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见过大人。”
木析翻了翻医学署的记录册,问道:“我们这么大一个县,居然就二十几个大夫吗?”
医官道:“很多行脚大夫,或者巫医是不在册的。”
当今圣人厌恶巫术,所以本朝是严禁巫医行医的。
木析点点头:“那药师有没有登记在册?”
其实很多大夫,既是医师又是药师,起码对药性是了解的。但如果她想要打造全国最大,最好的药材基地,最对口的还是药师,实在不够再用医师。
医官沉默片刻后道:“药师医学署是不管的,不过一般都依托在大夫的手下,药师学起来快,大人这是想找药师?”
木析道:“是的,本官要药师,越多越好,从今以后药师,药师学徒也要在医学署登记,而且官府会负责她们的薪资,她们可以领双倍月银,自己从事的医堂会给他们发月银,官府也会,大夫只要是会辨别药材的,也是一样的待遇。”
医官皱眉道:“木大人,县衙没有那么多银子,而且也不可能您一个人自付。”
木析敲了敲桌子,道:“从今往后,文岭县治下,不允许任何私人采集,收购,贩卖药材,只有官府有权贩卖药材。并且成立医药署,原先从事采集药材的百姓,可以凭户籍和技术证明前来县衙报道,官府发放她们的月银。”
医官愣了:“大人您这是……”
木析淡淡地对身旁的典吏道:“把赵县丞叫过来,本官有事要说。”然后对医官道,“你也先别走,听着就好。”
要说木析对赵县丞有什么想法?
那没有,赵县丞跟宁朝大部分官员没有什么不同,不是什么纯粹的好人,但也不是什么坏人,本事不算高,但识时务,读书人该有的情怀,她也还有。
对木析来说,手底下有一个能压得住的,对本地事宜知之甚深的副手,她用得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赵县丞带着不大大小小十来个官吏来了。
木析这次开会,说的就是打造宁朝第一药材供应基地的想法。
她把道理,利弊说得很明白,也很深,甚至不惜警告她们。
如果这个想法成功,她们整个县,甚至哪怕日后她不在,往后几十年,几百年,她们县不会比宁朝任何一个县差,甚至百姓过得不会比天子脚下的百姓差。
这个计划一旦成功,她们这些人,无论是官员,小吏,甚至是衙役,都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尤其是官吏,绝对只会往上走,不会更差。
尤其是赵县丞,说不得会打破举人出身的限制,有了往上爬的底气。
于百姓而言,文岭县发展起来了,她们也只会过得更好,她知道在场的官吏,不少是大姓宗族出身的,但宗族也是百姓,文岭县发展起来了,绝对比他们某个宗族中饱私囊得到的利益更多。
任何人敢在这方面做手脚,贪好处,她哪怕是派军队镇压,也绝不会妥协,要么官府死完了,要么那个宗族全部死完,总有一个要完蛋。
她说得这么狠,不少心思浮动的官吏都压下了心里的想法。
相处也有大半年了,这位知县的作风她们算是了解,行事雷厉风行,说到做到,现在是没人敢触木析这个霉头的。
当然木析心里很清楚,以药材行业的暴利,总有那么些个不怕死的人敢出手,但没关系。
只要她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没有出问题,让那些人出手的风险和难度加大,至少能压下很多人的小心思。
医药署就在这种各方观望的情况下成立了。
前来医药署登记的药师和医师不算多,毕竟哪怕木析这个知县的信誉在那里,不少人也还在观望,怕里面有什么坑等着她们。
……
成立医药署后,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当医药署的一把手,只能自己亲力亲为。
成立新的部门后,木析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冬日里采集到一定的药材。
对数量要求不高,因为她们医药署的主要任务其实不是采集药材。
光是采集药材的话,也很难完成整个宁朝第一药材供应基地的任务,所以其实医药署真正的任务是指导手底下的百姓种植药材,种植什么类型的药材,以及检查药材的好次,然后以官府名义出口药材。
木析不担心药材种了卖不出去,因为怎么说呢?这年头很有可能粮食是不会缺的,但一定缺的是药材。
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不会再有第二个地方能和文岭县一样,百姓能种植药材而不是官府指定粮食,也不会有第二个官员敢让治下的百姓不种粮,改种药材。
其实木析也不是让百姓不种粮食,而是一半种粮食,一半种药材,只要粮食的产量能提高到双倍,她就不担心这会出问题。
所以只要建成,只要文岭县的药材口碑不成问题,那就只有大挣特挣,即使是朝廷来询问她也不担心,毕竟税交了,种药材也算是造福宁朝百姓,她不心虚。
现在让手下的技术人员去采集药材,其实她也很心疼,这万一损耗了哪一个她都难受,但没办法,县衙已经穷的不行了,再说了种植药材,来年给新镇鼓励开荒的粮种,那都是要花银子买的,没银子她今年这个年都别想过好。
所以没办法,只能先采药材卖一笔钱,再说其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