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瓷胎竹编(3)
在英文单词中,“cha”这个单词在释语中代表了两种基本的含义,即“中国”和“瓷器”。而人们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等字句来赞美瓷器,无疑是研究者和欣赏者对中国瓷器的高度评价。
很显然,瓷器是中国的文化特产,也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精品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工艺美术深远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里面有“四君子”。
竹子作为历来坚韧品行的代表,虚心劲节,历来被文人所喜爱并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竹子挺拔清秀,竹丝细韧,编织出质朴、简约、典雅的纹样。
竹编艺术是传统的竹制品之一,它是以竹子为原料,编出各种花纹图案,制成各种工艺品的形式。瓷胎竹编又称“编篾扣瓷”,“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是瓷胎竹编的艺术编制特色,竹丝随胎而立,竹丝接头圆润、和谐,经蔑纬丝流畅、连贯、结构紧凑,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质朴典雅的图案与编织结构体现了中国渊源的历史艺术文化。
“中国的竹编在四川,四川的竹编在青神。”四川省西部青神县平乐镇有着“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之称,在青神镇的竹编老艺人,纤长而细韧的竹丝在他们手下塑造,一个个工艺精美的成品就出现在他们手中。酒具、茶具、花瓶及文房用品等造型各异都是他们的主要产品。
一、瓷胎竹编的背景
瓷器与竹子,在国粹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对这两种文化艺术代表形式一直进行着探索与尝试,终于在清朝末年,四川崇州人士张国正“异想天开”,抽丝剥茧,柔韧无骨,使得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变成“有胎依附”。
四川是瓷胎竹编的生产基地,成都地区是其中规模和质量都比较优越的产地。瓷胎竹编工艺品以独特、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
由于时代变迁,文化转移,编制技术经历的几个朝代,几经流离,经过近现代以来的发掘探索,逐渐恢复了生产,在国际上也逐渐崭露头角、凸显地位。
1916年,瓷胎竹编手工艺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参展荣获银奖,建国后,瓷胎竹编手工艺品作为中国文化特色的代表多次参加国外展览,荣获多个奖项,并作为国家代表交流之间的礼品赠送,作为地域代表,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二、瓷胎竹编的工艺美与价值
经过历史长河的流淌和岁月的积淀,在一代代手工艺人的努力探索和传承发展下,竹编工艺品从民间生活用品逐渐美化,被大家欣赏,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手工艺品,长期供人们观赏与使用,其中,部分精致而细腻的高档产品就被王公贵族收藏和把玩。
竹编编制工艺多样化,造型极富民族特色,装饰花样具有构成形式感与节奏感,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特征和价值。
实用价值
民间工艺品均是由劳动产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从实用价值转变为美的享受。民俗文化就是从实用中逐渐提炼出来的,是此类文化创作产生的动力。
所有的艺术都源于生活,竹编是以使用功能为前提的,起初,人们将竹编编成一个托的形式包在酒坛等瓷器的外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川崇州人张国正在竹编的基础上创作了有胎竹编,后人经过不断地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瓷胎竹编。瓷胎竹编的前身只是为了保护瓷器不被损坏而被创作出来的,而这种保护不仅仅是在单个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出美的价值。
瓷胎竹编通过竹编依附于胎底的表面,依据胎底的造型和结构编织而成,这样就在胎底形成了一层保护层。
由于竹子韧性比较好,所以在瓷胎竹编使用过程中,遇到磕碰及跌落的情况,外层的竹编能起到较好地缓冲作用,有效地保护了里层瓷胎的安全;另一方面,竹子自身的导热性很差,如果瓷胎内放有较热的东西时,徒手接触很容易被烫伤,为了避免这不必要的伤害,可以在瓷胎外层加上一层竹编,这样就不用担心被烫伤了,还能起到保温作用。
竹编的以上物理特性,使得竹编更具有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方式,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其艺术特征与实用价值共存,让其在发展的方向上更具有社会潜力。
造型之美
瓷胎依据内胎的造型进行创作,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造型的多样化也给瓷胎竹编的发展带来多样性。而竹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竹编产品是圆润光滑的,给人以柔和亲近、圆满之感。
瓷胎竹编的创造线条经过多次推敲总结,以圆形为主。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圆代表了一种和谐美满的意思,中国人对于圆形的器物都有一种思想上的寄托与安慰,而圆形也给瓷胎竹编带来了储存和观赏上的价值。
这种圆润的美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有回归自然的释然。
目前,常见的瓷胎竹编造型主要有瓶、坛、盒、屏等,其中花瓶类尺度多变,瓶高小至5,大至2图案有的素雅,有的缤纷。瓷胎竹编的造型通过其依附的瓷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但总体呈圆润、平滑的姿态。
图案之美
竹编是依据内胎的造型帖服缠绕,在编制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法与技巧,形成不同形式的几何纹样与繁复的图案。因为竹子柔韧特性的限制,竹编的花纹大部分是有规律的几何纹饰。
通过这种规律性的编造,形成了样式独特的节奏,花纹的形式感与中国民俗美感相互传承,给人一种自然法则美之感受,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劳动艺术。
随着近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编制颜色之上带来了更大的突破,图案的复杂程度也有了质的飞跃,动植物等在编制上色彩有了更加丰富的变化,在视觉上多了层次感。
成都的特色竹编也因为国宝熊猫在此生存也显示出来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图案的层次依据颜色与编制技艺区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以瓶身图案颜色增加层次,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竹编艺术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潜力
在长期的发展和应用中,又有手工艺品的创造贴近于民间生活,美在劳动中逐渐产生,更能够带动人的视觉感官,实用的竹编逐渐演化成艺术的表达方式。
竹编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经济文化价值,在价值中最显着的体现就是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决定了竹编艺术的市场定位与市场发展潜力;同样的,经济的开发能够保护瓷胎竹编的文化价值发展。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手工业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然而手工在市场上的价值也随着数量的缺少而逐渐升高,物以稀为贵,瓷胎竹编的市场价值也在增值。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文化传播也是对于瓷胎竹编的一个良好的推广与宣传渠道。用赵思进的话说“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编竹器的,几乎没有。”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随着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产品都产生出浓厚的兴趣。现在的艺术市场消费方向主要是中老年人,他们退休以后对于文化艺术精神的需求增大,这是瓷胎竹编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发展主要方向;而年轻一代的经济水平提高对于物质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以后,开始寻求精神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未来市场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瓷胎竹编体现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正是现在社会所追求的物尽其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能够作为装饰品,也能够当作实用品,这对于瓷胎竹编来说是一个较高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经济化的体制内,瓷胎竹编代表的也是中国的艺术文化,在外交方面也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国家代表之间交换两国文化的时候瓷胎竹编就被提出,瓷胎竹编所拥有的工艺与艺术价值使其畅销港澳、东南亚、英国等地区。瓷胎竹编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市场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竹子是历来的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竹子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物性也让竹子富有创造性,柔韧纤长是竹子的生长特点,而民间艺人利用竹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创造出多种艺术品。
其中竹编瓷器便是其中之一,它因为拥有细腻和精致的诸多工艺特点和审美价值为不同阶层的国人喜爱,由于用土所烧制的瓷器本身难免有陶瓷类手工艺品易碎的特点,而有了柔韧的竹子作为外罩,就为瓷器多了一层重要的保护膜,更多了一层具有艺术价值的包装,二者在本质上互补,相互依附,形成独具的特点。
竹编距近已有千年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复杂的制作工艺,精美的图案,让其独具内涵与品格,凸显出竹子的文化与气节。瓷胎竹编的工艺价值与文化价值使它具有经济价值,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扩大需求,工艺产品需求量增加,像竹编瓷器这样具有工艺价值和历史底蕴的工艺产品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并会受到更多消费者和收藏者的喜爱。
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白沫江畔,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给古镇带来了丰饶和灵气。正是夏季丰水期,白沫江江水浩荡,喧嚣磅礴。就是这条江,给平乐古镇带来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厚重绵长的人文和一江钟毓……
2018年8月3日,四川成都邛崃市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传承人陈锦梅,和往日一样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她的手中忙碌着瓷胎竹编,不时的功夫,瓷器上就被精美的竹编包裹起来。细细观赏陈锦梅的作品,精致精细。
在茶器上进行瓷胎竹编,是陈锦梅每天的工作。陈锦梅的工作室依偎着白沫江,白膜江的欢唱给了陈锦梅视野和耐力,她像春蚕一样勤劳,用细竹丝编织生活和文化,传承着瓷胎竹编的技艺,开掘着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胎竹编是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又名竹丝扣瓷,以纤细如发的竹丝,紧扣瓷器,依胎成型。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陈锦梅从事瓷胎竹编瓷有20多年的历史,她的长项是竹编茶具、竹编花瓶竹编文具等。陈锦梅心灵手巧,瓷胎竹编编织技艺炉火纯青。在陈锦梅专心致志编织过程中我们发现,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是个细活。
在陈锦梅手中竹丝翻飞中我们看到,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她的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编制时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可清洗。因此,瓷胎竹编技艺,在民间这片广袤的土壤上,在“陈锦梅们”的接力前行下传承,最终盛开为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邛崃市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为何吸引世人的目光?
陈锦梅介绍,瓷胎竹编工艺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来的特长无节瓷竹。在邛崃平乐古镇一带众多的竹源中,芦沟、寨沟、金鸡沟所产的慈竹能用于编织,并且只能选择生长在阴山坡地上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优质节长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适度,长度均匀的中间三四节。
然后,经裁料、去青、破节、晒色,再经选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余道极为精细的加工,制成断面方正、棱角分明、柔软如绸、均匀一致、色泽光亮、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
单单从瓷胎竹编来看,平乐古镇人杰地灵和物产丰饶。
陈锦梅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记录了瓷胎竹编的全过程。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最后制作出精细的竹丝。我们一行被瓷胎竹编的制作工艺陶醉和折服。
在邛崃民间,这样的非遗传承如火如荼。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工艺传统,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瓷胎竹编就是这样的瑰宝”。陈锦梅边编织瓷胎竹编边对着我们说。
中国自古爱竹,四君子中竹子就占据一席。除了精神上的意义,竹子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竹编。
竹编产品曾遍布中国各地,而随着取代品越来越多,现在想买竹编产品,往往要钻到市场极偏僻的地方、去篾匠家里、甚至去非遗馆。
长沙雨花区的非遗馆里,也有这样一位篾匠,李元跃。
李元跃是湘西人,生于竹编世家,从事竹编事业50余年,长得精瘦,肤色黝黑,精气神很不错,编竹子的时候手指飞快,外人甚至看不清他的动作。
他5岁就跟着父母一起编竹子,半玩半学到了12岁,便正式开始做竹编。
心灵手巧的李元跃编东西又快又好,一度引得无数人慕名拜师,忙的时候他一个人带了三个徒弟,一个月能卖几十张竹席。
一根竹子,从竹子到成品,要经过截竹子、刮节、剥篾子、烤料、编器身等10多道工序。
破竹的时候李元跃并没有戴手套,他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竹刺也扎不进去。他笑着说,当初刚学的时候,经常划得满手血丝,几十年了,熟能生巧。
破完竹子,紧跟着把竹子表面刮光滑,一片竹蔑的厚度不过一两毫米,最窄的仅有头发般粗细。
这些竹蔑在李元跃的手上飞舞,编织成一款又一款精巧的产品。
竹筐、竹篮、背篓……
这些东西,曾伴随着湘西人们朝朝暮暮。
湘西盛产竹山竹、桂竹、水竹、楠竹、绵竹……给竹编制品打下厚重的基础,再加上此处山路多,人们劳作时习惯背着背篓装东西,因此这里的土家族、苗族、汉族都善竹编。
这些事情在古书上皆可找到对应。
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也有记载“出则背负篓,援山拾薪……”。
李元跃回忆说,八几年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编。
但时代发展很快,传统竹编产品开始被塑料、不锈钢、树脂等材料取代,再加上机器生产的冲击,在湘西大地上流传多年的传统手工竹编也以超出往常的速度退出人们的视线。
以李元跃家里来说,此前他的兄弟姐妹都是做竹编的,后来他们外出工作,做包工头、工程、电工等行业,便再也不回来做竹编了。
他就好像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转眼做竹编的就只剩下他一个。
李元跃骨子里透着一份湘西人民的纯朴和率真,他稍加思考说“他们都不做了,我的生意还好了一些。”
后来他来了非遗馆。非遗馆里有两家门面,一家叫“竹艺汇”,专门卖各种成品,从竹背篓到竹制包包,竹制产品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便宜;旁边挨着的另一家,是体验馆。
在非遗馆里,工作和收入都相对稳定,他对现状颇为满意。
李元跃现在比较发愁的是,没有人继承竹编。
现在竹编的现状是,老一辈在做的已经没有几个了,而年轻人,压根不想学。
之前他曾让一个年轻人跟着他学竹编,李元跃一天赚100,给他50,他不干。
“肯定想继承下去。”他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认真地说。
很多东西在传承的时候都会根据时代的需求而做出相应改变,竹编也不例外。李元跃做竹编的这些年,竹编的呈现形式正在慢慢的变化。
现在竹编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背篓、凉席等日常用品,而是往精致、优雅的工艺品靠近。李元跃充分发挥了自己对竹编的擅长,钻研了许多竹编的延伸品,比如盘石、竹编二维码、竹编瓷等。
盘石把石头和竹编结合起来,一重一轻的碰撞,双方都添了一丝灵气。
竹编瓷则是竹编和瓷器的结合,晶莹剔透的瓷器和竹编结合起来,竹蔑在瓷器外编织着繁琐瑰丽的花纹,给白瓷添了一份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