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44章 都不纯粹

      王安石就那样随在官家的身后,亦步亦趋的往垂拱殿。
    这一刻,王安石知道,官家已经看了他的青苗法,并且真的有意革新。
    有这样想法的还有吕惠卿,在官家留对王介甫时,他就知道王安石跟官家递了青苗法的折子。
    至于官家会不会支持,吕惠卿从来没担心过。
    王安石激动吗?应该是有点。他不仅仅是为他的想法可以实现,更是为国朝苍生而激动。
    王安石,还是具备忧国忧民觉悟的,否则也看不到如今国朝的弊端,或者说看到了也不说。
    “大参,青苗法的折子我看了。怎么说呢,在革新国朝一些弊政上,大方向上我支持。”
    “同时,也请大参谅解。众所周知,我成长于内苑,虽然远征南疆,西出秦州,所到之处也都是城郭。真实的乡村实情我并不了解。”
    “说句大不当的话,所谓侍弄庄稼,也是为让太后开心,随意在皇庄走个过场。”
    “所以,大参在奏折所提之状况,我无法确定,也不敢随意确定。”
    “大参也知道,如此青苗,是乃国策,一旦颁布,势必在国朝所有军州郡县落实。大参不会以为此事由你我二人就可定下吧?”
    赵曦说的很诚恳,语气、神态,包括进来垂拱殿后的所有动作,都表达了跟王安石推心置腹的意思。
    一代大贤,忧国忧民,尽管赵曦打心眼并不看好王安石的这青苗法……纰漏太多了。
    但老王先生绝对受的起他这般尊重。
    再说了,老王同志,或者说他那个变法的团队,可不只有青苗法。
    想要一项一项套出来,并充当赵曦改变国朝弊政的先锋,赵曦就必须表示一些诚意,从而让王安石有跟他一辆战车的感觉。
    在这份奏折里,王安石有提到监管时用重刑重典,赵曦怀疑是不是王老头临时加的。
    有陈昌之为例,王介甫也难免借一下处置陈昌之的威力。
    这得往下看着。
    “臣惶恐…~”
    对于官家这样的态度,王安石需要象征性表示一下客气。
    “官家,国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臣并无非议太祖国制之失。”
    “国朝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国朝耕地易主频繁,甚至到了田无定主的程度。”
    好像这跟青苗法关系不大呀?继续……继续呗。
    青苗法的折子,只是提什么是青苗法,又该如何实施。至于青苗法出台的背景,就是现在王安石需要跟赵曦讲清楚的。
    后世也有土地流转的提法,赵曦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当然,后世不是现在可比的。
    现在还是小农经济,还是靠从土里刨食吃的时代。
    人们对土地上依赖性很强,这一点赵曦深有感触。
    “官家,如今国朝之税入,两税占国朝税入不足三成,近些年因官家创立新产业,两税更是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相比开朝之时,减少达七八成之多,甚至比真宗朝也减少四五成。若国朝所出如官家产业之举也算,事实就是并非如此,而是耕田兼并导致的结果。”
    “若耕田兼并是依据耕田之该有的价格交易也罢,不是!或者说强买强卖,自然有官府干预。也不是。”
    “势官富姓,每逢青黄不接之机,以善举之名,借贷于耕农,迫使其偿还印子钱粮。如此年复一年,最终不得不以耕田偿还,从而耕者成佃农……”
    赵曦很想说,国朝并不是二元制户籍,人们没了田地,完全可以到城郭谋生活,然后……
    真不敢开口呀,生怕自己又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君王。
    就这样倾听王安石慷慨激昂的演说……
    怎么可能?
    在后世被称为经济极度发达,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的大宋,在王安石的口里就成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
    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可不就是水深火热嘛。
    赵曦在后世曾见过,有人说大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两千多美元……
    有人说大宋的经济总量是当时整个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强……
    有人说纵观历史,大宋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可在王安石的这一番陈述中,人们颠沛流离,甚至感觉几乎到了饿殍满地的程度。
    这还是自己治理下的大宋吗?这还是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吗?
    “官家,国朝耕田五百万倾,而不予纳税者占十之七八。因耕田过度集中,耕者无其田而背井离乡,有田者不耕,想耕者无田。”
    “因此,而导致国朝耕田逐年减少,多废弃不用……”
    这时候赵曦已经顾不得考虑王安石是为了推销他的青苗法了,而是真正的被他感染着。
    站在一个君王的角度,面对王安石所说的情形,绝对做不到无动于衷。
    赵曦开篇跟王安石客气,说自己成长于宫内,那真的是客气。
    他在后世,就是农家子出生,又如何能不知道农户农活是怎样回事?
    可听王安石这番说,他才知道,或许他是真不知道农户是怎么回事。
    本以为即便是时隔千年,农村还是农村,而王安石说的,跟他经历的根本就是两回事。
    王安石不会捏造,这一点赵曦确信。那,只有自己是真不了解了。
    赵曦一直自以为了解农村,也自认为明白这个时代的落后是因为物质匮乏的原因。
    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创新产业,从而引导这个时代的人们,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可从王安石嘴里了解的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曦已经亲自为王安石泡了第二壶茶了,王安石还没有讲完。
    他从个例,有名有姓的个例说起,归结到国朝的现状上,然后落实到青苗法的利处上,一点一点的把赵曦引到了青苗法。
    有卖儿卖女的,有家破人亡的,也有豪田堪比皇家的,更有一县耕田沦为一家一姓的……这个危言耸听了,最起码赵曦觉得危言耸听了。
    “大参,诸如大参所言,革新势在必行。可青苗之法,非你我二人可定……”
    “国朝军州四百余,从决策到执行,非全朝堂之力不可为。大参,是朝议还是集议,你认为如何?”
    表现的是兼听则明的君王水准,其实赵曦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他现在也没个准。还需要思考和酝酿。
    王安石用递折子的方法,本来就不是要随意决断,目的是想从官家这得到是否支持的准确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