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
她虽然会写毛笔字,但写得慢,委实不大适应。张羡龄便给御用监出了个难题,让他们试着把细柳木条烧焦,做成炭笔。宫里能人巧匠多,还真给做出来了,虽然有些粗糙,远比不上穿越前用的铅笔,但作为硬笔记事,还是很方便的。
张羡龄翻动着纸页,仔细看了一遍,说:“母后安排的很合理,没有什么需要大改的。只是明日估计还是酷暑天,防暑降温一定要做好。”
她想了想,说:“三品以上的命妇,多半是有了年纪的。让光禄寺准备充足的饮用水,里面放些许盐和糖,保证命妇们都有水喝。冰盆也得摆多一些。司药那边也要准备降暑药。有藿香正气水吗?”
司药是下属尚食局的,许尚宫望向崔尚食。崔尚食跪下请罪道:“奴婢愚钝,未曾听闻此药方。”
“啊?那也没关系,只是防暑的汤药就行。”
至于迁宫的事,这一下子也说不清,张羡龄让许尚宫将东西六宫的堪舆图留下,她研究研究再说。
许尚宫等女官走出后殿,太子妃身边的大宫女梅香跟出来,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几位姑姑还未用膳吧?我们娘娘请诸位在清宁宫茶水间用了膳再回去。”
清宁宫有个茶水间这件事,许尚宫自然听过,可今日却是第一次见。
亮堂堂的屋子,桌椅擦得很干净,众人坐下,梅香招呼几个小宫女取来一大盆凉皮凉面,还有青菜、酸梅汤等物,最后还有一叠冰碗西瓜。
“天气热,吃得也简单些,尚宫尚食别嫌弃。”梅香笑道。
“这样就很好。”闷热的天气,谁也不耐烦吃滚烫烫的东西,许尚宫这几天都没怎么正经吃过饭,这些清淡的菜正合她的胃口。
用过晚膳,梅香一直将几位女官送到清宁宫的后门,方才回去。
许尚宫感叹道:“清宁宫张娘娘果真是个体恤下人的。日后,咱们当差估计也轻松些。”
她看向崔尚食:“娘娘说的藿香正气水,你当真没听过?”
崔尚食摇摇头:“真没听过,我回去打听打听。”
到了司药司,崔尚食问了一圈,医女都说没听过。唯有一个年级较大的茹女医听了,笑着说:“我曾听说过藿香正气散,不知是不是娘娘说的那个。”
崔尚食看了眼更漏,见离宫门上锁的时候还早,连忙道:“你就按照藿香正气散的药方拣一副药,我带你去见娘娘。”
清宁宫后殿里,张羡龄正在翻看后宫的堪舆图。
新帝登基之前,大行皇帝的后妃要从原本住的东西六宫挪出来。依照惯例,王皇后该住到仁寿宫去,可仁寿宫还有一个周太后。要按张羡龄说,周太后可以搬到清宁宫来,就是不知道周太后她老人家乐不乐意搬家。
其他妃子倒是好安排,只要把仁寿宫后头的哕鸾宫、嗜凤宫整理一下就好。
她正思量着,梅香进来禀告,说崔尚膳领着司药和一位女医来请安,说是找到了藿香正气水的方子。
三人进殿,茹女医将带来的药包呈上,解释道:“奴婢的孙女曾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寻到一种药方,名曰藿香正气散,不知是不是娘娘所说的那一种。”
听名字,倒也八九不离十,张羡龄道:“应该是,你们先煎出来试一试。”
她望见茹女医鬓边的白发,好奇的问:“女医的孙女,亦是女医吗?”
“她不是,”茹女医想起孙女,语气一下子温柔起来:“但她自幼学习医术,于此道上颇有天赋。只可惜嫁人后,一手好医术也只能给自己和孩子看看病了。”
张羡龄道:“着实有些可惜,她叫什么名字?”
“她叫谈允贤。”
第16章
茹女医说出谈允贤的名字的那一刹那,张羡龄愣一愣,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
她检索着记忆,终于记起谈允贤是谁,赫赫有名的古代四大女医之一。室友看电视剧时,她瞄见这个名字,说是明朝一个有名的女医。在明清这等环境下,竟然还有著名的女医生?她立刻起了兴趣,上网搜了搜。谈允贤出生于医学世家,因很小就展露医学天赋,祖母祖父便不要她学女工女则,反倒教她医理医书。可是尽管自幼习医,谈允贤却直到中年,方才奉祖母遗命外出行医,救人无数,后来将毕生诊治经验写成一本《女医杂言》。
这等医学大家,竟然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吗?张羡龄忽然有种拨云见日之感,她向梅香道:“给她们看座,再榨一壶甜甜的西瓜汁来。”
梅香领命而去,少顷,小宫女将三张海棠椅摆放好,奉上点心,又捧来红彤彤西瓜汁。
给张羡龄的这一杯西瓜汁,盛在透明的琉璃杯,杯壁上蒙着一层细细的小水珠,很凉快。
茹女医也得一杯西瓜汁,她未曾料到太子妃竟如此礼遇自己,忙着行礼谢恩。
“不必多礼,”张羡龄兴冲冲地问:“她今年几岁?住在京城吗?”
“如今二十七了,不在京城,在无锡老家。”
无锡么?那倒有点远,张羡龄心想,得想个法子,把人拐到京城来。只是谈允贤如今还这般年轻,不知医术如何,她可不能做拔苗助长之事。
张羡龄又问:“她会诊病吗?”
“怎么不会?十二岁的时候,就医好过家里的仆妇。”说起这个,茹女医的神色黯淡了些:“只是嫁人后,她便没出后院了。平时给自己开开药,给孩子看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