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想到了一句俗语。”苏园道。
“什么俗语?”赵清荣继续追问。
苏园对她笑,表示没什么紧要。
“赵清荣偏要听,任性道:“既然没什么紧要,那你倒是说啊。”
“桃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赵清荣:“……”
徐妙翠:“……”
原本氛围挺好的俩人,笑容渐渐消失。
苏园无辜地耸了下肩,她本不想说的,奈何有人非要她说出来扫兴。
赵清荣沉默了片刻,问苏园:“是真的么?李子树下真会埋死人?那这么多李树——”
“县主,这句俗语的意思其实是说李子不宜多吃,否则容易死人。”
徐妙翠忙解释说不是李子树有死人的意思。
赵清荣点点头,看来那李子酒她以后还是少喝为妙。
到了徐妙翠家里,便有一对男童女童跑出来,称呼徐妙翠为姐姐。细看这男童女童身高都差不多,年纪好像也一样,长得也有几分相似。
徐妙翠便笑着跟苏园和赵清荣介绍她的弟弟和妹妹,称是龙凤胎。
“怪不得!”
龙凤胎不常见,赵清荣倒挺稀罕,连忙赞徐妙翠的母亲是有福之人。
“怀双胎可比怀一胎辛苦百倍,不仅在孕期,特别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麻烦。”
苏园又发表扫兴言论了。
赵清荣不满地瞪一眼苏园。
徐妙翠倒没介意,马上应和苏园的话:“确实如此,我娘为此遭了不少罪,也正因生产后伤了身,至今身子一直都不大好。”
“妙翠,你回来了啊。”
董氏抚着缓步从里屋出来,手扶着门框。她唇色泛白,脚步虚浮,无法稳健地站立,一看就身子极虚,有明显的气血不足之症。
徐妙翠为董氏引荐了苏园和赵清荣,董氏惶恐不已,便要行礼,被赵清荣及时拦住了。
“大娘别担心,徐姑娘确实是在路上晕倒了,后来我帮了她一把,将她带回了开封府。”
苏园这番省略性的解释,倒并不算撒谎,却也能达到让董氏安心的目的。
董氏松了口气,笑道:“多谢苏姑娘好心帮她,倒是我多想了,还以为这孩子去开封府是招惹了什么官司,怕我担心,才不肯跟我说。”
之后从徐妙翠家告别的时候,赵清荣问起徐妙翠的爹。
“我爹跟着我三伯家的大儿子一起去南方做生意了,去了之后就再没回来过,得有两年多了。不过他每年都会托人捎钱给我们,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很多了,我娘也不用再愁吃药的钱,就是苦了我爹,为此要常年在外奔波。”徐妙翠解释道。
赵清荣拍了拍徐妙翠的肩膀,以示安慰。
与这些普通百姓相比,她真的太幸运了,生在富贵人家,深得父母宠爱,从小到大没受过委屈,从不知生活的苦为何。
徐妙翠依依不舍,最后将苏园和赵清荣送到村门口,才她们告别。
正巧碰见徐妙翠的三伯从村外头赶着牛车回来,徐妙翠忙打招呼。
徐大安笑着跳下马车,将一包点心塞到徐妙翠怀里,“拿回去吃。”
徐妙翠正要客气,被徐大安拦住了,又岔开话题问她:“这二位是?”
徐妙翠忙介绍,起初徐大安听说赵清荣的身份,只觉得惶恐,赶紧行礼。
但当徐大安听说苏园是开封府的官差,擅长查案验尸的时候,徐大安脸色微变,流露出非常明显的慌张。
苏园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一般,笑着和徐大安招呼之后,就和徐妙翠告别了。
临走的时候,苏园又瞟了一眼的徐大安,已然见他额头冒出了冷汗。
进了村后,徐大安就借口有事,匆匆跟徐妙翠道别。
他慌张跑回屋,猛灌了一整壶茶水到肚子里。这才算稍微镇定了些,在桌边坐了下来。
“干了什么亏心事这般心虚?”
屋内突然有女声响起,徐大安吓了一大跳,他身子一摇晃,人和凳子就一起摔在了地上。
徐大安哆嗦循声望去,就见苏园不知什么时候居然坐在东窗的窗台上。
苏园吓很淡然,在徐大安看向她的时候,特意对他友好地笑了一下。
徐大安却吓得险些魂飞魄散,他哆哆嗦嗦地跪地,直喊:“大人饶命!”
“我可不是大人,包大人才是,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你应该很快就能见到他了。毕竟事关徐妙翠父亲的一条人命!”
苏园见徐大安如此胆小,估计诈他一下就能问出真相来。
“开封府的狗头铡今天刚铡完一个恶人,倒是不怕再铡第二个。刀嘛,用得越多磨得就越亮。”
徐大安听到这话后更是吓得不行,整个人哆嗦起来。
“仙姑饶命,我当时真的是好心啊!因看他们一家人过得苦,我才张罗着让大儿子带他去南边做生意。
谁知那天晚上请他来吃酒,商量去南边的事儿的时候,他喝太多,回家的路上就摔在了河里头,那么浅一条河,就这么把人给淹死了。我们也想不到啊!”
“当时怎么不报官?”苏园问。
“本是想报官,但妙翠娘的身子不好,若是知道这个消息,非气得病死过去不可,那就是两条人命了,三个孩子也都会成孤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