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自食其果的皇帝悔不当初,却无力抵抗,也不敢抵抗。
他怕失败,驳回了主战派的提议。
***
朝堂之上。
辽人使臣一改平日里恨不能跪地恭迎亲身走的神色,大大咧咧站着,眼神睥睨:“大邺皇帝陛下,距我提出和亲已过了三日,您考虑好了没有,若是不同意,我现在就回去告知首领。”
勉强用上了尊称。
朝廷百官就只能这么看着一个外族人在最威严的朝堂撒野。
年迈的老将军怒发冲冠,几步出列,行了个礼:“陛下……”
皇帝摆摆手,把他未尽之言堵了回去。
古稀之年走两步都累的喘粗气,旧伤发作起来移动都做不到,还打个屁的仗?
新一辈的年轻武将全部赶往边疆,北境微矣,西北的豺狼也想着咬下一块肥肉来,可谓是两面受敌。
太子察言观色,上前一步,向使臣道出已讨论好的结果:“我大邺接受和亲。”
辽人使臣浑不在意自己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冲击,只道:“那就尽快把公主送来吧。”
他敷衍拱了拱手,也不待皇帝反应,趾高气扬踏出殿外。
门槛被他踩在脚下。
空荡无声的大殿里,响起“吱——”的刺耳之声。
殿上百官敢怒不敢言。
皇帝以手扶额,一幅疲惫极了的样子:“退朝吧。”
***
“公主殿下——”御前太监孟合尖细的嗓子拉的长长的,“您可别气坏了身子。”
皇帝派了御前太监来告知公主消息,自己无脸去见这个最疼爱的女儿,好像这样他就能好受些。
闵于安单纯娇俏的容颜不再是往日天真的模样,她胸膛剧烈起伏,问:“父皇当真这么说?”
虽是提问,心里却已知晓答案。
便是太监总管,也没胆量戏耍她一个公主。
只是不甘心,分明说了自己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分明说了要为自己找个如意郎君的,怎么就说话不算话了?
那辽世宗都三十多岁了,跟父皇差不多的年纪!
孟合没敢触霉头,点头,小声称是。
闵于安踉跄两步,跌坐在地。
她低低笑了声:“呵呵。”
如何反抗都无济于事,却还是想做无谓的挣扎,哪怕为了那么点微末的希望。
闵于安咬牙道:“你回去告诉父皇,我不去!”
她把自己关在寝殿里,皇帝太子连番前来劝说——
“安儿,不要任性,要为江山社稷着想。”
“妹妹,你忍心看着国破家亡么?哥哥这么疼你,你不会这么不懂事吧?”
“牺牲你一个,成全我大邺百年根基,你要懂事。”
“辽世宗许你正妻的名头,说不定比在大邺过的还好呢。”
……
话语越说越离谱,国家的兴亡竟全系于她一人身上,好像她不点这个头,国家就要亡了一样。
娇生惯养的公主十五及笄,皇帝疼爱女儿多留她几年在身边,打算到了时候再寻个杰出文臣嫁了。
却遇上了这等事,心里委屈不愿去,也不顶用。
父皇兄长以家国大义压下来,终究还是松了口。
如何反抗都是徒劳。
罢了罢了,就算还了父皇生养之恩,自此,再不相欠了。
闵于安把自己关在殿内的第五日,同意了和亲。
***
北境,屡败屡战,士气低迷,兵力损失惨重。
老将军们为鼓舞士气身先士卒,连番的大战下来,纷纷战死沙场。
北境只剩萧启这么个独苗苗撑起来。
打了不知道多久的败仗,终于迎来转机。
年仅二十的武威将军萧启,带着部下拼死夺回一城,望着手下人欢呼雀跃,她一贯无甚表情的脸上终于有了丝笑容。
“戒骄戒躁,休整一日,明日随我继续往前!”
副将把消息带了下去,士气又是一震,兵丁们忽略了身上的伤痛,泥尘血污覆盖的脸上是志在必得。
他们想到方才一箭射穿敌方主帅咽喉的武威将军,心里不由升起了些许期待:或许,真能把失去的城池都给夺回来呢?
“报——!”快马加鞭赶来的传令兵气喘吁吁,“陛下有旨,命武威将军回京,护送长乐公主赴辽和亲。”
“砰!”用作麻痹伤口的酒砸在地上,粉碎。
传令兵抬头去看,武威将军脸色阴晴不定,罕见的有了剧烈情绪。
“将军!”理智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亲卫急声叫道,“这旨您不能接啊。”
萧启闭了闭眼,她理解亲卫的不甘,却还是忍着怒火领了旨。
皇命如山,不从就是抗旨不尊。
她不能抗旨。
弟兄们拿命夺回来的城又被皇帝送给了辽人,用作示好。
***
送亲队伍走得慢,一路敲锣打鼓,得走上两三月。
兵丁们的不忿,对皇室不作为的愤怒全倾泻在了时年十八的公主身上。
明目张胆的欺负自不会有,阳奉阴违却是实打实的。
从众人簇拥的皇室千金,沦落到只能啃干粮的和亲公主,不过十日而已。
远离皇城和亲的公主,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荒野,再不复高高在上。
唯一的侍女端着刚发的伙食上马车来,语气不忿:“公主,他们一点也没把您放在眼里,这几日伙食越来越差,此次就只剩下几个粗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