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43页

      第129章 女帝登基
    汴京城皇宫,紫宸殿。
    大殿的皇位虚置着,作为摄政王的薛知景端坐在皇位右侧斜放着的一把椅子上。
    重开午朝,臣子们都很兴奋,他们穿着崭新的褚红色官服,挺直了脊背,在朝堂大殿上侃侃而谈,所有人都展现着对这个朝堂的崇敬。
    薛知景一边听着,一边在放空。
    行吧,人这种生物,就需要那么一点仪式感,仪式本身就是意义了。
    其实她也一直在利用“仪式感”在行事,比如给皇家综合大学办开学典礼,给学子们穿统一的校服,各种重要的地方都挂着她这个山长的大幅画像,还有给神机营和海军陆战队做军训时的各种方法。
    “仪式感”可以赋予一件事情以意义,让人们可以集合和团结在一起。
    所以,午朝嘛,以后该举行还是要举行,而且要举行好。
    土地清查工作要接近尾声了。
    薛知景看到了各地的报告,对比历年以来的土地记录,发现,土地的面积还是有所增长的,大概是一些荒地被开发了出来,但并没有被朝廷记录在册。
    同时,在多年以前被报上来的下等土地,这次清查出来,有相当比例其实是上等土地。
    下等土地和上等土地出产的粮食产量不同,收税的额度也不同,自然有人愿意欺上瞒下了。
    这样算起来,现在朝廷能控制的土地已经基本跟大成王朝建立初年持平了。
    要清查土地,相应的便开始清查了人口,根据现在粗略的统计,整个大成王朝的人口数额,男女儿童都算上,大概是八千万左右。
    薛知景的心里总算有了底儿了。
    下一步,便要开始为改朝换代进行造势了。
    丽春院本来就有很多关于大食国女王,或者什么女人在某个行业叱咤风云的剧目,这是早几年为了让女人们得到更多的精神力量而创作出来。这个时候自然要多加表演了,相应的书册也要加大印刷。
    同时,编剧们开始编写上古尧舜禹三代时期,以皇位禅让为核心的公天下制度的故事。
    “三代之治”从来都是文人墨客最尊崇的一个时期,平日里,他们自己都会说两句三代如何如何,上古怎样怎样之类的。虽然那个时代并没有文字记录流传下来,更多的只是传说,却一点都不影响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推崇。
    所以,写起那个时代的故事,编剧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一部部充满了仁善与道义的作品。
    这些编剧都是经过多年锻炼出来的,对戏剧冲突极为拿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一点都不是古板与说教类型的。
    传统的主题加上趣味性的剧情演绎,让新一波的剧集很受欢迎,场场爆满,受众开始向各城市的读书人和官吏大臣蔓延。
    自然,他们也隐隐地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终于,之前给薛知景两次劝进的丁山无意中听到他人说想要去给周王殿下劝进。丁山之前一直被阻止着,此时他听见似乎有他人想要去这件事情,他如何能忍。自己都劝进两回了,再劝几回,估计就成了,现在有人来跟他抢功,那不行,自己得赶紧上线了。
    他便又张罗了一大帮的读书人还有一些市民,炮制了好些“祥瑞”,开始浩浩荡荡地去进行第三次“劝进”。
    薛知景等的就是他的这一波劝进。
    不得不说,这丁山是个人才,虽然在科举上只是个秀才,但脑子灵活,敢想敢干,口条好,还有组织能力。他凭借一己之力,便纠集了这么大一帮人,干出了别人都不敢干的事儿,这种能力,值得夸赞。
    劝进那天,丁山和一众人等,身着崭新的服饰,脚上也蹬着还没下过水的新鞋,头发更是用油抹得锃光瓦亮,浩浩荡荡地从汴京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行过,直奔皇城的主门,乾元门而去。
    这一趟,吸引了全城的目光,他们才走到一半,全城的大臣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丁山几个月之前的两次劝进,还在他们的记忆里保存着呢,虽然并未直接见过,但也在茶余饭后谈论过,此时,他进行了第三次劝进,又如此浩荡,众人如何能不多想。
    丁山与众人一路行着,还高呼着他们的口号“天命玄鸟,天下归周”,众人齐声,真是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
    众人最终集聚于乾元门外的广场之上,将他们的“祥瑞”摆了一排。
    丁山走上前来,对着乾元门,行了跪拜天地的大礼之后,站起身来,开始念他之前就写好的一篇劝进文章。
    大概意思就是,周王薛知景,才德高尚,现在各处都在显现出“祥瑞”,希望周王可以顺应上天的指示,接受大成皇帝禅让,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女皇帝。
    守门的侍卫进来汇报,大概在丁山念得差不多的时候,薛知景才从军机处走了出来。
    她对着众人感谢了一番,但谦虚地表达了,自己才德不够,不能担当大任,希望大家都散了吧。
    但是,为了感谢各位读书人对国家的关心,给予领头的丁山一个子爵的爵位,其余参与者,每人赏赐十贯铜钱。
    让他们散了,众人或许还会再琢磨薛知景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想还是不想登基。但这赏赐一出,大家瞬间就懂了。
    行,我们先散,过两天再来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