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BL小说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46页

      大乾皇宫中,皇帝也正在琢磨着这事儿。
    皇帝皱眉看着眼前的舆图,工部尚书低头侍立一旁。
    站在皇帝旁边的太子,这会儿开口了,“父皇,儿臣觉得,其实林尚书说的也没错。您看这儿……”
    太子点了下舆图上的一个尖角,“这个地方,在宁海和扬州中间,且跟扬州通着江,去宁海不管陆路还是水路,都比扬州近很多。”
    被赐坐的八王爷凑过去个头,点头道:“皇兄,殿下说的,也有道理。其实皇兄若真想将来开放海禁,多个港口,少个港口,又有什么要紧。
    照臣弟说,既然宁海现在开了,咱们就先开着,那上海县填海造码头,且要时间呢。
    既然皇兄已经决定把斓云记的钱用到修路上了,宁海的路可以修,松江府的路不也可以修吗?不是非得宁海扬州两地修路,这造价,足够您再多造几个大码头了。”
    皇帝看着舆图上的几个点,皱眉问八王爷,“你说徐达那货,是不是存着私心,想要把宁海和扬州的路修通了,他来回老家就方便多了?!”
    “呵呵呵……”是啊是啊,我就是这么觉得的,八王爷是这么想的,但是回却只回,“皇兄您多虑了,您派给忠勇伯的差事,他办完了,不就得回京吗?到时候那路别说修了,说不定连走访测算还没结束呢。
    臣弟觉得这事儿主要还是忠勇伯没看全面,只想着宁海一地开海,臣弟倒是觉得,忠勇伯没什么活络心思,一心只想着皇兄的政令而已。”
    他还指望着徐达一家,主要是乾德夫人,九月之前能顺利回京呢,这会儿怎么样都得给徐达挽救一把!!
    八王爷这话说完,皇帝倒是点了点头,“也是,徐达这人,的确只是考过个掺假的童生,这眼光也就这样了。”
    林尚书也趁机补充,“皇上,咱们前期探查,可能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如果真的修那么长的路的话。”
    虽然勘察地形等前期准备,一般来说三四个月就足够了,但是林尚书看着皇帝这犹豫不决的样子,决定还是多给自己留点儿时间。
    此时皇帝陷入了两难。
    他为了肃清宁海,下了那么大的力气,这会儿却又说要开上海县,皇帝有些不甘。
    可哪怕工部不出预算,他光从舆图看,的确是开上海县地理位置更合适些。
    直到太子说:“其实父皇,儿臣倒是觉得,宁海上海都开港,也是好事。”
    他用手指在江浙沿海划了个圈,“您看这一片,都是江南富饶之地,如果咱们真的开始做海上贸易,把这两个港口都用起来,咱们大乾这海上贸易,取代吕宋也不是不可能。”
    太子继续说:“且您看,若是江浙一带做大了,以这一片三角区,带动整个东部,再延伸到中部,而闽粤沿海可以带动南部地区,整条东南沿海都可以活跃起来,大乾国力必会有大大提升的!”
    看着太子如此的激动,皇帝虽然关税没收到几个铜板,但还是感到非常的欣慰。
    虽不知老死之前能不能看到这东南沿海连成一线,但是皇帝还是觉得,自家儿子能有这眼光,很是值得鼓励,“不错,虽说这事儿,要办起来,需要慢慢筹谋,但是既然你有这想法,那就放开手去办,以后这沿海一带的事……”
    皇帝顿了顿,太子突然充满了期待,父皇终于愿意放手让我去干大事儿了吗?!他想……
    “还是由你来多提提建议,朕会多多考虑你的建议的。”
    八王爷在心中大笑三声:哈!哈!哈!果然还是我认识的那个皇兄!!
    太子虽然略感失望,但是想着自己好歹还有提意见的权利不是?
    所以他便点头领命,说自己以后一定会多关注关注东部沿海的开海之事的。
    第1069章 斓云记的未来
    既然这事儿说的都有板有眼了,皇帝便急召了户部尚书和内阁诸人来了。
    高阁老前些日子见成国公病了,自己便也突然一病不起,想要告老还乡。
    不过皇帝再三留了高阁老,说让他还是在京城多养养,到底还是京城的名医多些,未准他辞官,只让他在家安心养病便是。
    故而现在内阁来的是五人,再加上户部和工部两位尚书,诸人一番商议,内阁很快便通过了皇帝想要再开上海县为港口的建议。
    于是皇帝命林尚书,让营造司出几个人,再去台州府,松江府,扬州府,抽调三地通判协调事宜,三个月内拿出各地建造思路来。
    林尚书一句阿弥陀佛在心中回荡,好在他说得半年,若正说三个月,皇上估计明天就得让他出方案。
    营造成本方面,码头的钱由户部来,皇帝让工部到时候拿出预算来便是。
    户部尚书立刻拍胸脯保证,说虽然国库还是紧张,但是皇上要办的事儿一定会大力支持,只要工部拿出造价预算来,户部一定第一时间给头期款项。
    户部尚书自我麻痹,心说本人倒也不是想要入阁,主要皇上要干的事儿,内阁也全数通过了,他肯定也得多支持支持不是?!
    哪怕停了那些喷子的冰敬碳敬,也不能耽误皇上干事业!!
    至于各地连通的所谓高速道路的费用,皇帝让吴首辅写旨,这些事儿都要下放到地方,县衙有钱就县衙出,县衙没钱就府衙出钱。
    --