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页
至于外边的那一层皮袄,通常都有盖过膝盖那么长,却是由厚重的羊皮板子做成。这种皮袍穿的时候皮毛朝外,被蒙古人称为“德勒”。
这样的德勒在冬日里穿着的时候非常挡寒,在宿营时还可以兼做被褥的功能。要是有了它,再加上一小卷羊毛毡子铺在底下,就可以让蒙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睡得暖暖呼呼的。
现在这些战士一停下来,就把脚上的皮靴脱下来放在篝火边烘烤,没一会儿水汽蒸腾,周围立刻出现了一股稀奇古怪的味道。
等到皮革马靴里,内衬的羊毛毡被烤干之后,战士们的双脚也烤热乎了。
他们把一小块儿羊油在手上碾开,薄薄的涂在脚上,防止皮肤冻裂。再把暖呼呼的靴子穿上,这时锅里的肉粥也快熬好了。
在他们中间的篝火上挂着一个小铁锅,那里面煮的是几把面粉和盐,同时还有两把蒙古人大名鼎鼎的野战干粮“布勒剌”。
这东西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极其高效的压缩干粮,在蒙古军队里号称“腰间挂着一头牛”。
这种“布勒剌”的制作,一定要在冬天开始。因为只有零下二十度以下的温度,才可以保证制作它的牛肉不会腐败变质。
蒙古人在宰了牛之后,将所有的红肉剔下来不带一点脂肪。他们将这些一块块血淋淋拳头那么大的生肉挂在外面,让寒风冷冻风干。
这个过程通常要长达三年,直到把牛肉晒得只剩下原本的五分之一大小,彻底变成纤维状态才算完事儿。
之后蒙古妇人会把这些比石块还硬的风干牛肉,用木锤锤散,让它变成一条条麻绳般坚硬而纤细的纤维。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这些牛肉纤维放在木臼里将它们杵实。做好后的“布勒剌”体积和重量,只相当于新鲜牛肉的十分之一不到。
牧民将他们装在牛膀胱里,变成一个个人头大小的包裹,就可以带着它四处征战了。
据说这种“布勒剌”,一个球里就可以塞满一整头牛的红肉……当然这肯定是夸张了。
但是蒙军作战时,一个这样的球可以供十个蒙军连续食用七天,这却是在历史上有过明文记载的。
如今的小铁锅里,就被撒下了两把这样的“布勒剌”。牛肉纤维在滚水里会迅速地膨胀泡开,很快就会混合锅里面的盐巴和面粉,变成一锅粘稠的肉粥。
这样的粥,每一个战士都会分到一碗,再配着他们马鞍子底下那块肉糜一起吃,这顿丰盛热乎的食物,立刻就会让这些战士们身上暖烘烘地充满力量。
说到那块肉糜,现在已经有些急性子的战士忙不迭的把它拿出来,放在火上烘烤了。他们的目的倒并不是把这些肉烤熟,而是简单把它加热了一下,就立刻从上面撕咬下来向下吞咽。
这种肉糜是蒙古人行军时经常吃的食物,他们用的最多的其实是战死的马肉。
通常他们会把一块比手指还厚,像脸盘子那么大的马肉装在羊皮袋子里,平铺在马鞍下面,让它挤在战马后背和马鞍之间。
这样的肉在蒙军坐在马上,骑行一天之后,里面的肉质纤维就会被接连不断的冲击揉搓得粉碎。而且马身上的温度也会像烤炉一样,将他们弄得半生不熟。
像这样的肉泥,在蒙军战士那里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它比直接吃生肉要鲜嫩的多。他们食用的时候只要稍稍将它加热,就可以热乎乎的咬碎了吃下去。
不要觉得这种吃法比较野蛮,因为在后世曾一度被蒙古人占据的俄罗斯,居然神奇地将这种蒙军吃生肉的传统延续了下来。
当然他们后世并不是用马匹骑行来加热,而是直接用刀将它切碎,并拌上各种调料生吃,这种吃法到后来甚至传到了欧洲。
第2902章:冷箭破风奔流疾、迫在眉睫、生不由己
现在俄罗斯和欧洲的一些地方,高档餐厅里还有这种被换做“鞑靼牛肉”的昂贵食品售卖。甚至这玩意儿还传到了高丽,理所当然的被人加上了泡菜调味。
它在东瀛甚至还产生了所谓“鞑靼海鲜料理”这样的东西。不过它的内容却基本都是一致的,就是把肉食剁成肉馅儿,拌上调料生吃。
眼看着篝火上的锅子开始咕嘟嘟的冒泡,很快就能吃上饭了,四周也飘起了在篝火上烘烤奶皮子的清香。
此时的蒙军战士们都半仰着靠在自己的德勒上,烤着火怡然自得。
他们倒是丝毫不担心被敌人偷袭,一是敌军现在很难到达这里,另外对他们这些草原战士来说,不但能相隔数里远就听出马蹄声。甚至还能通过马蹄声听出马匹的数量、马的种类,和马上骑士的骑术水平以及装备重量,自然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
可是就在这时,随着篝火发出的噼啪声,蒙军的伺候小队长乌勒忽然听到风声中,传来了一阵不祥的快速撕裂音……那声音就像是猎鹰翅膀极速掠过身边时,发出的破风声!
乌勒猛然瞪大了双眼。
就在这一瞬间,火堆边的战士身上纷纷发出了被击中的沉闷声响。乌勒随即看到一支黝黑的弩箭,狠狠地钉进了篝火对面一个蒙军的额头。箭锋贯脑而入,只露出了一截黑色的箭尾!
“敌军!”
乌勒下意识的大吼了一声,随即他一跃而起,一脚就踢散了火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