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8页

      有没有泪痕无所谓,但是姿态是做足了。
    等宁承徽回到了明月阁,轻叹一口气。
    红豆给她解了外头的衣裳:“承徽怎么了?太子妃娘娘是不是责骂您了?”
    之前她也不得进去,所以并不知说了什么。
    “没有。只是……”她伸手摸着肚子,低头看着自己隆起的肚子,许久后深吸一口气:“只是这孩子,我是……保不住了。”
    “啊?”红豆大惊:“承徽您说什么呢?这可七个多月了啊!”
    “你想哪里去了,我是说……这孩子。怕是要养在正院里的。”宁承徽道。
    红豆这才松口气,随即又皱眉:“殿下快回来了……”
    “回来也无用,我一向不得宠,怀孕都算是上天庇佑。太子妃小产,我是宁家的人,这孩子……就是太子殿下,也是会愿意叫他养在正院的。”宁承徽咬唇。
    “承徽您……您要想法子啊。奴婢……奴婢怕啊。孩子养在嫡母跟前是好事,是……是恩典,可……可您……”
    要是,太子妃要留子去母呢?
    “别怕,不会。这是个好时机。”宁承徽又深吸一口气:“我不得宠,可我姓宁。我还有用。”
    她悲哀一般摸着肚子:“只是可惜我的有用,也不知能到何时。”
    “您……您也不是那种无能的人,为什么不想办法呢……”红豆流泪道。
    “傻红豆,我要是想办法一时留住这孩子在我面前,我能保护他长大么?既然姐姐要他,就给姐姐。姐姐需要一个孩子。只要是宁氏和舒氏的孩子就好了。”
    “可要是以后太子妃娘娘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呢……还能善待您的么?”
    宁承徽没说话,只是轻轻摸着肚子。
    她想,这一胎,太医的意思是,八成是男胎了。
    既然是男胎了,太子妃就该满足了吧?
    宁氏和舒氏的孩子,一个就够了不是么?
    若是有第二个,也不该是太子妃娘娘来生了。
    生孩子这种事,如进鬼门关,太子妃娘娘身份贵重,受不得这个苦楚。
    正院里,太子妃喝着茶:“奶娘看,她是不是情愿?”
    何氏笑道:“宁承徽是个聪明人,她定然是情愿的。您今日的话,她听懂了,知道您也要保住她的。有什么不情愿?”
    说实话,如今的后院女人,并没有把生一个孩子送出去这件事看的多么严重。
    尤其是做妾的。
    “我就是欣赏她这份聪明,懂事,知道退让。我当年不同意她进府,是我娘劝我。说我会需要她的。果然,我娘有先见之明。如今,她可真是有用。日后,我倒也不至于容不得她。您以前说的是,毕竟是宁家人。进了这个门,她的依靠只有我。既然是这样,我用她的时候,她也该是有用的。”
    “是啊,娘娘放心,这一胎定是男胎。是不是嫡长子没要紧的。殿下不也是行五的儿子么?只要是嫡出的就尊贵了。”
    何氏这话,自然是劝太子妃,她自己要生嫡子,倒也不必追求是不是长子。
    反正,是嫡子就尊贵,生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
    太子妃自然乐意听,笑了笑:“还是多劳奶娘为我操心。”
    “奴婢自然是一心只为您。”何氏笑道。
    她先有一子一女,可惜儿子在十岁时候夭折了,两年后,女儿也病故。
    她也寒了心,索性断了与夫家的关系,就一门心思伺候太子妃。
    自然一心一计,只为她想。她自己的下半生也全靠太子妃了。
    太子妃拉她的手:“奶娘来看看我的新首饰吧。”
    这一如小时候一样的话语,叫何氏心里很是温暖。便与她一道去内室里看首饰去了。
    无非是一个想要些温情,一个想要撒娇罢了。
    今时今日的地位下,太子妃又稀罕什么首饰呢?
    毕竟也都只是内事府送来的东西罢了。
    第0092章 遇刺
    承州。
    雁南归跟着舒乘风出了行宫,要去郊外走一趟。
    打猎就算了,不过这边景致是不错的。
    同去的,还有太子手下几个属臣。还有侍卫们。
    带的女眷只有雁南归一个,雁南归索性也没带侍女。就带了栓子一个内侍出来。
    这边有个比较有名的寺庙,算是有些历史了,几百年总是有的。
    虽说这寺庙里换过一次佛像了,不过一向香火鼎盛。
    他们来的时候,人就很多,侍卫们化作普通人散落在寺庙里外,毕竟是太子出行,就算是微服,也要极其小心。
    这阵仗,也就只比陛下微服时候简单了一点。
    雁南归穿了一身米白色的裙子,梳着元宝髻。
    头饰华贵又简单的跟着舒乘风上山。
    舒乘风今日是玄色的长袍,腰间系着白玉腰带。
    玉冠束发,还拿了一柄折扇。
    倒是与庄皎皎手里的没人团扇莫名搭配。
    因香客实在是多,所以这也登山路就不难走。
    左右各有台阶,却看得出,左边走的是达官显贵,右边才是普通百姓。
    今日,既然是太子来了,这左边的路自然只有他一行人能走了。
    那些平素高高在上的人,也只能走右边,或者不敢来了。
    也就只有百姓不知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