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唐枫也只能陪着他苦笑了一下,作为监军他的权力其实也不是太大,若不是之前有孙承宗的支持的话,恐怕也没有影响军中决定的能力。现在高第已经掌握了最为要紧的军中将士的升迁大权和粮饷大权,他想再靠着之前孙承宗带给他的影响力来行事只怕是很难了。何况高第手握朝廷的公文,更是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唐枫更加没法反对了。如今只能寄希望于高第能听取劝告,改变主意了。
正当唐枫二人还在想着如何能使高第收回成名的当口,金人的再次出兵却让辽东的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第144章 锦州再易手
以努尔哈赤的本意,是想在完全入冬之后,无须再放牧和狩猎之时再进攻明军所占领的辽东地区,但是今年对女真人的天灾的进一步加深使得他不得不决定早上几日出兵了。在今年春季时,金国的大片地区都受了干旱,无数的牛羊等牲畜无法成活,现在刚进了冬季,气温就骤然下降,又一次冻死了许多没有丝毫准备的牧人的牛羊。
两次灾劫同时爆发,终于使得金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在下面各部落的酋长集体进言,再加上其他带兵的将领一致要求下,努尔哈赤终于决定攻打辽东,将自己遭受到的灾难转嫁到汉人百姓的身上。而之前大败而回的那几千人马也带来了一些消息,使他知道了锦州如今的局势,明白现在攻打锦州城是个恰当的时候。
这次努尔哈赤决定动用举国的兵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场大胜。但是因为女真各部落的人马因为各自放牧的关系并不在一起,所以想要将人马都聚集起来也要花上一些时间,而女真人又不愿意再干等下,所以最终他决定让自己最为信任的儿子——皇太极带五万精锐攻向锦州城。最好是在他将其他各旗人马都会聚一起时,能直接进驻锦州城中。
这五万人马其中有努尔哈赤最为看重的正黄旗的人马,也有当日阿敏战败后被迫交出的镶蓝旗的人马。前者是拱卫大汗以及都城沈阳的金军中为强者,而后者却是一心要洗刷之前战败的耻辱而同仇敌忾之人。有了这两支无论是士气还是战力都极其高涨的人马在手,皇太极对此次攻打锦州城也是充满了信心。
五万金兵一路南下,发现原来还想对之发起突袭,使之无法向锦州城示警的要塞堡垒之中居然空无一人,这让皇太极大为错愕,然后便是大喜:“哈哈,明军居然只守在锦州城一地,我们想要取下它来就更为容易了!”他立刻就下令人马全速前进,务必在明军还没有发现自己到来之前就兵临锦州城下。这命令也正合想要洗刷耻辱和一心立功的所有人马的心意,五万骑兵在换乘着坐骑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杀到了锦州城下。
一切真如袁崇焕所担心的那样,因为没有了前面的关隘回报军情,所以当守城将士看到突然杀到的大量金兵,就立刻慌了神了。他们毕竟不是孙承宗培养出来的辽东的原有驻军,虽然曾上过沙场但却还没有遇到过如此声势的骑兵队伍。所以他们很明智地选择了死守在锦州城里,然后一面点燃烽火以求救,一面还派出了轻骑往后去求救。这却放过了一个唯一能将战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机会,没有趁着敌人立足未稳的时候先攻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也好在这些将领的胆小,所以才没中了皇太极的计。作为金人中最善于用智谋破敌的人,皇太极不可能犯下这么大的错误,他在扎下营来时,已经在左右两边埋伏下了不少的人马,一旦明军出城来战的话,恐怕就要落进他的陷阱,受到不小的损伤了。
可是众金兵在准备了一夜之后却没有明军出城来攻,这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了。就他们所知道的军报来看,守城的明军人数当在三万人间,有这兵力是足够与自己一战的,怎么对方却只是龟缩在城里呢?皇太极得出了两个推论:一是明军的将领看穿了自己的策略,不敢冒这个险,二就是对方没有胆量出城一战。
无论是哪个原因,皇太极都认为这是明军胆怯的一种表现了。所以在让众人歇息了一夜之后,他便立刻发起了对锦州城的攻击。他要在努尔哈赤带着人马来到之前,取下锦州城,这样才不枉父亲将先锋重担交托给自己。
不过这锦州城的坚固还是出乎了金兵的预料,他们虽然连踏蹶箭这等攻城的利器都用了出来,但是城中的守军却依然能紧守门户,不让金军有一丝的机会。围城三日,金兵已经战死了近千人,但是攻上城头的次数却是寥寥可数。而那为数不多的几次攻上城去,都被城上所布的火枪兵给硬生生地打了回去,反而折损了好些人马。
不过这也是因为皇太极不肯将所有的兵力都放进去的缘故,如果他肯如阿敏一般将所有人马都投放了进去的话,只要四面城墙同时攻打,明军就难免顾此失彼。可是他却不是阿敏这样的只知逞一时之快的人,他清楚虽然攻下锦州城很是重要,但是却也不能有太大的伤亡,不然下面的城池想要攻下来就难了。而且他也吸取了之前阿敏战败的教训,为了防止明军的援兵突然杀来,他总是将大半的人马留在中军大营里,只派了一万五千人轮流进攻城池。
就因为他的谨慎,所以才使得锦州在面对五万金兵时依然能够抵挡住,但饶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里守军的心情已经越发的紧张了。城中守军除了军心不及原来孙承宗麾下人马之外,就连武器也不如。他们不但没有攻守的利器红夷火炮和三眼火铳,就连那明朝自己所造的大将军炮也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运来。眼看着金军不断地被杀退后又攻了上来,就只能靠着士卒硬顶,或是等他们到了城上后用火枪将他们打下去,这种无奈的战术就连一些将领都没有丝毫的把握能坚守城池多久。要不是明朝律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一旦将领弃城而走杀无赦的话,他们早就趁着金兵没有围城而从南门逃跑了。现在他们却只能在煎熬中等着援军的到来。
皇太极骑马站在大军中间看着又一波的金兵被杀得退了下来,眼都没有眨上一下。他已经看出来守城的明军军心已经开始动摇了。这次虽然攻上去的金兵在兵力上不见增加,但是明军将他们打退的时间却比两日前长上了不少,他猜想是城中守军的火枪火药即将用磬,无以为继,他知道战争的平衡已经划向了自己这边了。但是他还没有为此感到高兴呢,旗下的一些将领便来请求出战了。
其中尤其以原来阿敏手下的镶蓝旗下的诸多额真最是急切,他们现在可好似在戴罪立功啊,怎么可能再这么耗下去呢?听了众人的请战言辞之后,皇太极也皱起了眉来,他能够理解这些人立功心切的心思,但是此时让他们全部参与到进攻里去却与之前自己的打算不相符合。所以在权衡再三之后,皇太极取了个折中的法子,就是让他们带了人马攻城,正黄旗的那两万多人马便留在了原地。
这些镶蓝旗的人马比之正黄旗的金兵更为急切,所以他们的攻势比之前更为猛烈。在又过了一日之后,城中明军的抵抗已经再弱了几分,现在只要金军倾力一击,锦州城便要再度被破了。城里的守将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人人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难安,总是遥看着南面,希望援军快些到来。但是现实却很是残酷,南边没有一点兵马来援的迹象。
此时皇太极在城外也很是奇怪,为什么明军会没有援军到来呢?如果说他们是怕自己在路上有着埋伏的话,也应该有少量的人马来作试探啊,难道明军已经放弃了锦州了吗?在有了这个猜想之后,皇太极再结合之前得到的情报,以及锦州城外的堡垒中没有布下人马这一点怪事来分析,他终于得出了断言:“明军在我们来攻锦州之前就已经有心放弃了锦州城。所以此次他们是不会再有援军到来了。传令三军,明日发起总攻,一举破城!”
次日一早,金兵便开始了明军最是害怕的四面同时攻城,无数的利箭划过了长空,射进了城里,五万金兵如潮水一般杀了上,这一下城中原来就已经胆怯的明军更是手脚僵硬了。最有威慑力的火枪在连日来的消耗之下也因弹药告罄而成了烧火棍,所以明军在抵挡了不到一个时辰后,终于无法再次将攀上来的金兵杀退,反而因为顾此失彼而让金兵从四面城墙处不断从下冒上来,最终西北面同时失守了。
在打开了缺口之后,明军的防线就终于崩溃了,在与金军相对肉搏的过程中,明军不断倒下,然后是城门被杀进来的金兵从里面打开,更多的骑兵呼喝着如旋风一般地杀了进来。那守城的明军想要反抗却也已经没了办法。
眼看着锦州城已经陷落了,守城的将领眼见事不可为,只得带着剩余的万许人马从南门冲杀出去,往南逃去,他们已经尽了全力了。对此皇太极也不急着斩尽杀绝,而是在派了一支骑兵衔尾追杀后,便让人清点城中的粮草物资,以为后用。
“果然如我所料想的一样,明军没了孙承宗的坐镇,在防御上已经大不如前。下面的城池除了那山海关外论坚固尚不如这座锦州城,我们这次说不定能攻破山海关杀到中原的腹地去了!”想到自己将带着人马在中原痛快地劫掠,皇太极便大为兴奋,同时对今后的战事也大增了信心。同时他手下的将领也有了如此看法,甚至有那镶蓝旗的人更是立功心切,主动要求皇太极派遣自己尾随那逃亡的明军,趁势多取几处城池。
但这时皇太极却显露出了他谨慎的一面,他并没有被取下锦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勒令所有人马都留守在城中,然后派人向后方的努尔哈赤报捷,等到后续人马到达之后,再对辽东其他的城池发起进攻。因为他知道,此时自己手中的久战之军恐怕无力一路杀到山海关去,如果硬要攻打的话只怕反而会落败,所以索性就等候大汗率大军赶来后再作决定,反正拿下锦州城的功劳是逃不了了。
第145章 原来是他
“高大人,不知我们何时才能派人马前去救援锦州城,末将麾下的将士已经几次三番向末将进言了。”一名黑面将佐急切地问着坐在上面满脸倦容的高第,这已经是今日第五个来见高第,请求他让自己带兵出战的将领了。
高第强行按压住倦意,喝了口茶提了提神后才道:“关参将你不要性急,此次金兵势大非比寻常,我们可不能仓促间就派了人马前去救援,好歹也要有个统筹的计划,将人马都调配得当之后才可出兵,所以急不得。”这样的回答这些日子来高第也说了不下数十次了,所以虽然人已经很是疲惫了,他依旧能够说出这一番话来。
这位关参将却是不依不饶,大声道:“可是高大人,再如此下去对锦州可很是不利啊。据那来此求援的骑兵所言,这次建虏攻城者可有五六万之众啊,若我们不赶快前去救援的话,只怕他们未必能守住门户,锦州位处要冲可不能丢啊。”
高第道:“这个本官也想到了,但是此次金兵下了这么大的本钱,所图一定不小,本官身为辽东经略不能只顾这一座锦州城而将其他几处城池中的人马都抽调一空。不然若是锦州守不住的话,我们的大军又失去了地利之便,想要与金兵一战可就太难了。”高第的话语中已经带着些微的不耐烦了,他没想到这么一个参将就敢如此质疑自己的决定。
关参将却没有发现这一点,他想继续劝说高第,让他早些发兵,但才刚开口叫了声“大人”就被高第打断了:“好了,本官自有打算,你不必多言了。这锦州也是我辽东的城池,丢了它朝廷要怪罪的也是本官,难道你以为本官心里不急吗?”说着他一挥手道:“你回去吧,本官要歇息了。”见这人如此不识好歹,居然一味地劝说自己,高第终于拉下了脸下了逐客令。关参将这才省起此时已经太晚了,在行了礼后便退了出去。
看着关参将很不情愿地退出了大堂,高第才吐出了一口气,他实在没有想到这辽东的各级将领在听闻有战事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不过他却已经决定了不会发一兵一卒的。其实在刚接到锦州被攻的军报时,他还是和其他的将士一样立刻就想到带兵前去救援的,毕竟锦州地处要冲,只要有它在明军的掌握之中就能保后面的城池不受金兵的侵扰。但是之后高第却知道了此次金兵攻城的竟有五万之众,这才让他心生恐惧。如果所有的人马都赶去救援锦州,而最终一旦失利的话,只怕金兵便会长驱直入了。
在与自己带来的几名幕僚商议了半天之后,高第终于决定不动一兵一卒,前去锦州。如果这次锦州能守住便罢了,若是不能,自己便要想法子将人马都调回到山海关来了。反正之前自己就有了这方面的打算,而撤回各城池在外的人马也是为了有这么一日。可是他怎么也没有算到将士们给自己的压力会如此之大,他们每日里都有人上门来求战,自己只能以种种的借口进行推脱,几日下来,连他都快找不到更为合适的理由了。
“如果明日再有人来请战的话,我便假意先答应了他们,到时再以粮草不济为由再拖上几日。以往常金兵来去如风的战略来看,他们此次攻打锦州城也不会旷日持久的,只要再过上两日他们便会退兵了。如果锦州真的守不住了,后面各处城池中的人马未动也能守得一时。”高第躺在炕上思索着应对众将领的策略,虽然心中已经有了锦州一旦失守的想法,但就他所见过的锦州的城防,还是不认为金兵真能攻破它。他甚至有些得意于自己之前的决定,将锦州城外堡垒中的人马都调回了城里,不然那些人可就全部要遭殃了。
心中带着些许的得意,高第便睡了过去。但是没过一会儿,就有人拍起了他的门来:“大人,大人,大事不好了!”听到这声音是自己的一个亲卫所发,高第立刻就从炕上起身,披起了一件棉衣后才打开了门来,门外寒冷的北风夹着几片雪花扑到了他的脸上,使他不自禁地打了个寒噤,同时心里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看着那亲卫道:“出了什么事?”
“有人来报,说是锦州守将吴杰带了败军退到我们关下了,说是……说是锦州在一日之前就被金兵给攻破了,三万大军折损了两万有余!”那亲卫结巴地说道,显然他的内心也无法接受这么一和残酷的事实。
“什么?”高第惊骇莫名地叫道,只当自己是听错了。但当那亲卫再重复了一次之后,才终于知道自己所听到的是真的。他一把推开了挡在门前的亲卫道:“那吴杰在哪,你速带本官去见他。”说着急步便往外走去。
虽然在这个指挥所的大堂中生着碳火,门窗也是紧闭的,将外面寒冷的天气隔绝掉了,但是高第却依旧觉得遍体生寒,他的对面便垂手立着一名狼狈不堪的将领,他正是吴杰。当吴杰将锦州城被金兵攻破的详细经过说出来后,高第觉得自己是在寒风中了。他这时才知道原来金兵的战斗力比自己所知道的更为强大,锦州城居然就在他们攻打了五六日后便失陷了,那其他城池的人马不是更难守了吗?“不行,我必须将所有的人马都调回到山海关,只有当我们在兵力上占着优势,又有坚城为凭之下才能与这些金兵抗衡!”高第在心里盘算着,同时他也在想着一个能让众军听令后撤的借口。虽然他是如今辽东军政的一把手,但终究掌权时日不长,没有一个适当的理由还未必能让众军完全听令退兵。
“大……大人”见高第在听完自己的描述后一言不发,脸色阴沉的模样,吴杰心下就更为忐忑了。他这次丢城的罪名是跑不掉了,他只想能够留条性命,但见上面的高大人这表情,似乎很是震怒,在没有了后路的情况下,吴杰只得道:“大人,这实在是因为金兵势大,他们来攻的人马实在太多,末将麾下的将士拼尽全力也抵挡不住,才使锦州……”
“金兵势大……”高第在心中一转,突然就有了一个计较,他缓和了一下表情道:“本官也知道你们是尽了力了,不过其他人却未必能如本官一样能明白你们的苦衷。本官也想救你这一次,你若真想活命的话,就照本官所说的去做。”
一听这位高大人居然肯救自己,吴杰立刻跪了下来道:“只要大人肯出言相救,便是末将的再生父母,大人但有吩咐小人一定照做!”
高第看了看四周,发现只有他们两人时,才走到吴杰跟前,将他扶了起来,然后在他的耳边小声地说出了一番话来。好半晌后,吴杰才惊惧地道:“大人,这么做不是慌报军情吗?这可是大罪啊,末将……”
“你若不这么说的话,如何能将罪名撇轻一些呢?如果你不想这么说的话,本官只能照实向朝廷奏报了,到时候你也必会受到败军弃城之将应有的对待的。”
“我……”吴杰在犹豫了好一阵后,才点头道:“那就一切全都依赖大人了……”他的话才刚落下,那紧闭的房门就被人从外面推开了,山海关中的将佐在赵率教的带领下也急急闯了进来,更有性急的也不见礼,张口就问道:“锦州怎会如此容易就失守了?”
宁远城中,唐枫和袁崇焕都呆楞地看着眼前的一道军令,脸上阵青阵白。这是高第以辽东经略的名义让人快马送来的的军令,上面除了写着锦州城失陷的事情外,更提到如今金兵势大,为了保存兵力守护好京城的门户,命所有人马都从各自的驻地撤出,退军到山海关与那里的人马一道守关。至于各城池中的百姓,也让他们赶快随军撤退。
袁崇焕沉着脸半晌后才冷声道:“什么金兵有十万之众,为了守住门户必须集中全部人马?这分明就是托词,他吴杰在从我们城下走过时我就问过,金兵最多不过五万人马,而且已是久战的疲兵。我们岂可因此而弃守所有城池呢?”高第和吴杰都忘了一件事,败退的人马是从宁远过来的,他们早就知道了锦州战事的详细情况,怎么会被这个谎话所骗呢?可是现在军令已经下达了,袁崇焕却也一时拿不定主意,自己究竟该怎么办才好。
“逸之,你说我们该如何是好?”袁崇焕转头看向身边的唐枫问道。却发现对方依旧是一脸的后悔,在过了良久后才听他喃喃地道:“原来是他!我只当那人是王化贞,所以才会狠下杀手。想不到这人不是我一直防备的王化贞,而是他高第,这个我并没有多做防备之人……”
第146章 抗命
使袁崇焕得以流传千古的宁远城保卫战的起因便是明军的大撤退,最后只有他一人带着一万多人坚守在孤城之中,最终凭借着火炮将努尔哈赤击伤而取得了胜利,这件事情对看过史书的唐枫来说印象是很深刻的。而他穿越到了这个明朝的末期时更是仔细地想过,只记得当孙承宗被朝廷召了回去之后不久,明军就被继任的辽东经略给下令退到了山海关。但唐枫毕竟不是历史研究者,当然不可能去记住这个继任者的名字,那时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天,会来到明末的辽东。
所以当王化贞来到辽东后,唐枫的心里一直就存着小心,生怕他真如历史中的记载一般下令退军,这对明朝的边境来说可是一场灾难。而他心里的担心更使得他在见到王化贞上奏的奏疏时到了顶点,为了防患于未然,唐枫只得狠下杀手,除了这个威胁。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直到高第的这道军令传来之后,唐枫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判断错了,这个胆小怯懦,只知守在山海关里的人是高第。其实在之前高第做出种种调度的时候,唐枫就应该看出一点端倪的,可他因为杀了王化贞觉得已经清除了威胁而有些大意了,所以便给了高第这么多的机会。现在一切却已经成了定局,辽东的局势依然如史书上描述的一般发生了。
袁崇焕并不了解唐枫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当他也是因为无法接受这道军令才乱了心神,忙又叫了他几声,这才将唐枫从自己的思绪里拉了出来。见唐枫恢复了过来,袁崇焕才问道:“逸之,你说我们是否该听令后撤呢?”
唐枫看着袁崇焕的眼睛,好一会后才道:“看来你和我的想法是一样,并不想就此舍弃这宁远城。”他如此说一半是看出了袁崇焕的心思,另一半也是根据历史来猜度的。
袁崇焕一声苦笑道:“我有这个心思又如何?军令如山,而且他高第也是有着合理的借口的,若我们不遵令退军的话,恐怕不单是要孤军面对建虏的攻击,而且到时也会受到朝廷的怪责,实在是很难哪!虽然事实上金兵只有五万人马,但是朝廷可不会将此事看得太重。”
唐枫也无奈地叹了口气,难道这次因为自己的介入不但不能拯救辽东的局面,反而连最后的抵抗都不存在了吗?他觉得很是不甘心,他一定要想法子将宁远城守住。正当他绞尽脑汁地想着法子时,袁崇焕又一次看起了那道军令,突然他双眉一挺道:“我有一个计较,或可拖延一段退军的时间。”
唐枫立刻看向了他道:“你且说来听听?莫非你想借助军中将士们的意思吗?虽然这样一来或可将你我的干系撇清,但是却有些对不起那些将士啊。”
“不,我所说的并不是这个法子,而是一个更好的办法。”袁崇焕说着将那道军令移到了唐枫面前,指着其中的一处说道:“逸之你看,这军令中有言让各城的百姓也随着守军撤回山海关去,这便是我所指的借口了。”见唐枫还是有些不解,他便耐心地:“百姓想要离开家园迁去他处可比不得军士那么容易。他们有的是不肯丢弃的家什,而且行动速度也远没有军队快,我们大可以此为借口向高第请命断后。我宁远城乃是除了锦州后最前面的一座城池,为了掩护那些百姓离开,我们守在宁远城里也是份属应当的。你说此法可行?”
“不错,这确是一个不错的借口!”唐枫连连点头,“事不宜迟,我们这就联名写上奏报吧!”唐枫说着便从旁取过了纸笔写了起来。
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唐枫二人才走出了指挥所,去到军中查看,看看守城的将士们的态度如何,是否因为锦州的丢失和有撤退的军令传来而士气不振。他们才踏到外面,就见祖大寿、王凯等一班将领都匆匆地赶了过来,见了他二人后,祖大寿便立刻问道:“大人,那叫我们撤回山海关的传言可是真的吗?”
发现众将甚至一旁的卫兵都看向了自己二人,人人都满是关心的神情,袁崇焕只得点头道:“不错,经略高大人的军令已经送到了我们的手上。”
“大人,你打算如何?可……可是打算听令撤军?”王凯有些紧张地问道。祖大寿和其他人虽然没有问话,但看他们眼巴巴望着二人的神色,这些人也和王凯有着一样的问题。袁崇焕看了看四周,见并没有外人,才一摇头道:“本官为朝廷所信任做了这宁远道,就没有敌人害不曾来到就逃跑的想法,即便是死,我也要死在宁远城中。”
听他说的如此决绝,那些将领才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但随后,又有人问道:“可是大人,军令如山,我们真能抗命行事吗?”
袁崇焕看了众人一眼后道:“本官誓与宁远共存亡,若你们不敢抗命的话,我也不会勉强的。我只能告诉你们,此事我已经有了应对的法子了。”
一边的唐枫也开口道:“你们放心吧,只要我们宁远城上下一心,要守住此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朝廷的怪罪,自有我与袁大人来应付!”见两名大人都这么说话,那些心中忐忑的将领才安下心来,在袁崇焕的一声令下后便都各自回营了。
刚将这些人说服,又有一大批的百姓跑了过来。当先的几名老人看到袁崇焕就跪了下来:“袁大人,我们好不容易才重回家园,可不想再失去它了,还望袁大人为我们做主啊!”
袁崇焕一面将人搀扶起来,一面又将之前的话说了一遍,然后道:“大家放心吧,我宁远城中的人马有多半是辽东男儿,断无放弃我辽东城池的可能。本官在此说上一句,即便城中只剩我袁崇焕一人,也誓死守城!”
就这样,袁崇焕和唐枫二人一边在城中查看军情,一面又要安抚军心民心,几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这一切随在唐枫身边的吕岸都看在了心里,他看唐枫的眼神中不自觉地多了几分崇敬,同时也有些茫然和不解。
高第在接到唐枫他们的书信后,也沉默了好一阵子,他虽然感到这两人不肯退军是对自己这个三军统帅的藐视,但转念一想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这百姓和各城的军队要撤回来的确需要一段日子,有宁远城的守军在那里守着也是一个方法便也就随他了。
可在几日之后,高第却也发现了一个不对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见到一个宁远城的百姓退回来,此时其他城池的守军和百姓已经在他的强压之下撤回了大半了。如果真如袁崇焕他们在信里所说的,那为了能及时撤军回来,他们便会安排城中百姓先行南返,但现在的情况却是不见一人。“难道他们真想抗命吗?”高第对此开始产生了怀疑。
在又过了一日之后,高第终于忍不住了,命人下了最后的命令,让宁远的守军不必再留守城中,火速撤回山海关,与这里的人马一道守关。为了让他们能够听令行事,高第还以军饷为威胁,若他们不遵此令,便断了宁远城中的粮草。
其实这段日子里唐枫二人没有少劝那些宁远城中的百姓离开城池往南去山海关,但是这些百姓却怎都不肯离开,他们都说此城便是他们的家,不肯背井离乡。看着百姓也自发地在为城墙进行着加固,唐枫二人只觉得肩头的担子更为沉重了。
所以当高第派遣的人送来最后的军令时,两人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将之弃在了一边。现在的他们已经不光光是为了朝廷在守宁远城了,更多的是为了城里的百姓。
因为城中军队不肯退却,使得周围一些百姓也赶了进来,一时间整个宁远城中便有了近七万的人口,虽然真正能一战的还是那两万许明军。
人一多,城中粮草的消耗便大了起来,看着粮仓中的存粮越来越少,袁崇焕的脸色开始凝重了起来,看来高第真的打算不再将粮草调派到宁远城来了。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都不用金兵前来攻城,光是饥饿,就能催垮这座城池了。
“逸之,现在我们可陷于两难的境地了。若是现在退军的话,若让建虏知道了消息追杀上来这些百姓可就有难了。但若不退军,只怕我们也支撑不了几日了。”袁崇焕很是为难地看着眼前的粮仓说道。
唐枫也很是心焦,半晌后才道:“我看如今只有从他处征调粮草了。”如今的他对高第可没有任何的幻想。
“这谈何容易啊,先不论从哪里运粮食来,即便有粮食也要经过高第所在的山海关,而金兵一旦攻城的话,恐怕粮草也运不进来了。”袁崇焕不无丧气地说道。
第147章 备战
听他这么一说,唐枫也没了主意,他只得安慰地一拍袁崇焕的肩膀道:“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一心为国,苍天必然不会待薄我们,看着我们困守孤城饥饿而死的。”以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唐枫是不信鬼神的,可经过灵魂穿越转世之后,他却知道这些说法还是有的。但是进士出身的袁崇焕对此却是将信将疑,为了不惹起城中军民的慌乱,他才没有再说什么。可他的心里却已经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了,毕竟数万人的生死系于他一身,可不是光凭一句为国守边就能遮掩过去的。
其实历史上袁崇焕之所以强自守在宁远是为了救那些还来不及逃走的百姓,或许当时的他也没有多加考虑。可现在的情形终究是有些不同了,他们尚有时间撤走,虽然对高第的这个决定很是不以为然,可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他也无法一意孤行。
两人在城中各处巡查了一番后,唐枫便单独走开了,他必须静上一静,仔细想想历史上的宁远城是靠着什么守下来的。这么一面想着,一面信步而走,唐枫不自觉地就来到了宁远城的城南,看着城墙后面浩瀚的海面时,大半年前自己与孙承宗的对话跃入了他的脑海:
“那若敌人不打而是围困呢?要知道这城池在此地可是孤城啊,若建虏铁了心只是围城,将我城中军民困死其中,你又待怎么办?这城里的军粮可并不充足啊。”这是孙承宗当时所问的话。
“大人你忘了下官之前提到过这宁远城的南首靠着海吗?这便是这宁远城得天独厚的所在了,也是可以坚守的保障。建虏的骑兵虽然厉害,但是他们总不能跑到了海面上去,到时我辽东的人马只须通过船只,便能将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送到城里来,即便是敌人围城再久,也无法让我守城的将士心慌的。”这是自己当时的回答。
几个月过去了,唐枫因为要与王化贞斗,要坚持守城,所以便将之前所说的话给忘记了,但当看到这里的海面时,他却记起了自己之前就有的打算。“对,就是从海面上将粮食运了过来!到那时,便是金兵围城一年,我们也不必担心了!”想到这里,唐枫皱了多时的眉头终于松了开来,他立刻转身,就往城中走去,去将这个对策告诉袁崇焕。
“你是说通过海运将粮食从他处运来?”袁崇焕在听了唐枫的话后也是精神为之一振,眼看着已经没有了办法,却又多了这么一条对策,如何能使他不喜。
唐枫点头道:“不错,只要能说动朝廷,从他处调粮由海上运来,我们宁远城便不会缺粮了。即便金兵将我们困在这里,也无法派兵去到海上进行拦截!”
“这倒确是一个能解缺粮危机的好办法,只是朝廷如何肯信你我之言呢?”袁崇焕在喜悦之后,却又想到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确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在抗命,朝廷如何能信了他们的话呢?高第到时候一定会向朝廷奏禀此事的。
这一点就不是通过某些历史事件就能解决的了,因为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些变化了。但是唐枫却已经有了应对之法,他一笑道:“那就得借助孙大人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了。我们只要着人赶去京城,将辽东的局势和难题转告孙大人,让他在京中为我们筹谋,我想以孙大人在朝中的威信以及皇上向来对他的信任,此事大有可为。”
袁崇焕却还是心有疑虑:“大帅他如今只能保得自身,如何能劝到皇上?”
唐枫一笑道:“这我已有打算,只要元素兄你肯信我,我就一定能使粮草在半月之后运来我宁远城。你可肯信我这一次?”袁崇焕看着唐枫自信满满的笑容,不知为什么对他很是放心,在半晌后便一点头道:“好,我便信你之言!反正如今再想撤出城去也有一定的风险了。只是你打算派什么人去见大帅呢?”
唐枫一笑道:“这个我早已有了打算,不过现在我却还得卖个关子。”
在将袁崇焕说服之后,唐枫便将吕岸叫到了自己的跟前,看着他道:“现在我有一件要事命你去办,希望你莫要让我失望!”吕岸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唐枫便将两封信取了出来道:“你将这两封信通过我锦衣卫的途径送去京城我的家中,可能在三日内传到吗?”吕岸在看了唐枫一眼后才一点头,接过了那两封书信。
唐枫见他既不问自己什么,也没有一丝犹豫,反倒有些好奇了,问道:“你怎的不问我此信有何用意,还有……”
“我懂得大人你的心思!”吕岸终于开口说话了,他的原来严肃的脸上露出了崇敬之色:“这段时日里卑职已经将一切都看在了眼中,知道大人是想守在宁远抵抗建虏。大人如今身为监军,又是我锦衣千户依旧能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实在让我佩服。从今日起,大人但有吩咐,卑职就是粉身碎骨也会帮着大人完成的!”
看着他郑重的表情,听着他发自肺腑的话,唐枫知道对方已经视自己为主人了,所以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郑重地一拍吕岸的肩膀。
或许这个时候想将书信递到京城去对常人来说很是困难,但是对锦衣卫这样一个以搜集情报和传递消息为主要工作的机构来说却并非什么难事。所以在数个时辰后,吕岸就来对唐枫禀报,说是那两封信都已经交由锦衣卫的人送去了京城。对此唐枫很是满意,也没有一丝的怀疑,既然自己要用吕岸,本着用人不疑这一点,他是不会再盘问吕岸的,这让吕岸的心里对唐枫更为敬服。
当袁崇焕听了唐枫信心满满的话后,也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现在城中的余粮尚可支持个二十多天,已经足够等到其他地方将粮食运来了。放下了这个难题后,袁崇焕便展现出了他就守城方面的天赋,不断地命人在城中各处进行着加固,每一个他提到的所在都是容易被敌人攻击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