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7页

      他身后还跟着一人,正是当时穆以安从泸县捡回来的那个蓬头垢面、疯疯癫癫的小乞丐。此刻他已经梳洗干净,神情举止也十分得当,和之前判若两人。
    穆以安问道:“羽琛哥,此人身份查清楚了?”
    高羽琛颔首,道:“虽然有些困难,因着当时我们同北燕的情报网被他自个儿断了,但好歹几番周折,还是查明白了。”高羽琛拍拍他的肩膀,道:“他叫阿城,是子昂身边的人。北燕皇城爆炸的时候,他侥幸逃了出来,一路南下吃了不少苦,幸亏在泸县遇上了你,才带他回了祁京。”
    阿城上前恭声行礼:“阿城叩见陛下、叩见大帅!”
    穆以安听完这话再看他的时候,眼前已被泪水模糊了:“所以……所以我二哥!”
    戚含章揽住了她的肩膀,喉头哽咽,问道:“羽琛哥……你今后想做什么?”
    高羽琛洒脱得一笑,那笑容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太池畔画舫上,流转着书卷气的少年人的模样,自由潇洒、出尘清贵,立于另一沉默少年身旁,二人堪称绝配!
    高羽琛道:
    “你二哥同我说过,想去五湖四海看看,看百姓安居乐业,看山河秀丽,看星辰大海万万里的升平之世。”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他也曾经说过,我在家门口等着,他才知道回家的路。他现在迷路了,我要去接他回家。因为有我的地方,就有他的家。
    “我要去找他,去北燕,去带他回家。”
    高羽琛辞别了穆以安和戚含章两人,放弃了所有的官爵和高家未来的家住之位,只带着一个叫阿城的仆从,孤身一人上了路,去了北燕。
    他启程的那一日,也正是两年前穆以轩从祁京离开的那一日。
    冥冥之中,早有注定。
    三年之后,穆国公与新婚夫人高令仪诞下一子,取名初麟。穆初尧第二次荣升哥哥,拉着戚景安一同趴在摇篮上看弟弟,还一边絮絮叨叨地跟戚景安炫耀他当时见到他的样子跟见到初麟的样子一模一样,把戚景安听得一愣一愣的。
    作为齐王世子的遗腹子,戚景安的身份在戚含章的精心安排下并没有暴露于天下,他只是皇室宗亲中被找到的一个可怜孩子,入了玉碟,自此养在了戚含章与穆以安的身边。
    戚含章便将他当作未来的皇帝培养。
    戚景安最年幼的时候虽不经常同戚含章穆以安二人相处,但索性后来就一直养在了她二人身边。戚含章时常会怪穆以安太过宠着小芋头了,甚至也吃过三两回醋,原因无他,只因穆以安说了一句:
    “你看他小小一只,跟你长得又很像!这要是个女娃啊,我岂不是穿越回去又见到小时候的戚小章了?!”
    戚含章惩罚地咬了她一口,穆以安心甘情愿。
    毕竟孝期刚过便举办婚礼的……也不是只有穆以宁和高令仪嘛!
    穆以安重新打造了一副白玉的发梳当作聘礼,二人于家中长辈和好友的见证之下,身披红装,行了“梳洗”之礼,拜过天地父母与彼此,成了天地共同瞩目的一对有妇之妇。
    小辈们在渐渐长大,整个王朝也在渐渐复苏。
    元兴帝亲政之后的诸多政策实施下去,不仅使得百姓重新过上了战前的安乐生活,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于是在穆初麟出生的第十年,三军主帅、淮北侯爷穆以安上书请奏,征调兵力,横渡淮水,收复北燕,统一南北!
    大帅奏疏一上,举国欢腾,一时间报名参军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元兴帝龙心大悦,将虎符与帅印一同赐给了淮北侯,亲送大军至楼关,遥祝凯旋。
    这一年,穆初尧十四岁,跟随自己的姑姑穆以安一同上了战场前线,一战成名!
    而他的母亲,梁国夫人谢雨霏也仿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送穆初尧出征之时将一直珍藏的丈夫的长剑传给了他,带着自己当年的那套婚服搬进了尼姑庵,算是出了家。彼时,她还不到四十。
    大殷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深入已是颓势难回的北燕皇城腹地,一举占领北燕皇城,自此,北燕纳入大殷版图,南北合并,天下一统!元兴帝也成了大殷立国两百余年来唯一一位完成了统一南北社稷大业的皇帝,更是千古传唱的女皇帝!
    而这一切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
    当大殷军队入驻北燕皇城之时,穆初尧策马跟在三军主帅的身后,高喊:“姑姑——!”
    年过三十的穆以安回头望他,恍惚之间看到了自己在他那个年纪之时的影子,年岁的转移在她身上洗尽铅华,沉淀下久经沙场的稳重与谋略,不过她那一双眼睛依然明亮,始终保持着从始至终的狡黠与明媚。
    穆以安策马在整个皇城绕了一圈之后,最后才看见了一颗巨大的古树,古树之下空无一人。可穆以安心里面觉得,那里就是有人的。
    北燕皇城有这么个故事,是说皇城城中的那处荒废宅院中有一棵树,凛冬之时便会猝然开花,如五月花期芳菲漫天。而树下倚着两个少年,一人抚琴,一人搭剑,恍若天上人。
    可这明明不是凛冬时节,穆以安依旧觉得……那里有着两个回到家的安详灵魂。
    大殷延和五十四年,南北统一。次年,太上皇病逝,元兴帝改元,携事实上的皇后、淮北侯穆以安于高台之上,再受百官于天下百姓的三跪九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