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三百八十九章 西瓜

      一说太常寺,大家都是低着脑袋笑了起来。陈初六与那李蕤对骂虽然赢了,别的人也不敢惹陈初六,可这太常寺里面还是对陈初六颇有微词的。
    萧贯也笑了:“初六的事情,我入京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不过,初六说得好啊。那李蕤的确是寒士中的败类,幸好初六帮我赶走了这人。不然我到了太常寺,还得正一正酸风!”
    “那是,若是比寒门,谁能比咱俩寒?如今咱们发达一些了,那些人便眼红中伤。”陈初六回到。
    萧贯点点头,问道:“初六,你这次来,难道也是升官的?”
    陈初六笑了起来道:“是不是升官,我还不知道。小道消息,我好像要进资善堂。”
    萧贯脸上了然之色,又问道:“初六,你应该有个表字了吧,我直呼你的名字,不太合适了。”
    “草字知应。”
    “嗯,知应,等今日放衙之后,我带家眷上你们家叨扰叨扰,拜见老夫人与陈大人。”
    “好说,好说……”
    萧贯任太常寺丞,自然陈初六与太常寺的一些仇隙也就解开了。太常寺丞是正五品,比之当年中状元的蔡齐,萧贯已经是实现了弯道超车。
    陈初六来到后宫,面见皇上。太后倒也没多说什么,按照之前卢学士和薛度讲的,升陈初六为著作佐郎,权资善堂直讲,直中书省检详诸房文字。
    授官到皇上跟前“聆听德音”也是礼仪里面的一部分,等这些礼仪弄完了,皇上笑道:“初六大哥,外地进贡来了几车西瓜,刚到京不久,来一起尝尝。”
    “什么?西瓜?”陈初六有些惊讶:“这西瓜是哪里进贡来的?”
    皇上笑了笑道:“难得有你还不知道的东西,这西瓜是从淮地进贡来的。汴京这边本来是要种一些的,可惜水土不服,恐怕和橘子一样吧,生于淮北则为枳,生于淮南为橘。”
    “哦……”陈初六低头沉吟起来,心说这个西瓜,原本以为还在国外,可没想到早已经传入了中原。不过,种植西瓜的技术还没完事,导致汴京这边没办法中。
    只不过,在陈初六的记忆中,西瓜是到处都能栽种的,不过是要把握好播种的时间罢了。而且,北方温差较大,种出来的西瓜要甜一些。这西瓜还可以种在沙地,对于开发无用的沙地,种救了之后,这沙地会慢慢转化为泥地,这增长农耕产量是有帮助的。
    不一会儿,太监们进献了西瓜上来,陈初六看了之后,却是失望了。这西瓜不是红瓤的,而是白瓤的。这西瓜本不是用来吃瓜瓤的,而是用来生产瓜子的。
    在自然界里面,西瓜结籽本来就是为了繁衍。所以早期的西瓜,其内部籽多而肉少。后来驯化了之后,肉逐渐多了的,但其肉仍然是白瓤的。
    白瓤西瓜吃起来并不是那么甜,柔顺爽口,不失一种西瓜特有的清新之感。陈初六吃了一瓣,也就停下来了。
    小皇上见此,疑惑问道:“初六大哥,这里没有外人,拘礼做什么,何不尽兴?”
    陈初六摆摆手:“此物虽然稀奇,却不合臣的口味,皇上多吃点吧。”
    说完,陈初六捡了几颗瓜子,揣进兜里。小皇上笑道:“初六大哥,你是想拿着这种子回去自己种吗?何必如此麻烦,汴京又种不了,朕叫左藏库差人送几个给你。”
    “不用不用,臣心中有一想法,暂时还不能说出来。”陈初六笑道:“等明年这个时候,臣定能让皇上吃上更好的西瓜。”
    “哦?”小皇上一脸贪吃的模样。
    从延福宫出来,陈初六手上还提着两枚西瓜,小皇上坚持送的。按说,现在陈初六就得前去资善堂报到,然后去中书省值班。可之前见到了萧贯,约好了一起会面,陈初六得提前回去准备。
    会右文殿把东西收拾了,便回了家里。与萧贯会面,知他娶了一房妻子,还剩了一男一女,可谓是美满。到了汴京为太常寺丞,可能又得七八年才有官位变动,他打算将父母从家乡接过来,在汴京城外安家。
    看样子,这萧贯也是买不起房子的清官。陈初六忽然提议,乡下有一座庄园,可把里面的房子卖给萧贯。那房子于陈家无用,萧贯也并不矫情。
    喝茶聊天,把那西瓜给大家尝了。两个西瓜,委实不够大家分的,只是沾沾舌头罢了。吃完西瓜,喝了会儿茶,陈初六又带着萧贯前去“四为诗社”。
    在陈初六的资助下,来自临川的一些读书人有了一个固定的居所。在那边,他们交谈作诗,经常举办文会。久而久之,便在那里有了固定的文人交流场所,也就是汴京的四为诗社了。
    四为诗社有陈初六的名头在这里,即便不用任何资助,也有许多文人趋之若鹜。逐渐逐渐,四为诗社聚拢了一批来自大宋各地的文人,形成了一个写诗的流派。
    当然,其中的主力还是陈初六家乡的那些人。欧阳修颜子义等人,皆是一时俊杰。萧贯来到四为诗社,与颜子义又是一番叙旧。
    颜子义可憋屈了,当初他是州试第二,仅仅差一名,没想到现在还在读书,而第一已经是五品官,身穿绯袍了。最令人狠得牙痒痒的是连当年第五也已经步入官场,不到三个月已经升了官。而他们这一群人,只是增长岁月而已。
    陈初六亲自来到诗社,自然引起了诗社中文人的轰动。当即呼朋唤友过来,非要逼着陈初六举行诗会,让陈初六担任评委,品评汴京文人的诗词。
    古时察举制的时候,便有月旦评之类的活动。若是某人被名士评价了,必定身价百倍。陈初六是名士,是状元,他若是夸赞了谁,自然也能有相似的效果。
    陈初六无奈,只好写了一个主题,让大家当场写诗,然后评价。他的评价,多半不是用当今朝廷流行的西昆体作为标准,而是用的临川这些人的文风作为标准。
    他的打算,也很简单。就是想要利用文风推动政治走向,他知道,有志为天下做点什么,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陈初六得培养一些自己的人。四为诗社,便是一个现成的好地方。以文会友,以文载道,古时有很多文风运动,比如古文运动,都是借推动文风来改变政局,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