。
    夜宴起先,李世民便言及今夜不计臣下失仪之罪,故此,群臣们也是推杯换盏个个醉态可鞠,余长宁作为新晋宰相,加之在征伐高句丽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自然被同僚们灌了不少美酒,好不容易才借着尿遁下得城楼,脚步蹒跚地朝着茅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