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4页

      好在房里还有旁的人在,帮助她的理性压过了感性。
    另外两位将军憋笑着别过了头,暗道现在的年轻人亲热不分场合,裴镇山和裴旭日却是将蔺伯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即便蔺伯苏此次为他们铤而走险开了这事关他们裴家安危的木盒,常言亦道“救命之恩,没齿难忘”,这不意味着他们要把女儿、妹妹以身相许,一码归一码。
    裴镇山对蔺伯苏抱拳行了一礼:“多谢王爷出手相助,此番恩情我裴府定倾尽所有相报。”
    裴镇山的声音洪亮有力,宛若天空忽落惊雷,裴珠月那混沌的脑子一下子就被震清醒了。
    裴珠月推开了蔺伯苏,垂首抱拳道:“下官方才失态了,多有冒犯,还请王爷见谅。”
    又顺着裴镇山的话说道:“王爷对下官、对裴府的恩情,下官谨记于心,王爷日后若有需要,下官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蔺伯苏含情脉脉地看着裴珠月,道:“我不需要你上刀山下火海,只要……”
    似是料到蔺伯苏要说什么,裴珠月连忙打断:“王爷仁德,下官不可不懂事,这恩情下官一定会还。”
    她的视线移到桌上的木盒上,道:“此次行刺的幕后凶手一日不找到,陛下便一日活在危险之中,我们先看看木盒里有什么吧。”
    蔺伯苏神色微黯,有那么一瞬他觉得裴珠月同他敞开了心扉,现在看来又是阖上了。
    不过没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相信终有一日他会重新站在裴珠月身边,并且在很早以前他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珠月说的对,陛下安危要紧,先看看木盒里有什么吧。”
    木盒里还有一个木盒,庆幸就是个普通盒子,那锁用刀剑就能直接劈开,而在里面的木盒里放着的东西是一册账本,这是他们都不曾想到的。
    但账本的内容却让他们大为震惊。
    铁矿、铁具、盐、茶叶……
    这是走私的黑账。
    在账本的最前列,赫然写着“司马慎”三字,他们的好丞相。
    第104章 计策
    清和住持和舟洋是双生子,而两人的性格却是截然不同,一个无欲无求,一个贪婪好胜,这不同的性格也让他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和进了佛寺。
    而舟洋选择去闯荡江湖。
    从小过苦日子的舟洋对钱权有着极强的欲望,一开始为了学得武艺他跟着镖局走镖,镖局发现他心术不正后就把他赶了出去,他就去山上当起了土匪。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接触到私盐、私茶,这些东西来钱快,他又肯学,很快就上手。
    他心狠手辣,凡事都不给自己留后路,两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跑腿到大私盐贩,然后跟丞相司马慎搭上线。
    钱他有了,现在他想要权。
    他做尽了丧尽天良的事,但心中仍存些许温情,那就是他的哥哥清和。
    清和引导舟洋向善,但此时的舟洋已经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司马慎以灵云寺所有人威胁强迫清和舟洋合力刺杀皇上。
    无可奈何之下,清和和舟洋成了司马慎的走狗,但他们此次只想救寺里的人,无论成败与否,他们最后都会自尽谢罪。
    这是舟洋放在账册下的罪己书的内容。
    裴镇山看后愤怒地锤了下桌面,实木桌子当即出现一道裂缝,他咬牙道:“司马慎,我只当他贪恋权贵,不曾想竟还有谋权篡位的心思!此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本将军现在就带兵去砍了他!”
    “且慢。”蔺伯苏阻拦道。
    裴镇山正在气头上,见在场最不待见的蔺伯苏阻拦他,额角直突突:“摄政王拦我作甚?”
    “现在不是时候。”蔺伯苏沉声道。
    裴镇山的脸沉了下来,丝毫不留情面地质问:“听闻摄政王与已故的太后‘交情’甚笃,这是见是故人之父想手下留情?”
    时至今日,裴镇山依旧记恨着蔺伯苏,有些事不去查就不会知道,而想查轻而易举地就能查到。
    当初得知他女儿跟蔺伯苏和离以后,他便托人去打探蔺伯苏的消息,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他气得真是恨不得把蔺伯苏宰了。
    这个人模狗样的东西,在娶了她女儿之后竟然跟宫中那位不明不白,每月都会往宫中送寄情的花,还屏退左右私下和那位会面。
    他最初真是瞎了眼才会觉得蔺伯苏是个好女婿。
    当年皇家两兄弟和司马家两位小姐的事京都何人不知,“交情”甚笃四个字一出,稍微想想就明白其中什么意思。
    虽然现在在场的只有他们裴家三人以及摄政王本人,说出来的确是不好听的。
    裴珠月心下一紧,这下误会可大了。
    蔺伯苏和司马玉茹的恩怨其他人不知道她是知道的,蔺伯苏和司马玉茹不仅清清白白,司马玉茹还是蔺伯苏一手毒死的。
    整件事的始末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有辱皇家威严,因此也未曾与外人言说,当初若不是和离一事,想必蔺伯苏也不会和她解释。
    她爹现在说这话差不多是指着蔺伯苏的鼻尖污蔑了,不,是指着鼻尖造谣,她怕蔺伯苏恼了治她爹的罪。
    裴珠月挪过去扯了扯裴镇山的衣袖,小声道:“爹,你误会王爷了,他这般说辞定然有他的道理,我们先听听他怎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