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83页

      大营内臭气熏天,范宁强忍臭气来到仓营,几名军医正在抽查粮食和水。
    “发现什么了?”范宁问道。
    为首军医点点头,“面粉有问题,我们检查了今天剩下的十几袋面粉,发现面粉内掺有大量巴豆粉,研磨得很细,和面粉混在一起,不容易看出来,今天晚饭,士兵们吃的就是用这种面粉做成的汤饼。”
    范宁十分恼火,竟然有人恶意陷害,在面粉中掺杂巴豆粉,幸亏主力士兵来晚了,没有在大营吃晚饭,否则全部都要倒下。
    “腹泻士兵可以参加后天的演武吗?”
    “明天可以止泻,但精神和体力肯定会受影响,卑职建议,这三千人还是不要上场了。”
    范宁回头对李翰道:“这些面粉是谁发过来的,顺着这根线查,一定要查到底!”
    第四百八十八章 天子阅兵
    次日一早,李翰便传来调查消息,巴豆粉事件和北大营的仓曹吏孙勉有关,此人已经失踪。
    “根据北大营仓库库子交代,这次供给我们的面粉都是散装面粉,临时装袋,有库子发现孙勉曾前天晚上背着一袋物品进入仓库,在粮库呆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才离去,本来士兵昨天要领米,但孙勉说米还没有入帐,只能先领面粉,士兵们领了两百袋,结果两百袋都掺有巴豆粉。”
    范宁冷冷哼了一声,又问道:“这件事报告枢密院了吗?”
    “一大早就派人去枢密院汇报了。”
    范宁点点头又道:“这件事就交给鲁副使,你就别管了,集中精力训练士兵,我们只有今明两天的时间训练,后天就要检阅了,抓紧吧!”
    “那中毒的三千士兵呢?”
    范宁想了想道:“要具体看每个人的状态,如果恢复的不错,那就继续参加,如果精神不济,那就只能放弃。”
    “卑职明白了!”
    李翰行一礼便匆匆去了。
    范宁负手在大帐内踱步,其实他想都不用想,这件事肯定是张尧佐干的,买通仓曹吏给他们下药,破坏阅兵,也幸亏士兵们来晚了,没有赶上吃晚饭,否则全军都要倒下。
    范宁觉得自己有点大意了,张尧佐在应天府还派人刺杀赵仲针,现在是他的主场,他会没有动作?越到最后时刻,恐怕他越不甘心,越会疯狂。
    这件事给他敲响了警钟,他决不能再大意了。
    ……
    不出范宁的意料,下午时分,枢密院传来的消息,在封丘县护城河内发现一具男尸,经查,正是失踪的北大营仓曹吏孙勉,他是被人杀死后扔进护城河,很明显,他被人灭口了。
    范宁也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张尧佐既然干了,他也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就像杨铠一样,不了了之。
    而且这种事情只能是恶心人,远没有到人神共愤的地步,要是仓曹吏把巴豆粉换成砒霜,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全军上下全力以赴备战演练,而集体腹泻的三千士兵最终除了六百余人身体还不行外,其余两千三百余人也投入了训练,将损失降到最低。
    两天时间转瞬即过,天刚亮,三千余名皇宫侍卫便出现在京城通往北大营的沿途,另外北大营内也来了几百名侍卫,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今天的演练只有拳阵、枪阵和刀阵,不涉及弓弩等投射兵器,北大营内只允许出现演练兵器,不能有真兵器出现。
    士兵们都在大帐内休息,等待着集合的鼓声敲响。
    巳时初,也就是上午九点,天子赵祯的黄罗伞盖出现在大营外,队伍浩浩荡荡,足有数百人之多,陪同赵祯前来的,除了梁郡王赵仲针外,还有知政堂的相公们,以及枢密院、三衙、六部、九寺、还有二十几名大学士、学士,另外各大功勋世家的主要人物也纷纷登场,大宋的军政高层几乎都到齐了。
    范宁带领京东路安抚使司的几名官员在营门前迎接天子以及众大臣到来。
    “微臣范宁,参见吾皇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范爱卿这一年多辛苦了,不仅使应天府更加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还给朕打造一支精锐之军,朕拭目以待啊!”
    “回禀陛下,这是梁郡王殿下的功劳,是郡王殿下殚精竭虑,日以继夜的操劳,臣只是辅佐郡王殿下,不敢居功!”
    后面一众大臣都暗暗鄙视,当众拍马屁,这脸皮够厚的。
    赵祯呵呵一笑,对赵仲针道:“别人夸奖你,朕不太相信,但范爱卿夸奖你,那是发自内心,这一年做得不错。”
    赵仲针脸色微红,连忙解释道:“孙儿没有经验,多亏范使君和诸多同僚协助,才能完成军队变法,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功劳。”
    赵祯赞许地点点头,“你认识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任何事情不是一个人功劳,江山也是一个君主治理不了,得靠君臣合力。”
    “感谢皇祖父开导,孙儿去换装了!”
    “去吧!”
    今天演武是赵仲针领兵,演武只是借口,关键是要让赵仲针出场亮相,他才是今天的主角。
    范宁将众人请到看台入座,看台是临时搭建,有上千座位,两边各有数十面震天鼓。
    这时,一名士兵跑来,低声对范宁道:“殿下已经准备就绪!”
    范宁点点头,接过一枚扎着红绸的鼓槌,双手呈给赵祯,“请陛下击鼓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