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
齐管家诧异地看着她:“夫人怎么想起弄这个?”
这个方式太新鲜了,便是看好某一位学子,也顶多是单独资助对方,提前下注,没听说哪家直接建学堂的。
许殊理顺了思路,慢悠悠地解释道:“看了那陆明泽的经历后,我便生出了这种想法。穷苦人家,求学太难了,咱们能帮一把是一把,就当结个善缘。”
陆明泽这样的才是贫困学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嘛。人穷志不穷,放得下身段,不打肿脸充胖子,对同窗也有友爱之心。
齐管家对陆明泽的印象也很好:“夫人所言甚是。不过夫人何不单独资助陆公子?”
许殊笑道:“单独资助,稍有不慎会伤了人的自尊,而且也容易给人携恩以报的印象。不若直接资助书院,给夫子们束脩,如此一来能惠及更多的人,也能结更多的善缘。”
万一以后这里面哪个学子高中了呢?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内,既是投资,当然要广撒网了,反正一个是放一群也是放,只有里面中一个两个,齐家就不亏。
而且还能因此赢得城里读书人的感恩和拥护。可别小瞧这些读书人,古代读书人地位极高,师生同窗同乡各种关系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赢得了他们的好感,日后若齐家真遇到什么坎儿,这些人联名上书,对齐家来说也不啻为一份希望。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干嘛不做。
“夫人考虑得甚为周全。”齐管家佩服地说,“书院还好,咱们直接跟院长联系便成,可是学堂就比较麻烦了,大户人家有自己开设小学堂的,还有一些屡次不中的秀才老爷自己开学堂,整个玉州城加起来应有好几十家学堂。而且大户人家的学堂也不缺银子。”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多,可现在的学堂属于私塾,人并不多,一个学堂顶多也就有十几个学生罢了,几十个的都很少。这么算下来,全城也不过几百上千读书的年轻人和孩子,而整个玉州城及其管辖的乡下,加起来可是有好几十万人。
可见这个时代的读书识字率有多低。没文化,没知识是愚昧无知和思想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许殊觉得更有必要开设学堂了。
她说:“这个简单,咱们跟其他的学堂并不冲突,他们办他们的,咱们办咱们的,彼此都不影响到对方。你找一块空地,最好在城门内外不远处,地方找好后,我去看看,回头我画个图给你,照图上建便是。以后齐氏族人,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启蒙年龄,都可到学堂念书识字。同时,学堂也对外开放,全城及乡下孩子,愿意送孩子过来念书的,咱们都分文不取,但学习用具和生活自理!”
如果提供午饭和学习资料,负担太重难以持久,而且会有人为了笔墨纸砚和免费的饭就将孩子送过来。
她是开办学堂,不是开办善堂。
这个时代,几岁大的孩子都要帮忙干活了,算是一个小劳动力。即便学堂免费,若不是真心求学,父母也不会将孩子送过来,如此一来就能筛选掉大批混日子的,留下真心想念书的。
这样既能帮助了穷苦百姓,同时也能在玉州城结下广大的善缘。时日一长,便是知府想动齐家也要掂量掂量,不然齐家倒台了,谁以后还愿意花大把的银子开办免费的学堂,他们岂不是没学上了?这便是将普罗大众的利益跟齐家的荣辱兴衰绑在了一起。
毕竟读书是这个时代普通人改变命运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算考不上秀才举人,识了字,进城做个账房先生对农家子弟来说也是改变命运了。没了免费的学堂,绝大部分人都是念不起书的。
齐管家觉得许殊这想法有些天方夜谭了:“夫人,这男女同堂怕是不妥。还有免费学堂,怕是有不少人回来,得建多大的房子才够啊?”
许殊笑道:“有何不妥?将学堂孩子的年龄限制一下便是,只招收五岁到十二岁的孩童,超过这个年龄段的便不收了,你若还有顾虑,咱们可以将姑娘们跟男孩子分开。至于房子,咱们家有的是地,建学堂的地总不缺。”
好像一切到了夫人口中便成了很简单的事。齐管家见许殊心意已决,便不再劝:“是,夫人,那小的明日便去看地,晚些时候再来跟夫人汇报!”
许殊含笑点头:“好的。”
——
寇正元完全不知道许殊暗戳戳地准备搞了一票大的。
他还在愁读书的事,下个月的束脩就要他自己出了。可他上哪儿拿这笔钱去?总不能念书还问贾修文要钱吧?寇正元的自尊心接受不了。
他侧头看向还在闷头绣手帕的齐晶晶,语气有些不耐:“还绣呢,绣了一天都不累吗?”
怎么不累?从吃过午饭后,齐晶晶就一直窝在客房做绣活,中间只去了一趟茅房,喝了两次水,就没有任何的休息,好几个时辰下来,眼睛已经干涩酸胀,食指上也被扎了不少针眼,稍微一用力就有点疼。
可不挣钱,他们花什么?总不能一直赖在贾府吧。
虽然今天傍晚,贾修文过来热情地邀请他们在贾府住一阵子。而且他今天的表现也较之当年好了许多,可齐晶晶心里还是很不自在,比住在陆家的茅草屋都不舒服。
可丈夫不理解她这些细腻的心思,他是干大事的,齐晶晶也不好勉强他跟着自己做这些赚不了几个铜板的事情,便说:“我再绣会,将这张帕子绣完。明日便可以去绣坊交一批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