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放弃复国
敦煌城内,中尉梁伟对沮渠无讳道:“将军,据斥候来报,酒泉城被破,沮渠天周被擒,奚眷已领兵往此城赶来。”
沮渠无讳道:“奚眷明明很早就能攻破酒泉城,但却一直围而不攻,直到酒泉城粮食耗尽。他这是在杀鸡儆猴,如果我们拒不投降,将会和酒泉城一个下场。”
梁伟道:“那我们是否要先将城中粮食尽数没收?”
沮渠无讳道:“天周采用了同样的办法,还是被擒。更何况近几年旱灾频发,城中百姓的粮食已被我们搜刮的差不多了。”
梁伟道:“那我们怎么办?”
沮渠无讳沉思片刻,道:“逼其锋芒,等到我们逃走,奚眷的目标不再会是我们,而是陇西李氏,到时我们便可坐收渔翁之利。但在离开敦煌城之前,要先想好退路。你给安周传令,命其率领五千人向西进攻鄯善国。”
梁伟依令行事。
伊吾城内,唐契、唐和、李怀素、李怀达四人商议后续计划,唐和道:“奚眷已领兵攻打敦煌城,等到敦煌城被攻破,下一个目标,不知道是不是我们?”
唐契道:“我们要想好下一步计划,现在沮渠无讳什么动静?”
李怀达道:“据斥候来报,沮渠无讳令沮渠安周进攻鄯善国。”
李怀素道:“他这是在给自己留退路,看来是打算从敦煌城撤走了。”
唐和道:“如果他为躲避奚眷的围剿,弃城逃走,西渡沙漠,那么敦煌城空虚,正是我们行动的好时机。”
李怀素道:“赵谦已和奚眷商定,只要我们臣服魏国,便不会对我们动兵。”
唐契道:“莫非你打算真的臣服魏国?”
李怀素道:“难道大伯想复国?”
唐契道:“敦煌城乃是我大凉都城,余泽尤在。而沮渠无讳鱼肉百姓,早已尽失民心。我们返回敦煌,民心归附,正好可以自立为王。我等蜗居伊吾城二十年,等的便是复国这一日。此刻正是复国的良机。”
李怀素道:“魏国铁骑所向无敌,奚眷将略非凡,单凭我们区区数千人,怎有可能与魏国铁骑对抗?倘若我等在此刻复国,奚眷会立即调兵围剿我等,届时沮渠无讳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唐契道:“复国乃大凉遗民共同的愿望,如果你放弃复国,怎么对得起他们?”
李怀素道:“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便对得起他们。”
唐契道:“你放弃复国,可还算得上李氏子孙?”
见唐契言辞相逼,李怀素沉默不语。这时,门外传来一道稚嫩清脆的声音:“我爹说的没错,复国终究是黄粱空梦,我们要立足当下。”房门打开,一名眉清目秀的男童走进,正是李承。
唐契道:“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又知道什么?”他对李承极为疼爱,与亲子无异,但见李怀素心无复国之梦,不免生气,恨铁不成钢之情也恨屋及乌地转到李承身上。
李承丝毫不怯,道:“太爷爷有遗命:‘深慎兵战,保境安民,俟时而动。’叔祖父不顾太爷爷遗命,贪攻冒进,结果被沮渠蒙逊水淹敦煌,大凉因此而亡。现在我们的实力比之当时,更是远远不如,而且敦煌城小,无法凭之东进,谋取天下。眼下复国无梦,保境安民,方是首要。”
唐契见李承年幼,但言辞有据,让人信服,便道:“就算臣服魏国,拓跋焘又怎会相信?倘若他如同对待沮渠无讳一样对付我们,我们又该如何?”
李承道:“沮渠无讳谋乱之心一直未死,拓跋焘将其视为祸端,也属正常,我们则不同。”
唐契道:“有何不同?”
李承道:“我认为拓跋焘会礼遇我陇西李氏,原因有四,其一,无论是太爷爷还是叔祖父,均对拓跋氏遣使朝贡,我陇西李氏与拓跋氏未有任何冲突;其二,魏国与匈奴沮渠反目成仇,而我们对匈奴沮渠有亡国之恨,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拓跋焘明白此理;其三,我陇西李氏奉表归诚,拓跋焘便可轻而易举控制西陲地区,倘若他不同意我们投诚,那拓跋焘要面对的,乃是柔然、吐谷浑与我陇西李氏三路强敌以及西域那些蠢蠢欲动之辈,即使拓跋焘再勇猛无敌,也不会没有顾虑;其四,我陇西李氏在河西走廊威望极高,拓跋焘同意我们归附,那么控制河西走廊便是事半功倍。”
唐契道:“那怎样才能让拓跋焘认为我们是真心归附?”
李承道:“我愿意亲自前往平城,上表示城。”
唐契道:“不可,怎能让你一个孩子做出如此危险的事情?倘若拓跋焘心意稍转,你便死无葬身之地。”
李承道:“只有我作为质子前往平城,方可保陇西李氏无碍。”
李怀素道:“承儿,此事还无需你冒险,拓跋焘明白我陇西李氏在河西走廊的影响力,定会同意我等归附。”
李承道:“他会同意我等归附,但要想让其不出尔反尔,只有此一种方法。”
众人哑口无言,半晌,李怀素道:“可是平城暗流涌动,你前往平城,就算拓跋焘无意害你,难保其他人不会有此心,更何况沮渠牧犍的儿子沮渠封坛便在平城。”
李承道:“我又怎会输给区区的沮渠封坛?”
众人正争论间,赵谦走进,道:“倘若他前去平城,我愿一同前去,保其无碍。崔司徒一向佩服陇西李氏,也会护其周全。”
众人知道赵谦信及豚鱼,崔浩对河西汉人又极为敬重,听其如此说,方放下心来。
李怀素道:“既然如此,那我们便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唐契道:“一旦沮渠无讳从敦煌城撤走,我们便兵分三路,怀素你与怀达二人带领一千精兵,轻车简骑,星夜兼程,一举拿下敦煌,唐和与文度护送大凉遗民跟随其后,我则领军占领高昌,截断沮渠无讳西进之路。”
众人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