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七十四章 料器(4)

      常家制作的玻璃葡萄风格独特、技艺复杂,要经过熔料、吹珠、沾蜡、灌把儿、攒活、染色、上霜、制叶、拧须和组枝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
    其中吹珠、沾蜡、染色、上霜都是常家拿手的绝活儿,只传家人,不传外姓。由此其制作出来的葡萄各具特色,如《玫瑰香》深紫透亮,白霜尚存,颗粒饱满,含汁欲滴;《白马牙》一色碧绿,珠长粒疏,肥硕逼真,惹人喜爱。
    20世纪80年代初,常家唯一健在的传人常玉龄老人打破门户观念,开始招徒传艺,把绝技传给了许多外姓青年,使“葡萄常”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葡萄常”的传统品种以单串葡萄为主,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发展出了许多新品种,如壁挂葡萄、盆景葡萄、葡萄架、葫芦架以及其它多种规格的系列品种。
    大叔正在教一位年轻人“烧玻璃”,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棍,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
    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料器这门技艺,当时她根本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就跟料器这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的她带着两个儿子坚守在料器这门行当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
    刚入行的时候,邢兰香按照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师从田文元,三年出徒时,因为她勤奋好学,又喜欢这一行,所以技术已经很完善,喜欢钻研做一些复杂的料器,也不管级别和收入,在北京料器厂专捡复杂的活儿来干,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标兵,在1979年料器厂成立技术科的时候,她不出意外地进入了这个部门,与一众料器大师一起学习钻研,设计新的料器产品。
    她现在回忆起刚刚学习的那几年,也觉得真的不容易“工作环境不好,那时候都是用油灯,车间里都很脏,大姑娘也不能穿好衣服,怕弄脏,每天下班都是一脸油污。
    而夏天就更难熬,守着火炉子干活儿,特别热,身上都长痱子。”邢兰香告诉记者,当时和她一起进料器厂有26个年轻人,最后大概留下的不到10个,能坚持下来的都算对料器真正有兴趣的。
    但是虽然很辛苦,但是料器厂还是给予了邢兰香不少职业上的自豪感,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是厂子最红火的时期,当时北京料器厂每年有许多外宾来参观,因为跟其他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同,料器因独特的工艺,要求制作时间快,一般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作品,复杂一点的也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十分便于供人参观。
    而外国人也十分喜欢这种中国传统手艺,邢兰香现在还记得当时基辛格来厂里参观时还买走了一条龙。邢兰香如今回忆起那个时候脸上还充满满足的笑容,她说厂里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一千来人,加上一些厂外负责外包制作的足有三千多人。
    这样的繁荣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逐渐衰败,1992年的时候面临市场困境,北京料器厂施行了转产,绝大多数员工都转了行或者直接退休了,很多热爱这行的老工人都掉眼泪,打心里难过。
    邢兰香当时不到50岁,算得上是厂里的业务骨干,实质上也算是北京料器的传承人了,她当然也很舍不得,只是因为感情的缘故,她看着工厂销毁或变卖设备和工具于心不忍,自己把很多工具都留了下来没扔,办了退休就与北京料器厂作别了。
    没想到机缘巧合下,1993年一个美国人看中了料器产业,来北京开了一家外资企业,请邢兰香出山,邢兰香放不下这门手艺,决定到这家美资企业工作,带团队,教徒弟,设计新产品。
    当时她的退休工资只有200元左右,而这家企业给她开的工资是一个月一千多元,年终奖还有一万多,她对此十分满意。而美国人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每年出口大量的料器产品,这让邢兰香对于料器的市场也有了很深的感触。
    就这样过了大概十年,邢兰香再次迎来一次抉择。2003年的时候,在政府推动下,料器厂的厂房被改造成立了京城百工坊,邀请北京当地各行手工艺大师入驻成立工作室,料器厂的领导找到了邢兰香,希望她重新回来,因为除了她北京就没人能担得起料器这一行了。
    邢兰香经过思考,也面对着美国老板的加薪挽留,最终决定来到京城百工坊,一是报答北京料器厂对她的培养,二来是想为这门手艺的继承多做点工作。
    到了百工坊后,她的两个儿子刘宇和刘星也开始正式从事料器这一行,他们打小就在料器厂玩耍,都接触过料器,所以上手也快,一家人以工作室为依托,开始打造料器邢的品牌。
    为了立足,他们开始创新料器行业,最主要的就是开拓了“私人订制”的模式,根据客户的要求,要么是照片,要么是样品,甚至一句话的描述,邢兰香也会尽量满足,邢兰香说料器这一行手艺,做人物是最难的,她对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几十年创作中突破了做人的难关,“从来没有人退过货,都很满意”。
    顾客除了北京当地的还有很多外地的看到介绍专程来北京制作,甚至有不少来自国外,邢兰香告诉记者有很多日本人看上了料器的色彩和质感,专程来找她做和服上的饰品。
    “料器自明末清初就开始出现,到康熙年间兴起,那时候紫禁城里成立了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作料器。”邢兰香向记者介绍,当时料器是皇室专用,民间是不允许制作的,跟其他当时的工艺品相比,料器色彩丰富又鲜艳,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后来进入民间后迅速走红,而北京料器自然而然就带上了皇家风格。
    料器分三大类,分别是料兽、料花和料珠。顾名思义,料兽就是动物造型的料器,料花则是花卉,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其实技术含量是最入门的,因为是用一些很简单的料器片拼装起来的,而料珠则主要是像官服上配搭的朝珠。
    制作料器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火的高温熔化材料,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塑形,完成之后冷却即成产品,工具也就一些镊子剪刀一类。
    听说去料器仿佛很容易,但其实却是一门相当不易掌握的手艺,古时称“火里求财”,因为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造型,所有的活儿都得在脑子里,很难修改,而且废品率很高。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料器这门技艺,当时她根本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就跟料器这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的她带着两个儿子坚守在料器这门行当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
    刚入行的时候,邢兰香按照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师从田文元,三年出徒时,因为她勤奋好学,又喜欢这一行,所以技术已经很完善,喜欢钻研做一些复杂的料器,也不管级别和收入,在北京料器厂专捡复杂的活儿来干
    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标兵,在1979年料器厂成立技术科的时候,她不出意外地进入了这个部门,与一众料器大师一起学习钻研,设计新的料器产品。
    她现在回忆起刚刚学习的那几年,也觉得真的不容易“工作环境不好,那时候都是用油灯,车间里都很脏,大姑娘也不能穿好衣服,怕弄脏,每天下班都是一脸油污。
    而夏天就更难熬,守着火炉子干活儿,特别热,身上都长痱子。”邢兰香告诉记者,当时和她一起进料器厂有26个年轻人,最后大概留下的不到10个,能坚持下来的都算对料器真正有兴趣的。
    但是虽然很辛苦,但是料器厂还是给予了邢兰香不少职业上的自豪感,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是厂子最红火的时期。
    当时北京料器厂每年有许多外宾来参观,因为跟其他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同,料器因独特的工艺,要求制作时间快。
    一般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作品,复杂一点的也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十分便于供人参观。
    而外国人也十分喜欢这种中国传统手艺。
    邢兰香如今回忆起那个时候脸上还充满满足的笑容,她说厂里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一千来人,加上一些厂外负责外包制作的足有三千多人。
    这样的繁荣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逐渐衰败,1992年的时候面临市场困境,北京料器厂施行了转产,绝大多数员工都转了行或者直接退休了,很多热爱这行的老工人都掉眼泪,打心里难过。
    邢兰香当时不到50岁,算得上是厂里的业务骨干,实质上也算是北京料器的传承人了,她当然也很舍不得,只是因为感情的缘故,她看着工厂销毁或变卖设备和工具于心不忍,自己把很多工具都留了下来没扔,办了退休就与北京料器厂作别了。
    没想到机缘巧合下,1993年一个美国人看中了料器产业,来北京开了一家外资企业,请邢兰香出山,邢兰香放不下这门手艺,决定到这家美资企业工作,带团队,教徒弟,设计新产品。
    当时她的退休工资只有200元左右,而这家企业给她开的工资是一个月一千多元,年终奖还有一万多,她对此十分满足。
    而美国人的生意也越做越好,每年出口大量的料器产品,这让邢兰香对于料器的市场也有了很深的感触。
    就这样过了大概十年,邢兰香再次迎来一次抉择。2003年的时候,在政府推动下,料器厂的厂房被改造成立了京城百工坊,邀请北京当地各行手工艺大师入驻成立工作室,料器厂的领导找到了邢兰香,希望她重新回来,因为除了她北京就没人能担得起料器这一行了。
    邢兰香经过思考,也面对着美国老板的加薪挽留,最终决定来到京城百工坊,一是报答北京料器厂对她的培养,二来是想为这门手艺的继承多做点工作。
    到了百工坊后,她的两个儿子刘宇和刘星也开始正式从事料器这一行,他们打小就在料器厂玩耍,都接触过料器,所以上手也快,一家人以工作室为依托,开始打造料器邢的品牌。
    为了立足,他们开始创新料器行业,最主要的就是开拓了“私人订制”的模式,根据客户的要求,要么是照片,要么是样品,甚至一句话的描述,邢兰香也会尽量满足。
    邢兰香说料器这一行手艺,做人物是最难的,她对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几十年创作中突破了做人的难关,“从来没有人退过货,都很满意”。
    顾客除了北京当地的还有很多外地的看到介绍专程来北京制作,甚至有不少来自国外。
    有很多日本人看上了料器的色彩和质感,专程来找她做和服上的饰品。“
    料器自明末清初就开始出现,到康熙年间兴起,那时候紫禁城里成立了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作料器。”
    当时料器是皇室专用,民间是不允许制作的,跟其他当时的工艺品相比,料器色彩丰富又鲜艳,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后来进入民间后迅速走红,而北京料器自然而然就带上了皇家风格。
    料器分三大类,分别是料兽、料花和料珠。顾名思义,料兽就是动物造型的料器,料花则是花卉,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其实技术含量是最入门的,因为是用一些很简单的料器片拼装起来的,而料珠则主要是像官服上配搭的朝珠。
    制作料器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火的高温熔化材料,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塑形,完成之后冷却即成产品,工具也就一些镊子剪刀一类。听说去料器仿佛很容易,但其实却是一门相当不易掌握的手艺。大时代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