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22页

      “萧夫人此言差矣,修道者斩断尘缘,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本就不讲究尘世俗缘。”林毓秀说道,“萧夫人莫要强求。”
    萧夫人听后顿时皱起眉目神色不满道,“道门未免太过无情了些。”
    “好了,休要再说这个。”萧家主打断她的话,“一月便一月,林真人是心有大道,前途无量的修道天才,我们做长辈的勿要拖累她。”
    与林毓秀相隔而坐的萧静姝也立即替姐姐说话道,“正是因为姐姐专心修道不为外物所动,方才能年纪轻轻便修为不凡,更是被天玄宗看中,任命为明剑峰下任首座。”
    “姐姐与我们这些俗人不同。”她一脸崇拜敬仰的表情,仿佛林毓秀是天上仙子不染尘埃,而他们是地上的凡夫俗子,仙子又怎能以凡人俗人那一套去拘束她呢?
    萧夫人:……
    你们这对父女就是来克我的吗?
    专门和我对着干!
    萧夫人心下气急了,面色僵硬,好半响之后才语气生硬道:“你们如此,但是显得我不通情达理了。”
    之后,便无人再言语,安静无声。气氛显得沉默又诡异,令人不适。
    这一顿接风宴,席间诸人皆食之无味,各怀心思。
    直至,萧家主放下筷子,“我尚有事,便先离开,你们随意自便。”
    他站起身离开了。
    在萧家主离开之后,萧夫人也紧随其后,“我有些不舒服,先离席回去休息,静姝你好生招待林真人。”
    她便由随旁侍立的贴身丫鬟搀扶着离开了。
    宴席上,便只剩下了林毓秀和萧静姝二人。
    萧家主和萧夫人先后离开,萧静姝对着林毓秀露出歉意笑容,“爹和娘他们惯是如此,姐姐不必介怀。”
    说罢,她沉默了片刻,然后道:“我都习惯了。”
    林毓秀抬眸看了她一眼,冷不丁问了句道:“你吃好了没?”
    “哎?”
    萧静姝不明所以目光看向她。
    “不想吃便不必吃了,我们出去吃吧。”林毓秀站起身说道,“兰陵城有什么好吃美食,你知道的吧?”
    萧静姝闻言顿时一脸羞愧,“我平日里专于修炼,鲜少外出游玩。”
    懂了,这姑娘是个勤学苦练优等生,没有童年的那种。
    “那我们上街问问其他人吧。”林毓秀说道。
    她雷厉风行拉着萧静姝便出了萧府,往大街上走去。
    ——
    朱雀大街上,商铺酒楼林立,鳞次栉比,摊贩卖家的吆喝声不断,往来行人摩肩接踵,好不繁华热闹。
    这可要比萧府有人气,有人情味多了。
    林毓秀随意问了街边的一个卖糖画的小贩道,“这城中哪家酒楼手艺好?”
    “那自然是仙味楼!”小贩道,“仙味楼可是整个兰陵城最好的酒楼。”
    “多谢了。”
    林毓秀问了仙味楼的地址,然后道了谢,随手挑了一个龙的糖画,付了钱,拉着萧静姝便走了。
    “这个给你。”她将手中的糖画递给萧静姝。
    萧静姝脸上有些迟疑,“给我的?”
    “嗯。”林毓秀一本正经说道,“我这么大人怎么会吃糖,当然是给你的。”
    萧静姝听后,心里有些甜,美滋滋收下了。
    姐姐给她买糖吃,姐姐真好!
    林毓秀瞧着她毫不掩饰的开心脸庞,心道这姑娘真单纯,也真好哄,一个糖就能给哄好。
    仙味楼。
    “两位楼上请!”
    林毓秀和萧静姝进了仙味楼,顿时有店小二迎了上来,招呼道。
    上了二楼,林毓秀和萧静姝要了个靠窗的雅座,二人点了酒楼的几道特色菜、几道点心和一壶茶水,店小二记下了便转身离开下楼。
    “……要说这萧二爷,那可是我们兰陵城响当当一号人物!丰神俊朗,面若冠玉,百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更是修道奇才!”
    楼下,说书人的声音清晰有韵律。
    林毓秀和萧静姝侧耳听了会,“二十筑基,不到百年结丹,三百岁便已是元婴!是当年人杰榜前百名的年轻英杰!”
    “萧二爷诸多战绩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黑水诛恶蛟!”
    ……
    ……
    “说的是二叔的事迹。”萧静姝说道。
    林毓秀抬眸看她,听见她继续说道,“爹爹也说过,二叔是萧家百年来最出色的天才,若非当年兽潮时陨落,修界天榜必有他一席之地。”
    修界有天地人三榜,人杰,地灵,天英。
    金丹入人榜,元婴入地榜,化神入天榜。
    萧家二少萧言雅,当年不到百岁结丹之后更是以赫赫战绩入了人榜前百名,三百岁元婴,但却并未来得及在地榜上留下姓名,便早早陨落在妖兽暴动的兽潮里,英年早逝。
    “对这位叔叔,我神往不已,却无缘得见。”萧静姝叹气说道,萧言雅在兰陵城有着极大威望,哪怕他已陨落多年,但兰陵城中依旧有着他的事迹传说,各大酒楼茶肆的说书先生最爱讲得便是萧二爷的赫赫战绩与各类事迹。
    “要说这萧府三位爷,萧三爷年少不羁,天才斐然,一柄银枪荡九天神魔,喜好美酒,云游四方,行踪不定,缥缈无影。如今已是元后大修,嫉恶如仇,时不时修界传出他诛邪灭魔匡扶正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