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七十二章 桃花坞年画(2)

      桃花坞木版年画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
    无论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
    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使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再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创稿是指在熟悉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确立设计主题,画出富有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点的画稿。画稿如果不符合工艺生产特点和操作规律的话,只是一幅好绘画,而不能成为一幅符合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特点的画稿。
    勾稿即先勾出线版稿用于刻版,要求用浓墨勾勒清楚,不能像写意画那样随意发挥,造成刻版上的困难,且线条不宜过密,也不宜粗细相距太远,笔法不能有太多轻佻转折,这样不仅刻出来效果不好,还会造成印刷时的困难。
    线版完成后,要根据原创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画师勾出的线版稿先要看,并研究在具体刻制过程中有哪些不利于操作的地方,提醒画师修改。
    根据线版稿选择适用的梨木板,并刨光、沙平。
    线稿勾在蝉衣纸上,再平整服帖地贴在梨木板上,这一工序极为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讲究指法、份量轻重,所以技术要求很高。
    “上样定终身”,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粘贴画稿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的重要性。不论墨线稿或者套色稿,在粘贴画稿时,先将同类的木版按照稿纸大小配料、刨平,并以平凿扦光,以达到平光细净为度。
    稿纸先与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纸四周和版面衔接处用铅笔打上四五个骑缝叉,以便粘贴稿纸时不会走位。然后用薄匀浆糊遍涂版面,迅速贴上稿纸。
    贴稿纸时用左手扦住稿纸,右手以小棕帚轻匀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来,刷时要求平服准确,丝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纸一经走位,刻版时无法纠正。
    而套色版贴稿纸比墨线版要困难的多,套色版是根据墨线版而来的,如果和墨线版有差错,印刷时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艺人中对于套色版上套与否,视为这行手艺中的第一个难关。
    首先,是用拳刀以四种刀法刻出线版。“发刀”是用刀在线条右边向内发划;“衬刀”是在线条左边相距约一分的地方所衬的一刀;然后用“挑刀”在发刀、衬刀和墨线间挑去木面,于是一根线条就刻出来了;线条刻出来后,到敲底前又必须先在线条着根处再复一刀,称为“复刀”,复刀要比前三刀吃力略深些,以便在敲底时既能顺利地敲出空间,又能保证线条根底的牢固。
    虽然使用的刀法不外乎这四种,但在刻的时候仍需视不同的情况而分别对待,且刻版的刀下功夫并不能完全用言语表达,其中的诀窍仍需刻版艺人在不断的钻研和苦练中得来。
    线条、点、面全部刻出后,需用弯凿、扁凿、剔空、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等刀具进行敲底、修整。铲底要求奏刀准确,铲底平整。
    有诀云“发刀准,挑刀狠,铲底轻”。其具体操作如下,先用“弯凿”剔去木版上的空间,再用“扁凿”凿平,接着根据空间大小的不同情况适用“大剔空”“二剔空”“韭菜边”“针凿”“修根凿”等敲底,最后用“扦凿”扦平版底。若有损坏,须及时采用补版工艺进行补版,补版工艺仍是相当精密的。
    根据线版,画师会进行分版。刻出线版后,应将分版稿选板、上样、刻制成色版。
    线版、色版全部完成后,要细心复查,有否失套、漏版、断线等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补版。补版时可以在需要改动处挖去一块,然后嵌入同形大小木片一块扦平,再依照原稿加以墨线刻画。
    经高手补版后,印刷时并无异样。补版的要求首先挖补的木版必须是同类质地,以求服平;第二,挖补后还应用小钉在四角适当地方钉牢;第三,在中央版面上挖补的块面形状较自由,而在边处挖补的形状必须呈梯形,否则容易脱落。
    套印工序包括看稿、上料、印线版、夹水、摸版、印套版、夹水。
    看稿分看墨线稿和看套色稿。看墨线稿时要注意检查墨线稿的布局、线条组织和粗细程度。
    墨线稿布局要丰满,便于印刷时刷帚平顺流畅的刷印,不致因版面空间大而碍滞手下动作或导致擦子不小心陷入版面凹陷处而污染纸面,造成印刷时所说的“打椿”。
    线条组织要疏密适度,线条过密处刷不清,容易起块,也会造成套印色彩时,色彩灰暗沉滞,线条过细不仅印不准确,也会造成套色后因缺乏明显的墨线分界而不能突出色彩对比的鲜明度,更加要避免桃花坞木版年画印刷艺人所说的“雨夹雪”,即大的块面和过细的线条混在一起,造成两不讨好的画面。
    看套色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色彩分布虽然多是满版,但必须做到不沉不闷,配色轻重要适当,色块处理既要满版,色距又要相近。反之,会造成色彩刺眼或污浊。
    印刷每手料为500张,要整齐地夹在印台的挠棍下。上料时,500张纸要先切光笃齐,靠左边,即靠按版片的边缘,要使之略有坡度,约在3045度之间为宜,坡势由右向左,这样上挠棍固定后便不易走位。
    印线版的黑色均为自己配制,要求色度饱和,印出效果应当准确、清楚、清洁。墨色要加胶处理,比例适当。
    在印线版或印套版的时候要求扦纸功夫,扦纸的紧或松、平或斜均会影响到印刷的准确度。一般都是在挠棍左边按上一块“衬板”,以帮助扦纸的角度和平稳度,不过最后效果仍决定在手中。
    老师傅扦纸,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松紧统一,五百张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注意版面的平准。刷帚功夫,刷帚使用时先在颜色盘内蘸色,落版时需用力较重,以便泼开颜色,敷满版面。
    接着既轻匀而又快速地遍刷版面,不等颜色稍干的时候便扦纸上版,使用擦子擦印。在刷帚刷版时,应防止由于颜色用得过多而溢成“色边”,即在版面边沿或溢到边外,或者淤塞成块;更应防止棕丝脱落而污染画面。
    总之,要做到画面上色彩的匀、准、洁、鲜四字的要求。擦子功夫,当扦纸上版后,随即擦子下落,由挠棍这边先轻轻地从右到左,再由中央向四周施展,以定版位,然后用重而灵活的力道擦出画面。
    要求既要均匀,又要根据粗细不同的色块的情况,使用不同轻重软硬的功夫去对付,以达到匀、准、洁、鲜的要求。
    印完线版,需先夹水20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墨色固定,并去掉一些水分。
    套色版要和墨线版结合的丝丝入扣,摸版是重要的一关。上下左右的部位要摸准。版片大的在版背四角垫以潮纸,版片小的用膏药肉,即中药店中出售的膏药原料粘住,均用小榔头敲移。
    在引刷进行中微有移动时,也需随时注意敲版校正。
    根据原定的色版工艺程序,特别是要采用环色版工艺的情况时,首先要设定印色版先后程序。一般先印红、蓝、紫,后印黄、淡墨。每印完一套版,都要采用夹水工艺过程。
    整个过程,要做到匀、准、洁、鲜的要求。忌失套漏印,忌重复线和色。
    每印一套色,纸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潮湿,不仅纸有伸缩性,色彩也容易潮湿,会影响下一套色彩的准确性,这就需要隔水处理。
    办法是每隔七、八张或十几张纸中间隔上一张干燥的纸板。隔水时间约为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但应注意时间不宜过长,纸上不应过干,否则第二套就印不匀甚至印不上去。
    因此,印刷这道工序,一手料,即500张纸,必须一手落成,不能拖延时日。最后一套的隔水时间应比分套时隔水的时间略长,待纸上全部隔干后下料。然后整理切齐,以待检验。
    将印好的产品认真检验,分出正品和次品。检查的范围是色彩的准确度和鲜明度、套印的准确性以及画面的整洁等。发现问题,及时修补,用手工补色或补版印刷。
    桃花坞年画的题材,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
    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
    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桃花坞年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美女画、装饰图案画、门画、农事画、儿童、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
    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雍正后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今天成了宝贵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色彩,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
    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已很少生产,但毕竟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故作为旧时主要民间美术样式之一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业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和研究桃花坞年画,对于发展的新的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
    桃花坞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作为一门工艺,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历来是有明确分工的,画稿、刻板、印刷流水作业。
    但把握这门技艺的人已经很少。随着桃花坞年画作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一个常设专业,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艺术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作成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主业之一。
    文化部门已经大力进行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的资料征集等工作,它将被建成传统木版年画的收藏、研究、保护基地。
    但由于传统艺术生存市场严重萎缩,木刻年画在民间的市场几乎接近于零,坚持年画创作的人员已经很少,后继乏人现状一时难以改观。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所以桃花坞年画的风格有着普遍的江南风格,十分的精细秀雅。
    桃花坞是江苏省苏州市以北的一个小镇。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所以桃花坞年画的风格有着普遍的江南风格,十分的精细秀雅。
    他的主题主要是以众多戏文故事、民俗生活、吉祥喜庆、驱鬼辟邪、花鸟蔬果等传统民间审美内容为主,各花看各眼,所以有很大一群人喜欢这种风格。大时代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