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页
所以,贾赦不满地皱眉:“我是长子,奉养母亲是天经地义的,您跟着老二算是怎么回事?”
贾母反驳道:“京中母亲跟着次子住的也不是没有。”
贾赦无语了一下。
——寡母跟着次子住的是有,而且还不少。但那都是继室不愿意跟着原配所出的长子住,想跟着亲儿子,也是人之常情。
见他不说话,贾母以为他不愿意,连忙给贾政使眼色。
贾政自以为贾赦要巴着贾母,图的是老太太的私房,自然不想让他得逞。
于是,他十分诚恳地说:“大哥放心,我那府里留着母亲的院子呢,一定不会让母亲受委屈的。”
要说对贾政的了解,贾赦虽然不说称第一,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
他假做沉吟了片刻,不情不愿地说:“那我在交趾任职期间,母亲就先跟着你。”
然后,他又故意扭头对宋氏道,“你帮母亲收拾一些常用的东西,送到老二府上去。”
这意思是,大宗的行李财务,就不用动了,就更坐实了贾母与贾政的猜测。
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最后,双方扯皮扯了半天,贾政连赡养费都不让贾赦出了,才算是争取到把贾母所有的东西都搬走。
然后,就不等贾赦再催促,第二天,一家子就走的干干净净了。
目送他们离去,贾赦冷笑:既然都搬干净了,以后就别想着能再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啊——
终于接上了!
第175章 林如海(五十四)
贾赦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
他也不耽搁, 接到任命之后,就拜访了各家亲友,向人家辞行。
然后,又拜托了贾珍帮忙看守宅院, 一家子就带着早已收拾好的行礼, 还有贾赦从军中选出来的二百亲卫, 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送走了贾赦, 贾珍看着新换上的敕造荣候府的牌匾,若有所思。
——或许,他们家的匾额也该换一换了?
虽然当今圣人比较顾念老臣, 对他们这些一直支持他的勋贵也很是宽仁。但从贾赦一请旨, 圣人就马上批准了这一点儿就可以看出来, 圣人还是比较喜欢有规矩的。
说干就干。
正好他才守完了父孝, 刚刚归朝, 这会儿请求改制, 也算是合情合理。
于是, 半个月后, “敕造宁国府”的匾额也换了下来,被贾珍和荣国府的那一块儿一起供到了祠堂, 取而代之的, 是名副其实的一等威烈将军府。
京城从来就不缺聪明人, 荣宁二府先后请旨改制的事情, 也不是什么秘密。
许多勋贵见了, 心中都自有思量。
最先行动的是镇国公牛家, 人家虽然比贾珍辈分长,但却能屈能伸,丝毫也不拿大, 现任的当家人亲自登门拜访贾珍。
两人在贾珍的书房喝了两个时辰的茶之后,镇国公府的当家人一脸惬意地告辞了。
第二天,他就上书给圣人,也没拐弯抹角,就是请求改制。
跟前两次一样,圣人很痛快地就批了。
都说事不过三,这榜样已经树立了三个了,大家伙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们只恨自己不够机灵,没有想在前边,让荣宁二府抢了先。
京城这块儿地儿上混的,谁也不傻,都明白虽然圣人表面上没有嘉奖,但心里必定记着了贾家的好,日后袭爵的时候,圣人定然是会找补回来的。
但他们却不知晓,贾赦只想着日后贾政再作死,圣人不要迁怒到他头上就好了。
至于再多的,那是真不敢再想了。
******
京城这边的变化,林如海暂时还不知道。
他接到贾赦的来信的时候,还在心里惊异了一下:他那自来惫懒的舅兄,竟然也有这种魄力?
不过,这是好事。
贾赦可是贾敏的亲兄弟,他上进了,两家正可守望相助。
因此,对于贾赦在信里请求他为贾瑚安排学业之事,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贾瑚今年虽然才十二岁,但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
林如海的意思,是让贾瑚先跟着林瑛的老师学,等中了举人,他就亲自来教。
对这样的安排,无论是贾赦夫妇,还是贾瑚本人,都求之不得。
——贾瑚若是要跟着林瑛的老师求学,必然是要住在林如海家里的,林如海平日里有空,自然会指点他一二。
能得到一个探花郎、还是一个精通官场哲学的探花郎的指点,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分。
因着林如海远在太原,无法为贾赦接风,便手书一封给师兄王琦,请他照顾贾赦一二。
王琦一听是林如海的舅兄来了,自然乐意示个好。
毕竟,交趾这种地方,不比中原,若是治军的和治政的不和,是很容易弄出大乱子的。
这也是为何圣人会允许贾赦这个林如海的亲戚到胶州来的原因。
贾赦离开京城没多久,北边出征瓦剌的大军也收好了尾,得了旨意回返京城了。
王子腾也是其中的一员。
和贾赦的惫懒不上进不同,王子腾从小就有志气,长大了之后更是野心勃勃。他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允许自己不上进的。
他从小就文武兼修,这次出征之前,他谋得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在战争的过程中却是大放异彩,立下了许多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