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页

      船舶悠悠靠近越江桥,律风终于在会议室低声吵杂中开了口。
    他说:“各位见到的,正是越江新区完整的旅游规划路线:从越江桥启程,穿过建好的文化商业街,沿着青山绿树的风景,走到上游的飞瀑。在这里,旅客大多疲乏不堪,脚程辛苦,所以会乘上渡船,顺着越江而下,穿过越江桥,回到最初下车的岸口。”
    律风平静优雅的腔调,融入了江水潺潺轻响之中,带来了会议室绝佳视听享受。
    游船两岸的风景,成为了律风最佳的陪衬。
    仿佛他们也是参加了这次观览的游客,将要随着这只游船,结束最后的旅程。
    船工们心里仍是不愿同意,他们围着张国伟七嘴八舌的讲意见,已经没有心情去看一段未来的视频。
    视频是好的,风景也是好的,如果这样的开发能够成功,越江新区必然会吸引更多游客,船工们的收入也会因为游客增多,变得更多。
    可是——
    “谁能保证你们公司,会不会像这样开发越江新区呢?”
    张国伟的视线,似乎不会轻易的被一段视频打动。
    游船还在缓缓前行,他的意志不会这么容易动摇。
    律风被他当成了腾龙集团的人,也不去浪费时间解释。
    他说:“无论新区的旅游是不是这样,你们也需要一座越江桥。”
    “前年,因为越江洪峰过境,为了安全,政府不允许任何渡船在越江航行。所以越江区的村民只能花费一小时时间,绕道兴荣桥,才能渡过越江。“
    张国伟摇头,不同意他的例举,“前年的洪水,二十年都才遇见一次……”
    “张先生,我记得您希望建桥的理由。”
    律风的话,直接打断了张国伟的固执。
    在对方诧异的视线里,律风说道:“大洪水确实几十年难遇,但是在最危急的时候,一座桥能够救下很多人的命。
    “他们不用担心暴雨的时候,渡船停运,也不用担心渡船开得太慢,对岸没有车来接,耽误了救治。”
    “作为一个船工,您在越江上经历过很多危急的事情,比我更明白一座桥的意义。”
    “所以您说,有一座桥就好了。”
    张国伟记起了他跟律风的感慨。
    他女儿病了,下着暴雨还要送女儿去对岸的医院。
    漆黑的夜晚,他冒着冒雨开船到了对岸,却还是没有办法阻止寒风冷雨将女儿浇湿,幸好医院救治及时,女儿并没有因为淋雨受寒病情加重。
    他和律风聊这样的话题时,既有身为父亲的骄傲,也有惋惜和无奈。
    因为村子住着许多老人,有些老人没能等到医生进村,更等不到送进医院就断了气。
    渡船是他们船工维持生计的工具。
    可是没有一座桥,又造成了多少人的遗憾,导致村里的人慢慢的选择搬离这里。
    会议室只能听到视频里江水哗啦的声音。
    那只带着众人视线的游船,终于晃晃悠悠穿过宽敞的拱形桥洞。
    阳光被桥洞遮挡,画面微微暗淡之后,显露出了越江桥下面藏着的雕刻。
    专注观看视频的人,疑惑的议论纷纷。
    “这下面是什么?”
    “好像是浮雕……应该是战争年代的浮雕吧。”
    他们的议论,随着一幅一幅的浮雕连续掠过镜头,逐渐散播在会议室里。
    就好像是一群乘船的游客,正在欣赏这些暗藏故事的壁画。
    浮雕拥有十分容易辨别的人物特征。
    有穿着破旧的船工,有别着红星的红军。
    后面几幅画上,清晰显露出船工折断船桨、砸穿渡船、被人捆起来的坚毅神情。
    只要听说过一两个战争时代故事的人,都能隐隐约约感受到这一串浮雕想表达什么。
    唯独坐在会议室的船工们面面相觑,露出诧异震惊的视线。
    他们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越江上的人,总是会给远道而来的游客,骄傲的讲述一个故事。
    那个故事几十遍、几百遍的复述,早就印刻进了他们的心里。
    甚至比眼前的浮雕,更加深刻。
    张国伟难以置信的看着朴实的画作,就算是他没读过多少书,也能看懂雕刻的内容。
    “……这是《越江船工》。”
    第4章
    生活在越江上的老一辈船工,以搬运货物、捕捞江鱼为生。
    贫苦战乱的年代,他们无可避免的卷入了硝烟之中。
    红军要渡江援助前线,后方有敌军围追堵截。
    船工们顾不上衡量什么代价、什么后果,毅然决然的帮助红军渡江,并赶在敌军追来之前,砸破渡船、折断船桨,为前方战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也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牺牲了的船工,名字镌刻在今澄市抗战英雄纪念馆里,成为了这座城市永久的记忆。
    《越江船工》的故事,也成为了他们这些继续生活在越江上的人,热衷讲述的历史。
    张国伟在越江掌渡,不知道告诉过多少乘客这个故事,心里总是怀着骄傲和缅怀。
    牺牲的船工,是他的祖辈、远亲。
    在讲究血脉传承的社会,他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是英雄的后代。
    但是他以为,《越江船工》只会保存在抗战英雄纪念馆的石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