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

      自从认识到想要大力发展国内经济,首先要把江南一带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以点带面促进其周边地区逐渐发展,逐步摆脱大明目前这种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方式后,朱由检开始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和参与这种改革。
    大张旗鼓的宣传开海已无必要。悄无声息的参与进去,推动其大步向前才是最重要的,形式无所谓。
    在朝廷日渐式微、权威大不如前的现在,原先的许多律令早已形同虚设。
    朝廷的海禁政策早已名存实亡,已无必要再去与朝臣打口水仗了。
    现在要是在朝堂言及开海,必会遭到东林党的激烈反对。
    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江南士绅才是海禁的受益者,蛊惑朝廷禁海的正是这个利益集团在朝堂上的代言人。
    远销海外及各地的商品就是江南产出的,而大大小小的分销商人就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了官面上的禁海政策,江南商人就有理由将那些想从海贸中赚钱的其他省份的商人排除在外。
    但朝廷要是放开海禁,那他们就没了堂而皇之拒他人于门外的理由。垄断才是暴利的来源,为了维持这种暴利,所以他们会用各种理由,制造各种事端来反对朝廷开海。
    浙江、福建、广东附近的洋面上,每年有上万艘大小船只往来各国,若是按律的话,这些景象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些商船其实大都是反对开海的江南士绅拥有的。
    但是要有更多的资本和人员参与进来,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打破某个集团的垄断行径,这才是能给大明经济带来更多活力,并且使更多人从中受益的合理商业行为。
    四海商行的出现将会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垄断行为。因为背景太过深厚,相信没人敢对四海商行的介入设置障碍。若是有人敢那样做的话,正好给了四海商行扩展势力的好机会。
    只有增加资本投入才能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扩大外销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尽量多的占有域外新兴市场,才会换来更多的真金白银。
    现在江南地区虽然各种作坊林立,但规模都很小。大者数十人,小者十几人,更多的是家庭作坊,就这样聚沙成塔式的日积夜累,最后被商人收集在一起再销往海外或大明各地。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小农经济意识、思想不够开放、小富即安;地方官府不支持;想要扩大再生产缺乏足够的资金;赚来的银子没有再投入产业当中,而是置办成田产,这些都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其他方面想要改变相对还比较容易,朱由检可以通过投资引导或者强制命令加以解决。
    但思想上的禁锢,眼界不够开阔是最难改变的。
    现在不同于后世信息bàozhà的年代,这个时代的人对新生事物和过激的思想都是非常抵触的。
    这种传统和守旧的状况,主要是识字率过低,文盲占据绝大多数造成的。
    一个人只有读书明理,才能获取大量的知识,眼界和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现在还无法在全大明开展扫盲运动,朱由检只能用渐进式的方法逐步去改变这种状况。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锦衣卫和东厂率先在本司开始了扫盲运动。
    这项运动由王承恩和骆养性主导。东厂与锦衣卫分别聘请了若干名中试无望、平日靠着给别人写家书和教授几名孩童为生的老童生和落第秀才,许以数倍于他们常年所得的重金,在本司内强制性的开始扫盲。
    朱由检并未要求这些人员都能达到秀才的水准,但要求必须认识五百以上,一千个以下的常用字,能够辨识和书写相关的公文内容。
    凡是达不到标准者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年终考核也没有任何奖赏。而识字更多,对往来公文格式更熟稔的将会得到拔擢使用。
    这个要求虽然有难度,但并非做不到,就看你用不用心了。
    只要和个人利益挂上钩,相信校尉们会有充足的动力。
    在后世正常人基本能识得两千字以上,五百字以上也不算太多。
    在朱由检的计划当中,下一步会将锦衣卫的力量延伸到每个州县,搜集情报、防止突发件的同时,也会对州县官府进行严格的监督。
    将来京城的安全主要由东厂担负起来,锦衣卫的监督将是针对大明的地方官府。
    东厂和锦衣卫的这种扫盲方式并不适合在大明铺开,不仅是在战乱饥荒肆虐的北地,就是在相对繁荣的江南也不行。
    大明官府的组织能力与后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绝大多数百姓更关心的是温饱和利益。
    还是等具备条件后再说吧。
    既然这个时代无法主动向前,那就由我来推动和带动吧。
    朱由检虽然对经济学一知半解,但最基本的认知还是有的投资拉动需求,减赋ciji生产,这两点都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
    既然决定以江南作为带动大明经济发展的龙头,那就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四海商行将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改革不管是隐性还是显性,都会触动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会遭到这些既得利益者公开或者暗地的反对,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捍卫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
    为防止可能出现的dongàn,用武力作为压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朱由检的指示下,兵部将郭太的徐州营移镇杭州府,理由是防范海寇侵扰江南一地。
    这只参加过寿州之战的人马虽只有三千人,但对于腐烂已久的江南卫所却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锦衣卫杭州府和宁波府千户所也相继成立,两个千户所抽调的都是锦衣卫的精干力量。
    锦衣卫杭州千户所管辖杭嘉湖三府,宁波千户所则负责处置宁波府、绍兴府、金华府三府的应急事件,监视当地官府的职责也会逐渐展开。
    两处千户所除了各有五百名校尉、力士之外,还分别配备了一百名北镇抚司的缇骑作为机动武装。这样的人员配置,足以压制可能出现的小规模民变或者dongàn,再加上徐州营的军卒,就算发生大规模的dongàn,也会被轻易压服。
    这主要以防万一。在承平已久、繁华已逾两百年的江南地区,很难有许多热血壮士出现,顶多是士人骂街的行为居多,只要以剥夺功名为威胁,这些人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浙江巡抚必须换人,否则会成为一大阻碍。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浙江巡抚张秉贞升任礼部右侍郎,在扳倒朱纯臣、李国桢一案中慷慨上疏的兵科给事中常自裕,挂右佥都御史衔成为新的浙江巡抚。
    凤阳巡按御史陈良谟与浙江巡按御史陈之众调换位置,这属于正常的人事调整,谁也说不出别的来。陈良谟与常自裕均出自柏台,两人私下关系良好,都属于正直敢言之士,就任同一行省,更有利于掌控浙江各级官员。
    礼部是个清贵的衙门,本来就有左右侍郎,突然增加一个右侍郎的举动让朝臣诧异不已,有不解之人询问皇帝,得到的答案是为了更好的教化天下,故特意加强礼部之力量。
    这回答让人很难挑出毛病来。
    难道你反对教化天下的大事不成?
    这样做的目的朱由检知道你不是东林党的代言人吗?那就来朕身边吧,朕先找个地方把你挂起来再说。以后江南重臣还会有人被以这个名义来到京师,这是朝廷对你的拔擢,对你的肯定,教化天下的重任非你莫属。
    不光是江南的高官,府县官员的调任也在朱由检的计划当中,将来凤翔府和苏州府知府对调之类的事会时有发生。上次吏部chutái的有关条例,就是为了防止违抗朝廷指令才诞生的。
    既然江南是东林党的大本营,那就从根本上瓦解它好了。
    腾笼换鸟大概就这意思吧?这个词有点熟悉。
    长安镇位于杭州府东北方向,是海宁县下辖的一个繁华的大镇,距离杭州六十余里。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上现有一万余户居民,其中织户占到一半以上;镇上的丝市街有着数十间店铺,专门用来收购和出售本镇织户所产的丝绸,当地出产的长纱小布、绸缎远近驰名,非常抢手。
    黄滨是土生土长的的本地人,二十岁出头的他家中有一妻二子,父母也都健在。黄滨自懂事起岁起就跟着父母养蚕缫丝,十四岁进入镇上的工坊学起了织绸的技艺。两年后,心灵手巧的黄滨手艺日见成熟,便动了自己开工坊的念头。在他的反复劝说下,家中用多年积攒的银钱置办了一张织机,黄滨辞掉工坊的差事回家自己织起了丝绸。
    黄滨家有五亩桑田,家中养着十余筐蚕宝宝,生丝的来源不用发愁;加上他在织绸上的天赋,织出来的绸缎光滑润泽,一拿到市场上便成了抢手货。几家常年经销丝绸的商人争相qiǎngu他家的绸缎,有一家比较大的商户直接预付了定金给他,将他的产出全部包下。
    十八岁时黄滨用织绸赚来的银钱迎娶了现在的妻子,并用余钱又购置了一台织机,他和原本在闺中便会用织机的妻子一人一台,从上午辰时一直干到晚上酉时,除了中间吃饭解手,几乎一整天泡在织机上。
    虽然整日手提脚踏十分疲劳,但每当看到绸缎换回的银钱时,所有的疲惫感一扫而空。
    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加上妻子接连怀孕生子,黄滨陆续添置了几台机子,从镇上雇请了数名工人帮他劳作。他自己则是身兼数职,既帮着父母养蚕缫丝,又能在工人家中有事无法前来上工时顶替上机,还要在织机出现故障时自己检修,更要在家中生丝不够时提前采购备料,整日都是忙个不停,小日子却是越过越红火,一家老小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满足于五张织机每年带给他数十辆银子收入的同时,黄滨心里隐隐约约也有一种野望要是能买下一块地,建起一座规模更大的工坊,置办几十台织机,雇请上百个工人帮他织绸,那样下来,一年得赚多少银子?
    可惜,这个念头也就在心里想想。买地盖屋,购买织机,囤积生丝,还要给工人每日结算工钱,管两顿饭,那得需要多少银子?没个几千两根本办不到。
    “阿滨!有客人来找你!”
    爹爹的一声呼喊,打断了黄滨的思绪。
    客人?应该是采购绸缎的商人吧?我家的绸缎已经给张员外全包了啊,爹爹又不是不知道,辞了就行啊。
    黄滨放下手中的一把生丝,转身向屋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