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76章 不合时宜的决定

      韩缜、苏颂包括李诫,赶到灾民安置点时,流民已经散开了,太后和皇后娘娘已经回宫了,只留着相公们在马车边一个劲的埋怨官家。
    “官家,现在开封府记录在册的已经万数流民,半月后可能增加到两万!陛下如何能轻易许诺?君王之诚与朝廷相当,若失信于民,穷百倍之力难挽回……”
    司马光这倒不是吓唬。这不是在紫宸殿,更不是在垂拱殿,不管有没有保密法令,都有臣工或者朝廷的说辞。而刚才这是一个君王对自己子民面对面的承诺。
    这样的承诺,在民间传播的速度,根本就不是能想象的。
    “官家,此事唐突了。流民乃历朝历代之难事,国朝也是因此才有了近四十万的厢军。如此承诺,一旦失信,必将引起骚乱,甚至会有更大的祸事。”
    “官家,这是在汴梁城外,事关京师安稳,如今之计,唯有着令汴梁之新军严阵以待,以防不测了……”
    这时候,相公们早忘记官家在这里忙乎的目的了,脑子里只有官家那不切实际的承诺。
    越说越觉得情况严重了,真有了让新军戒备的想法,同时又在思谋该扩多少厢军,该往哪里安置这部分流民厢军…~
    就任由相公们絮叨,赵曦没反驳…~僵化的思维,求稳的心态,这就是如今政事堂的现状。
    赵曦已经看到韩缜几人来了,也等着他们开口呢。结果韩缜几人见相公们絮叨,居然站后面听着……也是,打断相公们跟官家议事不合适。关键是他们也不知道缘由啊。
    “玉汝,你们几个近前……带纸笔没?”
    赵曦没反驳,就是等着工坊城韩缜等人过来用事实说话。
    趁相公们啰嗦的间隙,赶紧把韩缜几人招呼过来了。
    顾不上在乎相公们的恼怒……不反驳,或者说不接他们的茬,是为了接下来不让他们太尴尬。
    话说,一直打相公们的脸,赵曦也觉得不太好。
    “回官家,带了。”
    这不是赵曦交代的,是李诫有备而来。
    一个痴迷于营造的大拿,被官家叫到野外奏对,这点准备还是有的。
    “我说你画。”
    李诫的专业素养没说的,赵曦就不献丑了。
    从整一片地形开始,赵曦根据自己徒步度量的情况,开始对李诫讲述。
    说是流民安置点,倒不如说是一个乡村,或者说一个城镇的规划图。
    图纸越来越完善,让相公们觉得官家的承诺越来越难实现。
    一两年?三五年?或许可以建成这样的集镇,可官家承诺的半月呀!
    因为安置灾民,只是临时性住所,这般作为纯粹是无端耗费钱粮……
    脸色越来越不好看了。
    “再拿点纸……”
    说着,赵曦还挽了挽袖口。
    “伞?”
    看着赵曦那抽象的画,在场的都大概认出来了……就是把伞。只不过是两边垂下了跟流苏类似的物事。
    这是伞吗?赵曦也无语了,他明明画的是蒙古包好不好?
    伞就伞了,能说明问题就行。
    “明仲,就跟伞差不多,就是放大的伞,跟房子大小,伞沿接油纸垂下来,跟帐篷类似……”
    既然都认为是伞,赵曦就以伞解说了。
    “伞型帐篷?伞亭子?”
    好吧,赵曦也是服了。不计较这些了。继续说……
    “名字不重要,这样的简易房,做四五千,供两万人用,工坊城需要多久?”
    这不是纯粹的营造了,更倾向于技艺。这是苏子容的活……
    “官家,将作监负责构件制作,一律做成标准件。帐篷作坊制作油纸,统一规格。四千具,十日足够。”
    苏颂这时候明白了,官家这是为安置灾民,为灾民做临时房屋。
    十日四千具……说起来挺赶的,苏颂心里明白。
    自将作监搬迁到工坊城,把将作监的库存一并搬过去了。由于军备革新的原因,将作监的很多存料就那样堆着,再因为水泥的出现,更是让将作监的备料没了用武之地。
    也就是因为这些备料打底,苏颂才有底气,否则就是光用料的采买也够呛,别说制作标准件了。
    一干人没一个愚钝的,当赵曦把蒙古包勾勒出来以后,就已经明白了。
    不再叨叨了,丢人,说的越多越丢人。官家做事,从来斗不能以常理度之,这不,就个灾民安置,还让相公们很没面子。
    当官家的草图完成后,诸位已经明白,这是一种可以拆卸并反复使用的简易房,跟军卒用料的帐篷类似,或者说就是放大了的帐篷。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都是他们相公们日常具备的能力,只是从朝会结束后,本来大伙是来劝谏官家的,再因为官家白龙鱼服,又对灾民随意承诺……诸位相公心里只有对官家的埋怨,也是这点埋怨,把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心窍给堵了。
    原本蓄积的气势,这时候都散了,或者说压的更深了。
    把活交给工坊城的人,赵曦并没有离开,站在一个缓坡上,看着那混乱的灾民据点……
    国朝是懒散的,从朝堂到民间,从军伍到黎民,都是懒散的。
    朝廷多年来习惯性修修补补的做派,已经由朝臣带到了民间,成了整个国朝的大环境。
    因此,人们就习惯了苟活。从朝堂文武臣工到黎民百姓,都有一颗特随和的心。
    所谓一叶知秋,就看这灾民的状态,就可以看得出整个国朝的是怎样一回事。
    不管是十七八岁的后生,还是三四十岁的壮年,在遭受灾难后,没人想着去博活路,就等着朝廷的救济。
    一窝蜂的到了汴梁城外,然后就每天等吃食……
    整天无所事事的看太阳,三五个凑一起侃大山,扯咸淡……
    “人闲心乱,如此这般的聚集又无所事事,最容易导致混乱……”
    赵曦像是跟相公们说,又似在自言自语。
    “官家,历年如此。为避免骚乱,朝廷需要商讨安抚和招抚了。”
    韩琦说的赵曦明白,无非又是玩抚民为军的那一套。
    “冗兵之弊略有成效,若一次灾情增万数厢军,何时是个头呀?”
    赵曦顿了顿,又接着说“内苑建造宫殿吧……”
    “官家……”
    司马光顾不得是不是在野外,立马就要劝谏。可官家已经扭身离开了……
    哪跟哪呀?这边还说着担心灾民骚乱,立马就又要大兴土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