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页
……
辽西走廊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走廊北起锦州,南到榆关,长近四百里,但最宽处只有三十里,最窄处十几里,明朝修建的山海关便是辽西走廊最著名的关隘。
尽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但辽国近百年来也并不太重视辽西走廊的防御,一是宋军懦弱,早早和辽军签订了檀渊之盟,其次便是前面还有南京,也就是燕山府为缓冲,宋军单单占领一个辽西走廊也无法立足。
但范宁却走了一步极为绝妙的棋子,占领了紧靠辽西走廊的觉华岛,使宋军在辽西走廊上有了立足之地,退可守海岛,进则扼断辽东和燕山府的联系,耶律洪基怎么能不恼火万分。
在耶律洪基的严令之下,萧惟信立刻率领五万大军赶赴兴城县。
虽然耶律洪基并不想离开辽阳府,但考虑到自己离开上京的时间太久,目前朝中还不稳定,重元之乱的影响还在,他不得不在十万大军的护卫下返回上京,他所期待的辽国水军,恐怕要到明年春天才会有消息。
十一月中旬是农历,此时已是阳历的十二月中旬,辽东已经进入冬天,且下了第一场大雪。
天气十分寒冷,寒风凛冽,积雪厚达一尺,五万大军在官道上艰难前行,此时应该是躲在房间里烤火取暖,耶律洪基却不管士兵死活,强令他们赶往兴城县去夺取觉华岛,士兵怨声载道,又不得不牵马而行。
“枢密使!”
副将耶律东图在寒风中高声对萧惟信道:“我们恐怕没有夺取觉华岛的办法,卑职刚才看过了,海面上没有结冰。”
萧惟信叹口气道:“我不知道有没有办法夺回觉华岛,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去的话,天子会剥了我的皮。”
“那去了兴城县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先去了再说吧!”
军队的行军速度极为缓慢,走走停停,又带了大量粮草辎重,足足走了五天才抵达兴城县。
兴城县已经成了一座空城,百姓们都逃到南面三十里外的锦西县,这倒方便了辽兵,萧惟信立刻命令五万大军进驻兴城县,又令人彻底搜查城内,防止宋军在城内埋藏硫磺、火油之类。
士兵们纷纷进城,抢占房屋,烧火取暖,同时做饭充饥,战马却挤不进小小的县城,只得在城外搭建牲畜营,把战马养在帐篷之中。
萧惟信带着一群将领来到城头,眺望远处海面,此时已接近黄昏,海面上夕阳染红了天空,但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二十余里外的觉华岛。
海面上波浪起伏,没有一点结冰的迹象,令萧惟信长长叹了口气,让他去哪里搞船渡海作战?之前他已经得到消息,宋军夺走了兴城县的二十几货船,周围再找不到一艘船只。
耶律东图低声道:“枢密使,距离并算太远,能不能利用皮筏子?”
萧惟信沉吟不语,皮筏子一般在渡江时使用,最后五六里,连渡黄河都有点嫌远,更不用说二十几里的大海了,风险太大。
不过除了皮筏子,他们还真没有其他办法。
萧惟信只得缓缓道:“先让士兵们休息两天,然后视情况而定。”
这时,士兵带来几名僧人,“枢密使,有几名僧人求见!”
“带他们上来!”
片刻,几名僧人被带了上来,他们向萧惟信合掌施礼,“参见萧枢密使!”
萧惟信打量他们一下问道:“你们是哪座寺院的?”
“我们都是觉华寺的僧人。”
“那文慧方丈呢?”
“方丈带着其他僧人去燕山府的红叶禅寺了,我们想回辽阳府,所以没有跟去。”
萧惟信点点头,“我来问你们,觉华岛上来了多少宋军?”
“大概几千人吧!”
萧惟信有些不满道:“两千人是几千人,九千人也是几千人,到底是多少?”
“我们也不清楚,应该不会太多,估计两三千人。”
萧惟信狠狠瞪了他们一眼,令人给他们一些粮米,打发他们去辽阳府。
几名僧人千恩万谢走了,耶律东图道:“如果只有两三千人,那么用皮筏渡海就完全可行了。”
萧惟信点点头,“等明天观察了海况再说!”
第六百章 辽国消息
河间县平丘乡,数百名青壮在一片空地进行训练,这是朝廷推行民兵法后的情形,由于取消了徭役制度,改为民兵集训,百姓们训练得颇为积极,每人执一根白蜡棍当做长枪,在训练枪法,在历史上的数十年后,民间弓箭社兴起,朝廷利用弓箭社训练了数十万乡兵,范宁推出的民兵法不过提前了二三十年罢了。
在远处的官道上,范宁和征辽副使狄青正在视察河间府的民兵法推广情况。
范宁手执一只木制单筒望远镜,眯着眼眺望远处的士兵。
这只单筒望远镜出现还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那对热那亚兄弟发现大宋没有玻璃,便从家乡贩来一船玻璃,赚得钵满盆满。
范宁便利用这批玻璃制成了透镜,反复试验,终于在上个月造出了第一架望远镜,他用了第三个凸透镜,将倒像变成了正像。
范宁一共做出了四架单筒望远镜,一架给了天子赵顼,一架交给朱家办的工学堂进行研究,另一架给了水军,他自己携带了一架。
范宁把望远镜递给狄青,狄青眯着眼看了片刻,眉头稍稍一皱道:“平丘乡有四百六十七户百姓,却只有九十七名青壮加入民兵,是不是太少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